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提倡放生的本意,一是减少众生杀业,二是培养自己的慈悲心。现代社会文明虽然日渐发达,但众生的杀业却不见减少。放生既简单易行,又有社会意义,因此参与放生、随喜放生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也有不少信徒因为不太了解佛法与戒律,只是注重放生形式而忽略本意与实效,从而出现盲目放生、跟风放生,如盲目夸大放生功德、放生不善巧最终却是放死、不注意当地的生态平衡、名为放生实为促进捕猎业,以及放生“上瘾”,还有人利用信徒的善心放生来谋利。今天我们一起分析如何避免以上盲目放生带来的常见弊端,从而使放生更有实效、更为圆满。很多人热衷于放生,乃至迷信于放生,或以放生为祛病法,或为长寿法,或为消灾法,或为解冤法,或为忏罪法,或为培福法,或为求生净土法。
但是,行者如果没有方便成就慈悲、智慧与其它相应善法,即使经常放生、大量放生,虽然放生本身也有诸多功德,但是并不一定就能因此祛病、长寿、消灾、解冤、忏罪、培福,更遑论往生净土。
如果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人对事挑剔、刻薄、不仁不义、无所敬畏,行者想简单通过放生求消灾免难、化解冤亲债主,这不太现实。反之,如果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人对事不挑剔、不刻薄、有仁有义、有所敬畏,行者即使不刻意去放生,也会自然消灾免难、化解冤亲债主。
如果平时悭吝、亲近恶友、不务正业、贪心不足、执持邪见,行者想简单通过放生来培养将来之福报,这不太现实。反之,如果平时热心助人、亲近善友、正命自活、知足寡欲、执持正见,行者即使不刻意去放生,现在与将来也能天天幸福快乐。
二、放生不善巧而放死
正是因为如此,有些放生者在购买放生物之后,没有做一些适当的照料,或者做了不适当的护理,导致放生物在放生之前就已经奄奄一息。比如鱼类,如果购买后无水,或水量不够,或水中氧气不够,经过一定时间,本想放生的鱼在放生之前就死掉了。又如天鹅,放生者不知如何喂食,或喂食了不当食物,导致天鹅饥饿或腹泻,而后死亡。
也有些放生者不了解饲养的与野生的区别,过高地估计饲养动物的野外生存能力,结果好心放生了,但饲养动物或因不能自己捕食而死亡,或被自然界的天敌轻易捕食。
三、不注意当地的生态平衡
放生者为了避免因善心放生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应多多了解所放生的物种会对当地生态平衡有何影响,不可随便、盲目放生。
佛教所提倡的放生,最初乃指随缘放生,也即偶遇有情出现命难时,行者当即作随缘救护。如看见小孩拿棍棒追打小蛇时,行者及时制止,若小蛇安全逃走,此即放生圆满。
又如果放生者经常放生,应当避免定时、定量、定点去购买放生物,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商贩为了专门提供放生物去网猎、捕捞。
在没有证得无我以前,行者修诸善法难免会著相,甚至有贪心。就放生来说,有放生者、被放生者、放生法及放生功德等,此乃以善心著相,此虽障解脱,却不障福报。
为了避免花钱放生而成就别人造作恶业,放生者亲手放生最为妥善,也因亲力亲为,更容易培养、增长自己的慈悲心,功德也最大。
佛教提倡放生的直接目的,一是防护受戒者的不杀生戒,避免行者自己杀生犯戒。不杀生戒的清净,在于行者个人不自手杀生、不教人杀生、不赞叹随喜杀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受戒者必须消除世间人的一切杀业。二是通过放生培养、增长行者的慈悲心。慈悲心的圆满,在于行者对一切有情皆怀有与乐、拔苦之情愿,但这并不意味着行者要切实完成救拔世间的一切有情才算圆满。
我今天讲这些不是反对大家放生,而是提醒大家如何如法地放生、更好地护生。为了避免以上盲目放生的常见弊端,除了放生者依智慧善巧地放生以外,还应积极提倡护生的观念。放生多是个人针对特定情境来救护特定命难之有情,且只能救护其一时。而护生,则是需要社会群体从更宏大的视觉、更长远的考量,通过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调整世人消费观念来长久地、最大程度地保障一切有情的生存机率。比如,社会大众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尽量不使用皮草、减少生活垃圾、减少工业污染、提倡节能、提倡低碳生活、提倡素食、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与环保能源等。只有调整社会消费观念、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才能更大程度上救护一切生灵,包括人类自己。
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