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佛教信仰的基础是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但实际上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因地域文化差别、信众修行基础不一等原因而与本土文化发生融合,这在修行境界上产生至少两种反差非常大的区别,笼统的说可以分为民间信仰境界和宗教哲学境界。
在过去的旧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大部分人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大部分都不认识字,对于很多关乎生死、解脱的深奥的问题也很难理解,并且空闲的时间有限,加上封建社会由于科技、政治等方面不发达,社会风气存在一定的愚民、迷信的文化氛围,因此自然而然的,大部分穷苦百姓对于佛法的信仰只能停留在鬼神、神通的层次,对他们而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观念是他们的信仰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供佛、拜佛、念佛等一切修行的事情,大多都包含着两重需求:一则希望自己生命结束后能够去往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能的话,来生也要有个好的命运;其次更多的则是希望此生能够少灾少厄,多福多贵。在众多修行法门中,净土宗等佛教宗派是十分贴合民间信仰境界的。
除了许多知识相对匮乏的劳苦大众,也有许多信仰佛法的人具备知识、智慧及较高的人生理想的信众,他们的信仰则相对来说更接近佛教的本质,即通过研习佛理、坐禅、念佛等修行方式来修行来减少执着、减少贪嗔痴等烦恼,最终获得解脱,这就是佛教的宗教哲学信仰境界。
民间信仰境界和宗教哲学信仰境界固然客观上存在着境界上的差别,但它们都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