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就是用世人丢弃在粪堆上或者野外的朽坏破碎的衣片修补缝缀所成的法衣。衲衣的;衲,就是缝补的意思。《类书纂要》云:;衲,补缝也。衲衣又作纳衣、粪扫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五衲衣,是指由五种颜色的碎布补缀而成之衣;;百衲衣,则指以各色碎布所补缀而成的衣服。
僧侣由于穿着衲衣,故亦自称衲僧、老衲、布衲、野衲、拙衲等。穿粪扫衣是比丘十二种头陀苦行之一。比丘少欲知足,远离世间之荣显,故着此衣,粪扫衣是就衣服的取材来说的,衲衣是就法衣的制作方法来说的。又比丘常自称老衲、布衲、衲僧、衲子、小衲等,僧众呼为衲众,都是取自比丘穿着衲衣之义。《禅林象器笺》云:;文字虽出经论,禅僧常着之,故称有衲僧,问有衲衣下事,
衲衣的来源主要有五种。据《释氏要览》云: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包死人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释氏要览》云:;粪扫衣有五种:一、道路弃衣,脱厄衣也;二、粪扫处衣;三、河边弃衣;四、蚁穿破衣;五、破碎衣。五种衣的第一种为丢弃在道路上的衣服,第二种是被人丢弃在垃圾堆中的破布;第三种是被人丢弃在河边的废弃的布料;第四种是被昆虫蚂蚁虫蛀过的布料;第五种是破碎的布条。另一种五衲衣的说法为:一、火烧衣;二、水渍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丢弃衣。以上这五种衣物,天竺人比较忌讳,因而不曾被采用、这五种衲衣与粪扫衣意义相同,因而也称为粪扫衣。
为了去除比丘弟子的虚荣心,专注修道,圆证菩提,佛陀要求弟子穿着衲衣。如《大智度论》云:;佛意欲令弟子随道行,舍世乐故,赞十二头陀。如转法轮时,五比丘初得道,白佛言:‘我等着何等衣?’佛言:‘应着纳衣。一,
比丘穿着衲衣有十种利益。如《十诵律》云:;若纳衣不贴田相,不许披人聚落。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虫坏;七、染易;八、难坏;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十住毗婆沙论》中所列出的穿着衲衣的十种利益,与上述十种利益并不相同。这十种穿着衲衣利益为:一、惭愧;二、障寒热毒虫;三、表示沙门仪法;四、一切天人见法衣尊敬如塔;五、厌离心者,染衣非贪好;六、随顺寂灭,非为炽然烦恼;七、由着法衣有恶易见;八、更不须余物庄严故;九、随八圣道故;十、当精进行道,不以染污心于须臾间。
《十诵律》中也说到穿着衲衣的益处:;体是贱物,离自贪故,不为盗所贪,常得资身。故少欲者,须济形苦,故上士着之。
出家人穿着衲衣,还具有多种功德。如《诸善根经》云:;世尊告诸比丘:大迦叶常修阿兰若,行乞食,衲衣粗弊三衣,边外远住,少欲知足,乐远离行,于一切法,心不与合,声闻功德皆悉具足。
对于佛制比丘穿着衲衣的本意,在《大乘义章》卷十五〈头陀义两门分别〉中有论述:;言衲衣者,朽故破弊缝衲供身,不着好衣。何故须然?若求好衣,生恼致罪,费功废道,为是不着;又复好衣未得道人生贪着处;又在旷野多致贼难,或至夺命。有是多过,故受衲衣。
衲衣虽然也称为粪扫衣,但与纯粹的粪扫衣也有细微的区别。衲衣与粪扫衣虽然指称同一事物,但粪扫衣是从制衣的材料来说的;衲衣则是从衣的制作方法来说的。
在禅宗史上,常有以;衲衣作拈提话头的公案。比如《传灯录·多福和尚章》中说,有学僧问多福和尚:;如何是衲衣下事?多福和尚说:;大有疑人在?
学僧问:;为什么如此?师说:;月里藏头。所谓;衲衣下事,是指僧人的本分事。因为,衲衣之下即身体,故称为僧人的本分事。当僧人请问如何是衲衣下事的时候,多福和尚知道学徒陷入言语的窠臼,他并没有顺着学僧的思路来回答,而是用一句;大有疑人在来斩断学僧的妄想情见。多福和尚之所以如此回答,是由于禅的宗旨是以;不说破为原则,即所谓;开口即错,拟议即乖。即便多福和尚已经向学僧作了提示,但学僧仍然执迷不悟,还继续问;为什么如此,多福和尚于是就再用一句;月里藏头加以拦截,意在令学僧于;心思路绝时触缘悟道。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