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遊兜率陀天,拜見彌勒菩薩。金剛寶座前,梵文經咒放大光明。穢跡金剛神咒,伏妖降魔。孝心感動天,禪定神通會親娘。正法眼藏秘密主,明末憨山大師。 憨山大師最大的成就,在於禪宗於盛唐時期,禪宗自六祖、懷讓、馬祖、石頭、百丈、黃蘗、臨濟禪師等巨匠輩出,於南宋時期禪宗宗門衰危。又經元朝蒙古統治,宗門得證「正法眼藏」微妙心印者,幾乎斷滅。 憨山大師曾自嘆說:行腳全中國,遍訪名師,天下之大,竟無人能指導其禪修及印證,後大師感召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親自指導。 ----------------------------------------------------------------------------------------------------------------------準提菩薩讚我聞諸佛出生處。本從微妙祕密印。密印即是諸佛心。散入眾生妄想夢。夢想若破諸佛現。猶如寒空見日光。若破眾生煩惱雲。現仗如來密咒力。持咒即持諸佛心。我心原是祕密咒。三緣會合本不二。是故一念悉具足。但能日用常現前。如子得母不捨離。佛心既入持咒心。不用求佛自解脫。憨山大师对弟子谭福征等说 :在家弟子,五欲浓厚,烦恼根深,日逐现行,交错于前。如沸汤滚滚,安能一念清凉?纵发心修行,难下手做工夫。有聪明看教,不过学些知见,资谈柄,绝无实用。念佛又把做寻常看,不肯下死心。纵肯,亦不得力,以但在浮想上念,其实藏识中习气潜流,全不看见,故念佛从来不见一念下落。若念佛得力,岂可别求玄妙耶?今有一等好高慕异的,闻参禅顿悟,就以上根自负,不要修行,恐落渐次。在古德机缘上,记几则合头语,称口乱谈,只图快便为机锋,此等最可怜愍者。看来,若是真实发心怕生死的,不若持咒入门,以先用一片恳切心,故易得力耳! 谭生福征,问在家修行之要,故示之以此,观者切莫作没道理会,以道理误人太多,故此法门,尤胜参柏树子、乾屎橛也 。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 ~ 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縣(今屬安徽)人。父親姓蔡諱彥高,母親洪氏。母親生平敬奉觀音大士。一天夢見觀音大士攜一童子走進家門,母親很歡喜地把童子抱了起來,從此以後就懷了孕。 到了明並宗嘉靖二十五年(西元一五四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半夜,就誕生了一位白色雙層胞衣的胎兒。當剝去胞衣洗濯時,整個室內充溢著異常的香氣,這似乎預告中國將行一位巨人出來重振佛教宗風了。 憨山德清,世称“憨山大师”,为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极力主张三家思想的调和,其着作《道德经解》云:“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他极力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并说:“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又何必远企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其思想见解颇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契。憨山一生历经四世皇帝,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曾为其作<御赞憨山老和尚法像>云:“耆老和尚,何等行状?撑持法门,已作栋梁。受天子之钳锤,为佛祖之标榜。”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生死大事 出家能了 憨山(1545-1623),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全椒人(今属安徽)。父亲蔡彦高,母亲洪氏,为虔诚的佛教徒,一夜因梦见观世音菩萨抱送童子而有孕。七岁时,钟爱他的叔父病死,德清开始思索生死去来的问题。德清九岁时,常随母亲至寺院礼佛,能背诵<普门品>。嘉靖三十六年(西元一五五七),德清十二岁,辞亲入报恩寺依西林永宁和尚诵习经教,兼习儒学及古文诗赋。不久,即能背诵《法华经》,并博通内外黄老之学。十九岁,德清往谒栖霞山云谷法会禅师领受禅法,读到《中峰广录》时,体会禅中三昧,乃决志参禅,便返回报恩寺出家,受具足戒。一日,听和尚讲《华严玄谈》,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因而恳切仰慕华严宗清凉澄观大师的为人,自字“澄印”。