集诸吉祥.长寿健康
──浅说佛教放生的起源与功德
农历甲午年正月初三日(公历二零一四年二月二日)西方寺某大护法居士为庆祝八十六岁寿辰,特举行海上放生活动,恭请方丈宽运大和尚主法;是日风和日丽,海波顺畅,倍觉清澈怡人;眼见被放生的一条条鱼类,欢天喜地回游大海之中,彼此内心的喜悦,实在无法形容──放生是多麼喜悦的事啊!活动中大和尚赞叹居士平素慈善为怀,普行善业,广修供养,必然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日感念佛恩,庆生放生,更是功德无量,借此祝愿居士增福延寿,门庭集庆,户纳征祥,眷属和谐,所求顺遂,喜事成双。与会者皆感到法喜充满,如意吉祥。
活动圆满,宽运大和尚特撰「集诸吉祥.长寿健康──浅说佛教放生的起源与功德」一文,勉励老居士放生布施,多行善业,广结善缘,自然福慧倍增,合家和乐,四季平安。现将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好生乃天地之德,爱物即仁民之本。成汤解网,一念之仁惠泽常流;子产畜鱼,千古之慈风未艾。
据殷商史书记载:商汤王是一位仁君,有一次,他在外出的路上,看到野外有人在四处设网,想要把很多的飞鸟打尽。在布置网络的时候,这个猎人还祷告说:「凡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鸟,或者是从东西南北、四面八方飞来的鸟,都要落入我的网中!」商汤王听了之后,心中不忍,感叹地说:「唉,这人实在是太过分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天下的鸟,岂不是无法逃脱,都要被捕杀殆尽了吗?为甚么伤害生命、要做到如此不仁的残忍地步呢?」商汤王说完此话,就命令身边跟随的人,解开三个方向的网,只留下一面,并改变了那猎人原来祷告的话说:「鸟儿想往左边的,就去左边;想往右边的,就去右边;想高飞的,就高飞;想落下来的,就落下来:任凭你们自由来去!只有那些不听从劝告的,才落入我的网中!」
当时,在汉江以南的各国诸侯,知道了这件事,都说:「商汤王的仁德,真是宽厚博大到了极点啊,连禽兽都能够得到这样的恩惠!」其影响所及,一时之间归顺商汤的,竟有三十六国之多。(明朝张居正编撰《帝鉴图说》)
春秋时代郑国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孔子称赞他:「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当时列国横争侵扰,而郑国能以保持内政稳定,民生安乐,首赖子产辅政有功。
每当有人赠送活鱼给子产,子产从来不忍心,以享口腹,而使活生生的鱼受鼎俎烹割痛苦,总是命人把鱼畜养在池塘里,眼见鱼儿优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心胸畅适,不禁感叹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由此可见子产的仁德普及物类,不只是民吾同胞,事实已扩大到物类了。(《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
观察以上事迹,可知爱惜物命,放生善举,并不只佛教提倡,儒家圣贤君子,也是遵守奉行的。
众所周知,佛教提倡放生,然其起源及依据,却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佛教放生,实源于最为佛教徒所熟悉之两部经典。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见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 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可见,放生是从戒杀而衍生的,也可以说,戒杀的进一步必定是放生。而且放生是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的。戒杀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来为佛教徒所严守。南朝齐、梁之际,佛教徒即依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中「不应食肉」之语而行断肉。
然戒杀仅是止恶,是消极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如果仅仅止恶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因此从北齐萧梁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且放生的风气也从此渐渐展开,从朝廷以至民间,由僧众而至俗人,都以素食为尚。而历代政府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数日也定期禁屠;而从中央以至地方,或者为了祈雨禳灾,也都有放生禁屠之举。如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杀生,又废止宗庙供献牺牲之制;梁代慧集比丘,自燃两臂游历诸州,以乞化所得赎生放生;隋天台智顗大师发起开筑放生池,为被放的鱼类讲《金光明经》和《法华经》,又购买各类粮食饲予鱼鳖;陈宣帝时,敕国子祭酒徐孝克撰写《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这是中国有放生池及放生会记载的开始。此后由唐至宋及明,无不盛行放生。如唐肃宗时,刺史颜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礼两位大师,也极力提倡放生。
莲宗八祖莲池大师云栖袾宏是历代高僧之中提倡放生最积极的一位。他在《竹窗随笔》中有〈如来不救杀业〉、〈食肉〉、〈斋素〉等文;又在《竹窗二笔》中,写有〈衣帛食肉〉、〈戒杀延寿〉、〈放生池〉、〈医戒杀生〉、〈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三笔》中,也有〈杀生人世大恶〉、〈杀生非人所为〉、〈人不宜食众生肉〉等文,鼓励戒杀放生。除了素食的文字之外,他也写了〈放生仪〉及〈戒杀放生文〉,以备大众于放生时,对所用仪式有所依准。
在现代人中,有弘一大师书、豊子恺画的《护生画集》计六册;另有一位蔡念生运辰居士,一生提倡戒杀放生,他编集了历代有关动物也有灵性和感应的故事成为一书,名为《物犹如是》。
以上所举之书藉,为佛弟子者,皆应多加参考及阅读,自然会对放生的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确实有助于学佛修行,从而真正做到自他两利。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历史上因放生而修福的典故数不胜数,我们可以略举一二。一个小和尚因业力感报寿命只剩下七天的时间,然而当他在回家的途中只因救了小小的蝼蚁,而获得延寿的机会。有一个富翁生一痴呆儿子,富翁感到烦恼。有一天有一道士来化缘,手摸着他儿子的头说:他生有这样好的相貌,只可惜杀业太重了,才使他不能够开通智慧。富翁听了之后有所感悟,从此活物不送入厨房。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