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净土法门法师:福报从哪来的?财从哪来?从财布施

发布时间:2024-06-02 05:15:56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净土法门法师:福报从哪来的?财从哪来?从财布施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四页第六行。

【解】《安乐集》续云:“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这“远离三种”跟“菩提”相违背的。

前面所说的,第一个,贪着自身,身见很重,爱惜自己的身体,贪图利养。这个心现在世间人哪个没有?!连小孩都有,从小到老谁不贪着自身?!

我们要知道,凡是贪着自身名闻利养,与“菩提道”就相违背,换句话说,他没有办法学佛,无论学哪个法门,即使“易行难信之门”——念佛法门都不能成就。我们必须要知道。

第二个就是没有慈悲心,“无安众生心”。佛菩萨,佛门弟子一定要有,如同佛菩萨一样的大慈大悲,时时刻刻念着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离苦是悲心,帮助众生得乐是慈心,我们有没有?诸佛菩萨、佛门善友所在之处,起心动念就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安众生心”。要没有这个心,不是佛弟子,纵然在佛门是假的,不是真的。

第三个,恭敬供养自身。不是恭敬供养三宝,不是恭敬供养众生,而是恭敬供养自己,这就错了,我们反省学佛几十年了,出家了,居住在佛菩萨的道场,贪图别人的恭敬,贪图别人的供养、恭敬是属于“心”,供养是属于“身”,偏重在物质上,有这个念头不好。

这三桩事情没有慈悲心,有贪图恭敬、供养的心,有贪着自身的心,这是六道轮回心,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三种心,这是错误的观念,必须要放下。放下之后你就能得到三种“随顺菩提门”法,这个你就得到了,这三种跟前面相反的。

【解】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物质上的享受、精神上的享受都不求、都远离。所以古时候修行人,他不住在都市,他住在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他住那里,环境清净,没有干扰。他要求的是什么?清净心,这是“顺菩提门”。

【解】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前面第一,是在修行的阶段、学习的阶段,自己还没有成就。

等到自己有成就了,具足戒定慧三学,这个时候怎么样?这时候不能住在深山,住在深山不能帮助众生。苦难的众生多,六道众生都苦,富贵人有富贵人的苦处,贫穷人有贫穷人的苦处,没有不苦的。戒定慧成就之后,一定要发心,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教导我们,菩萨一定要帮助一切众生清净处。帮助众生清净处,要戒定,要智慧,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苦里面最重要的是生死苦,就是六道轮回苦。怎样拔众生六道轮回苦?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法门,有能帮助你拔这一生,有方法能帮助你拔来生,也有方法帮助你从今而后生生世世离苦得乐,由你选择,你喜欢选择哪一种,你就可以用哪一种,都能满众生的愿,这叫“菩提”。

所以《安乐集》里面说得很好,如果,“若不作心”(“作”就是发心,现在讲发心),发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你就违背“菩提法”了。

“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怎么拔?手段方法是教育。教育从哪里做起?从自己做起,必须自己种种苦难,你都能够远离,做出榜样给大家看,真快乐,不是假的。一天到晚欢欢喜喜,无论生活在逆境顺境、善缘恶缘,都生欢喜心。欢喜从哪里来的?从“菩提”来的。

什么是“菩提”?“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是觉悟、是明了、是智慧。你觉悟了,你明白了,你有智慧,你在这个世间,把这个世间的相真正能通达明了,不再受染着了。没有染污,你不着相了,你就离苦得乐了,与世间荣华富贵不相干。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学习“孔颜之乐”,幸福、喜乐与富贵没关系

孔老夫子在他老人家一生当中,确实有意去从政,他是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确实有意思从政,想学周公。

可惜在那个时候,春秋时代,许多诸侯国的国君不肯用他,周游列国十几年,最后放弃了,回家去教育。孔子没有做过官,没做过大官。孔子并不富有,换句话说,富贵于他没有份。但是春秋那个时代,我们讲人类,真正一生过得幸福快乐美满,没有人能超过孔子。由此可知,幸福、喜乐与富贵没关系。

孔子快乐,而且把这个快乐的根源告诉我们了,快乐从哪来的?《论语》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学”、“习”,后面“不亦说乎”,非常快乐。学是什么?教学,教也是学,学也是教,他一生搞干教育了,教别人,把别人教会了,让别人从迷惑转变成觉悟了,快乐。把古圣先贤的东西自己继承了,学习就是继承,落实在自己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发扬光大,传给后代千年万世。诸位想想,天下事还有比这个更快乐的吗?还有比这个更幸运的吗?没有了。

