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素食 佛缘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1:07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素食 佛缘

《净土》杂志2011年第3期

作者:圣慈

随团游乐山大佛,由于对闻名遐迩的麻浩崖墓感兴趣,得空离群,徒步很远去看,不期遇见多年未见的学佛前辈,他是北京某高校的老师,先前的几次面缘,已让他对我有了印象,所以热情上前招呼了。他也是离开朋友独自过来观瞻古迹,同一的心念,注定这次珍贵的佛缘。

乐山东汉麻浩崖墓是国家重点文物,其历史价值十分珍贵。老师默默地参观,时而拍照记录,时而驻足研究,历史散发的魅力让所有参观者安静。这些石刻和随葬品,质朴、生动,仿佛再现着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成排的墓洞,悠远、深邃,多少辞世的古人曾以此为他们永生的安息地?为何鲜活的生命与绝世的辉煌都必然溶解在时间长河而荡然无存啊?那些栩栩如生的石房、石家畜、家禽和各类或铁或铜的器物,述说着千年前,人们对来世的期许和信仰……在沉思中,我不觉怅然,心生悲意,想起《金刚经》的文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会务组的电话来催,老师和我结伴返回。来时漫漫的山路,给了我请教的机会,也给了我与师同行的喜悦。都知道老师讲话风趣幽默,智慧过人,却少有人知道他吃长素,还过午不食,且守戒精严。于是,我问道:“老师,佛教提倡素食,你实践这么多年,感觉到底好不好?”

“若是不好,佛不会提倡的。吃素至少能对身体好啊。”老师笑答。接着又说:“相信佛创立戒律是来救人的,绝对不是来害人的。”

闻听此言,心中有闪亮,有惊喜,我不断点头应诺。又想,释迦牟尼不是主张中道吗?失掉荤菜的美味也就罢了,何必再受过午不食之苦呢?便问:“听说您过午不食,真的吗?素食不光佛教提倡,素食主义者也提倡,科学研究也证明对健康有利,这固然好,可也不能不吃晚饭啊?这样营养会不够的。”

“出家人不打妄语,我这‘不出家人’更不打妄语。我六年都是过午不食。我每天还爬山锻炼两个小时,不觉得缺营养,精神也很好。吃素的人和一般的营养需要水平可能不一样吧,个体有差异。”老师幽默地回答。因为会务组的催促,我们脚步一直很快。此时,我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而年届天命的老师却平静如初,他轻松的笑容和轻快的脚步,已经证实此言不虚。

我们知道,有句土话叫“晚上少吃口,要活九十九”,也知道“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的健康俗语,可见,晚上少进食对健康有利。于是又问道:“那么您这是基于健康,还是基于信仰呢?”老师简单的说:“两者都有。”而转过头又告诉我一个秘密,说:“其实,我晚上不吃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节约时间。我时间耽误不起啊!自己不做饭也不吃饭,节约时间;还可以减少应酬,节约时间。一般应酬都安排在晚上,大家都知道我晚上不吃饭,要么不请我,要么请了,我拒绝,也不会得罪人。”原来老师持戒的背后,更隐藏着精进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无语感动。

我感慨地说:“您真是研究与体证‘不二’,知行合一,应该好好向您学习啊。”

老师一边摆手谦虚,一边说:“我现在研究健康佛教,实践健康佛教,宣扬健康佛教。佛教讲的人生之‘生、老、病、死’四苦之中,只有‘病苦’是我们自己容易掌控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通过佛教实践来解脱病苦,使自己身心健康。”

强烈认同!我毫无山地徒步的疲累,一边点头,一边赞赏,冰释的疑惑,化为欢喜,沁入心脾。

之后,我开始吃素了。即使在玉盘珍馐的餐桌上挑拣自己喜爱的素食,并不觉得是在忍受节欲之苦,反有一种信念和信心带来的充实的快乐。

同时,我也不自觉地关注佛教有关健康的知识,思考佛法与健康的问题。我想,佛教的某一禁忌或者某一倡导,绝不是某种束缚人的教条,必定有其深刻的因缘,我们当以智慧去理解,用实践去体悟,不可简单的否定。就拿“过午不食戒”来说吧,从科学层面讲,适当饥饿的状态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从宗教信仰的层面,不过多的进食会减少欲望,让人心性柔和,有利于慈悲心的培养;从社会的层面,我们只取自己必须的食物,可以让地球有更多的食物去供养那些得不到食物的生命;从环境的角度讲,也是资源的节省,减少环境的消耗和提高环境的修复功能……我们再看其他宗教,比如回教有斋戒,基督教有禁食,道教有辟谷,都无例外的在饮食上主张节制。香港有本叫《半饱》的书,更是把节制的饮食方式,推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

当今社会,就总体而言,可谓物质极大丰富。然而,有因营养过度而导致所谓富贵病、慢性病的人大量存在,也有因饥饿而死的不幸人群。一方面,资源过度开发,天灾不断,人类遭到自然界报复性惩罚,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又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可见,个人的健康是问题,社会的健康也是问题,还有我们整个生态体系的健康,更是问题。

通过实践佛法,相信佛法的智慧能帮助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社会和健康的地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