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学佛者、学道者,在明师难求、难遇的情形下,信奉经典可以说是我们唯一的归依,几乎是不可有片刻离开经典的。然说到佛门大乘经典,却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南传小乘佛教,也就是巴利文体系一派等,一直不承认大乘经典,认为这些都是佛没有说过,都是没有来历的“伪经”。也就是说我们《大藏经》中的许多经典,甚至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法华经》、《金刚经》、《华严经》等都是不被承认的“伪经”,如今我们身边的许多学佛者也大多这样认为,都跟着怀疑大乘经典,理由是巴利文体系经典有明确的历史集结记载,而大乘经典却不能自己证明自身的来历。
这样就是因为未能证实有集结历史资料记录的原因,将大乘经典冠以“伪经”头衔,甚至许多认可大乘经典所阐述教理的师兄们,也都认为大乘经典本身就应该以“论”的形式出现,这样便可以免却许多争议,佛教可以更好的发展。然而真理就是真理,“经”就是“经”,那是万古不变的参照体,为何要以“论”的形式出现呢?我们就以《法华经》为例,南师曾多次在他的著述中提到,历代凡是有大成就的祖师,无一不是大力弘扬法华的。可见,既然《法华经》是伪经,为何这些祖师们还要大力弘扬呢?假如这部经真有问题,这些大成就的祖师们难道不会发现吗?若是这些祖师们都不可信的话?那又有谁可信呢?难道这些大祖师们的言行还比不上当代这些滥竽充数的佛学著作吗?
显然,以《法华经》为代表的许多大乘经典,是用不着怀疑的,也的确是佛说的,至于来历,这部经典的存在本身就是证据,而他的精义完全符合佛说,就是他的价值体现,也是最为可靠的评判标准。而时当佛法、以及传统文化衰落的今日,我们再来怀疑这些千百年来所备受推崇的经典,是否可笑、可悲、复可怜呢?但是,说到底人们之所以怀疑大乘经典,最主要的地方还在于集结历史,因而我们不妨从集结来探讨,究竟何为集结?更要推想他们当时为何要集结?为何集结过一次之后又会有再次、乃至三次、五次、六次的集结呢?
说到集结,相传在佛灭度后,是迦叶尊者主持,将当时有大成就的阿罗汉们集中到一处,由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口述,以及这些在场的阿罗汉们共同完成“经、律、论”三藏的集结,这便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集结,集结出的经典也是公认最为可靠的。但是除了这第一次集结外,后世百年、千年以后的再次、三次、乃至五次、六次的集结,可靠性究竟真正有多少?就值得怀疑了,究竟是否有遗漏?是否有误判?是否还不够全面呢?都是很有疑问的。
若要真正理清楚这些头绪,显然又是属于历史考证的问题了,那困难度是相当的大,要知道佛是几千年前的人物,而经典在流通的过程中遗失、损毁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我们春秋时期所记载在竹简中的文字,到底失传了多少谁又能说清楚呢?而我们知道,后世流传到我们中土的梵文原典,最早是记录在贝叶上的,因此我们不难想象第一次集结经典时,究竟是如何记录出这许多经典?那又是何其的困难,而那时的历史也已是几乎不可考证了,至少是困难重重的,就如我们古人的金文、甲骨一样,千百年后的今天,再拿出来研究,那是何其的困难。
然而也正是因为那个时代,经典的记录与流传是如此的困难,经典的遗失难以估计,所以在距离第一次集结大约百年后,便迎来了第二次的集结。要知道佛所处的时代,当时有九十六种外道,而婆罗门教等的大多经典早在佛以前就有,况且世尊成道以前也曾遍学过这些外道,因而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天竺也如同我们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一样,各种学说、经典到处流传,所以虽是距佛灭度不算太过漫长的百年,但那时的人们已是很难分辨哪个是婆罗门教经典、哪些是外道经典、哪些是佛教经典的,所以佛门弟子才出来聚集在一起,组织大规模的集结讨论,进而从当时所流传的各种学说、经典中,确认、分辨出哪些才是真正佛说的经典。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国家也好、教派也好、家族也好,面对漫长的百年、千年,其间都是几经盛衰,所以后世佛的弟子们,再组织第三次、五次乃至多次的集结讨论,也在情理之中了。但是,除了漫长的时间因素,必须考虑古天竺当时也是大国,也是有无数诸侯小国所组成,而地域之广,也是一直与我们西域的许多国家相连。而自佛灭度后,佛的弟子们四处传道,必然分路而行,再有古时交通不能与现在相比,离得稍远便是老死不能往来,语言文字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甚至与我们春秋时期类似,数百个诸侯国与国之间,文化各不相同,甚至书不同文,车不同轨。
这样就不免会产生,各地的佛门弟子,各有各自自己集结的可能,但由于地域、时间差异,集结出的经典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除第一次外的其他几次集结,当时的弟子们对于所流传的各派经典,可说众说纷纭,真假难辨,而且越到后世越严重,分歧也会越大,当真谁也分不清真假,再加上随着地域、环境、以及时间的差异,集结讨论确定出来的佛说经典,当真就百分百的准确吗?显然还是有疑问的,因而争论任何时候都有,有的认为这部经典是佛所说,有的认为不是佛说,是毫不稀奇的。事实上越到后世的集结越有问题,距佛千百年后的最后几次集结,直接导致南传佛教的不承认大乘,更为他们抹杀汉传佛法提供强有力依据。所以说对于大乘经典,虽考证不出世尊究竟在哪里说过,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世尊绝对没有说过,而从佛法的教理精义上来讲,这些经典都是没有问题的,因而对它的怀疑也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也不能作为反对大乘的充分理由。
可见,凡事讲求证据的科学精神本没有错,但世上总有许多事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自己认为对的未必对,认为不对的未必不对。毕竟年代久远,沧海桑田也是几经变迁,而人力有时而穷,面对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分界,又如何来真正分辨的清楚呢?又要如何保证所谓的“历史记载”又是真正的事实呢?而事实上,神话有时即是历史,如女娲、伏羲既是神话,也是历史,《山海经》又何尝不是远古史,但又该如何去证明呢?
因而,判定经典的真伪标准可分两种,一是历史记载证据,二是经佛法教理的检验,而历史记载证据的考证起来困难度大,准确性也很难说,所以只能当作辅助、参考,而最主要还是看是否符合教理,这个历代祖师们早已做过分科判教的工作,佛在哪个时期说过哪个法,都早已分辨明白,因而千百年来,大乘经典并不是不被怀疑,而是它们已经得住检验。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