游学参访 顿悟法界嘉靖四十四年,德清至天界寺习禅,云谷禅师授以念佛公案,德清发奋参究。因用心太急,背脊上忽然生出痈疽,红肿巨大,痛彻身心骨髓。德清益加勤勇,发愿诵持《华严经》十部,祈求护法伽蓝的护佑,期能圆满三个月的禅期,翌日清晨竟发现痈疽已然痊愈。往后一个月,德清恍如置身梦中,不见身心世界,即使往来市中,俨如禅坐一般。一日,德清在天界寺闻法后,发现寺中后架精洁,对净头不由得生起敬意。及至探访,才知是一位全身黄胆,却两眼炯炯有神、目光激射的妙峰禅师。德清欣赏妙峰的率真,应其病情需要准备了果饼去探视他,并与他约定结伴同游。不料数日后,妙峰却不告而别,不知去向。隆庆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德清二十四岁,开始游历四方,参谒善知识,随身仅有一钵,一路迳往风雪霜寒的北国天地而去,想藉此经历一番冰寒彻骨的磨炼。一日,他托钵于寒风刺骨的广隆市,自忖得意:“只此一钵,可抵万钟厚禄矣!”当他行脚至京师时,一位身着衲衣,蓬头垢面的苦行僧飘然而至,德清立刻认出那双激射的双眸————妙峰。二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随后两人连袂参访□融及笑岩二禅师。万历元年(西元一五七三),德清游五台山,见憨山奇秀,乃取“憨山”为号。第二年,德清与妙峰结冬于蒲阪,阅僧肇的<物不迁论>,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一段,顿明旋岚偃岳之妙,去来生死之疑,即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妙峰见德清神情异于昔日,遂问有何所得,德清回答:“夜来见河中两铁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绝消息。”妙峰说:“恭喜你已有住山的本钱了!”德清已然泯除能所的对待,当下体证自性的无分别智。身心两忘 法界圆融德清曾隐居北台龙门,在万山冰雪之中,有老屋数椽,每届春夏之际,溶雪流澌冲击,静中如万马奔驰之声,于是问妙峰如何修行。妙峰举古人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得证观音圆通的方法教授之。德清有所体会,于是每日于溪畔禅坐,初则水声宛然,久而忽然忘身,万籁俱寂,水声不复聒耳。一日,粥罢经行,德清忽立定,光明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待觉醒时,身心湛然,了不可得。万历四年,莲池大师游五台,过访德清,畅谈五日而别。是年德清忽有“一字不识”之悟境,因无人可请益,乃展读《楞伽经》以印证,经八个月,全经旨趣了然无疑。某日,德清游山西雁门,平阳太守胡公请其赋诗,方才构思,诗句逼塞喉吻,从前所有记诵见闻,在此瞬间涌现。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是禅病,只有熟睡可以消之。”于是拥衲跏趺,一坐五昼夜,胡公呼之不应,撼之不动,鸣磬数声才出定。从此,默坐却观如出入息,住山行脚皆梦中事,其乐不可言喻。五年,自雁门归寺,因思父母之恩昊天罔极,且念于法多障,因见南岳慧思大师发愿文,于是发心刺血泥金书写《华严经》一部,皇太后嘉赞其行,特赐金纸以助。六年,德清刻意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而且人来人往,不失应对,行坐立卧历历分明,净念相继。神宗迁罪 充军广东万历九年,慈圣太后遣使礼请德清设“祈储道场”,次年皇宫果然增添皇储。太后为感念五台山大方、妙峰、德清三位主事者,赐请他们前往宫里受供,然而却遍寻不着德清,原来他结庐安居于东海牢山(山东牢山),使用“憨山”为别号。太后遂赐内帑三千金为其建寺,德清推辞不果,只好建议用此金施苦赈灾,并让使者持赈籍还报,太后更加敬佩德清慈悲伟大的风范。万历十四年,神宗以大藏经十五部颁于天下名山,太后特赐牢山一部,并率阖宫施金造寺,赐额曰“海印寺”。二十年,与紫柏真可巡礼隋静琬所刻石经,并赎回静琬塔院。二十一年,山东大饥,死者载道,山中所储斋粮尽分赈济近山的百姓,不足,又乘便舟至辽东籴豆数百石以济之。因此,边山四社的百姓得免饥死。二十三年,明神宗反对太后为佛耗费,适巧太后派遣的使者与当朝权贵官员有嫌隙,官员利用东厂官役假扮黄冠道士,飞章诬奏憨山因建寺而侵占道院。不久,德清以私造寺院的罪名充军于广东雷州。德清被补充军的消息遍传京城,城中士民老小及微服官员倾城而出,涕泣追送,足见人心之感化。当行经南京时,德清母亲迎于江上,母子相见欢喜,谈话音声清亮,内心没有丝毫的滞念。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