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善与涅槃界不相应
“随缘杂善恐难生”,如果众生个个随顺他的根机,或者随他所接触的缘所修的诸善万行,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话,这是因果不相应的。《阿弥陀经》就说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解释说“恐难生”,“恐”就是恐虑,很深的顾虑,也就是恐怕不可能,其实是不可能往生。
极乐世界是法藏菩萨以自身圣种性,也就是八到十地的高阶菩萨所发的愿、所修的行而成就的。所发的愿又是经过了五劫那么漫长的时间,细细地观察二百一十亿诸佛世界,选取这些世界当中最清净庄严的,又加上自己的智慧,加上自己的超世愿,才规划出四十八大愿。所以,其清净庄严超越二百一十亿的净土,也可以说是清净之中的最清净。又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而圆满了四十八大愿,之后才成就了无为涅槃的极乐世界。
所以,极乐世界究竟清净无垢、无为无漏、微妙庄严,是阿弥陀佛的报土。报土就是佛本身自在受用,同时也给往生者同样的自在受用。极乐世界,我们不往生则已,一旦往生,光明、寿命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同得殊胜无上涅槃的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一切,离一切相,没有形相,因此也“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思维不到,没有所谓分别、筹量、计度。这种境界,《无量寿经》说: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此即禅宗所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是不可思议的一真法界,也就是道绰大师所讲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
要往生到这样的国土,就必须依凭阿弥陀佛全性起修、万德庄严的本愿名号,也就是《称赞净土经》所讲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依我们凡夫自力、有为、有漏,也就是有烦恼、有污染的心所修的杂行杂善,甚至三贤十圣、分证法身的圣者所修的种种行,都是无法往生的。
杂善至心回向义
不可生,善导大师解释为“恐难生”,是另有潜在含义的,这方面接下来会再说明。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就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也就是说,如果专称弥陀佛名——所谓专,就是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毕命为期,这样就十个人十个人往生,一百个人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一千个人往生,百千万亿如此专念就百千万亿通通往生。善导大师又说: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又说: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修杂不至心”就“千中无一”,因为修杂行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没有关系,跟极乐世界也不能相应,所以是千中无一;但他如果能够至心的话,也就是“至心回向”,那么也能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恐难生”。随缘杂善还是可以往生,只是难而不容易。杂善往生是困难的,除非你能够至心回向。
这里显示的还是可以往生。那么怎样能够往生?就是靠回向。就像《无量寿经》第十九愿所说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回向愿生极乐,三辈也是一样;《观经》的九品也是随缘杂善而回向往生的。
正杂二行五种得失
在善导大师《观经疏》就说: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往生行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正行,一种是杂行。可见,除了念佛可以往生以外,杂行、杂善也可以往生。不过善导大师后面又说: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法然上人依据善导大师这段法语,归纳出“五种正行”与“五种杂行”。五种正行有五种得,得就是获益;五种杂行就有五种缺失。如果修正行,尤其是修正定业称名念佛,就跟阿弥陀佛非常亲密,一体不离地亲密,同时也跟阿弥陀佛常在一起地亲近,可以说忆念阿弥陀佛无有间断,所以不回向也能往生,因为称名念佛本身就是往生的正因,是纯纯粹粹的净土之行。如果修杂行,虽然也可以回向往生,但是跟阿弥陀佛不亲、不近,跟阿弥陀佛彼此之间就有间断,而且因为它不是纯粹的净土之行,是疏远的、疏离的、疏杂的,就有缺失。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定善义》解释第九观就说: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杂善杂行不管修多修少,“但能回向,皆得往生”,只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通通能够往生。但是善导大师又说: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虽然“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可是平生不能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不舍;要想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不舍,只有念佛,因为“唯摄念佛者”。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