孔子有个学生,颜回,夫子常常赞叹他,他在物质生活方面是最苦的一个人,吃饭连饭碗都没有,用竹子编一个篓当作饭碗;喝水,茶杯没有,葫芦瓢是他的茶杯。贫穷到这个程度。可是夫子学生有三千人,三千人当中最快乐的是谁?是颜回。这就说明快乐幸福,现在包括健康长寿,与富贵不相干。这个道理要懂。

你为什么学佛?为快乐,为幸福,为求得人生最高的享受,为这个求学。学中国传统文化,学大乘佛法,不是为别的,得到没有,得到了。

我在年轻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在这之前,我们对佛法有很深的误会,以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所以根本没有念头去碰他。我跟方老师学哲学,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告诉我,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要学哲学当然要找他;佛教的经典,是全世界哲学最高的教材,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句话就是夫子讲“不亦说乎”,佛门里面所说的法喜充满、离苦得乐。为这个,为离苦得乐学佛,为离苦得乐学儒。孔子跟佛陀确实把这个传给我们了,我们学而时习之就得到了,一点都不假。

学”跟“习”要变成一体,“学”而不“习”,那就错了

我这一生感恩,怎么报答?讲经教学、依教奉行就是报答佛恩,报答老师的恩。老师给我一个幸福快乐美满的人生,我的生活、我的工作,传承大法,发扬光大,再传给后世,世世代代永远传下去,这报佛恩,都做到了。

“学”跟“习”要变成一体,“学”而不“习”,那就错了。不“习”,没有落实,没有做到。

学了不杀生,对昆虫蚂蚁我们也爱它、也不会伤害它,这落实了。

怎么叫“不偷盗”?把物质的享受、财物,除了必要的,必要的是什么?每天吃饭吃得饱,穿得暖和,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睡得好,你说你多快乐!全部放下,没有丝毫干扰,没有丝毫牵挂,身心安乐,这就是享受“孔颜之乐”、“佛菩萨之乐”。

释迦牟尼佛比孔子舍得多。释迦牟尼佛只有三件衣服,三衣;吃饭一个钵。这就是他的财产,“三衣一钵”。孔子在这里比释迦牟尼佛丰富,不止三衣,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至少有个一件两件够了,三件就多余的了,多余应该供养别人。

我们把物质的享受降落到最低的程度。最低的是什么?足用了,够用了,衣可以保暖,饭能吃饱,睡眠能睡足,够了,这就好,就不需要再多的,多了累赘。学什么?学布施。布施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越施越多,越多越施。

什么事情适可而止,太多了也不好,麻烦!所以儒跟佛都讲求“中道”,就是适可。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我每个月捐一万块钱医药费,十几年没有中断过

我到图文巴十几年了,我们在这个地方施财、施法,也施无畏。

“无畏”是什么?就是帮助病苦的人。图文巴有一个公立医院,政府办的,只有一个,我当时去参观很欢喜,我每个月捐一万块钱医药费,一年十二万,没有中断过。这个“布施”是什么?布施医药果报是健康长寿。

所以人家问我:有没有参加医疗保险?我没有。那你生病?我说我不会生病。为什么不会生病?没有医药费,医药费布施了,都送给医院,给他们买医药给病人,有道理。我这一生当中没住过医院,医院看个小病也不过就是伤风感冒。这是老师教给我的。

章嘉大师,他教给我三样:弘法利生要福报,没有福报不行。

福报从哪来的?财从哪来?从财布施。从什么状况之下布施?从一毛钱、一块钱布施开头,因为那个时候我只有这个力量,自己生活尽量节俭,留出一块、两块、三块、五块去布施。布施什么?寺庙里头有化小缘的,放生,大家集合起来放生,一毛钱也收,印经这法布施,一块钱、一毛钱也收,我们就随喜功德。

真的越施越多,现在每一年印经超过美金一千万,钱从哪里来的我不晓得。

我想印的书,你说这个书《道德丛书》,大陆上同胞寄给我的,我没见过,我一看印光大师印的,弘化社的,那这就没有问题了,绝对是好东西。

那时候我在台湾,我把这个书交给台湾世界书局去印一万套,台币的,算台币算的,大概七百多万的样子。第二天就有人供养我两张支票,我打开来一看,七百万,正好这本书,头一天交印刷厂,第二天就有人送钱来了,就这么来。谁送的我都不记得了,心上不要落印象,这个才好、才自在。所以越施越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