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义
主讲:惟因和尚
记录整理:照空能如
先讲经题:《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六祖坛经》。所谓六祖是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的尊号,也就是悉地圆满而得大解脱的成就者称名为祖。自释迦文佛在灵山法会拈花微笑,密付与初祖大迦叶尊者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由初祖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在梁武帝时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传法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至惠能大师。菩提达摩西来所传的正法眼藏,为何又称为坛经呢?因为在刘宋朝时有位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从西天竺来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创建戒坛,立碑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又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智药三藏尊者自西天竺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树下立碑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智药三藏者后又行至广东南海,再至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而异之,对其徒说:“此水浅层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溯至源上,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同时对曹溪村民预言,“可于此山建一梵剎,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丙子二月八日,六祖惠能大师就在五羊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求那跋陀罗所建之坛受具足戒,并在智药三藏尊者所植这菩提树下开始弘传佛心印之无上法宝,其后说法于曹溪宝林。因由此坛之开始,弟子们将六祖大师至入灭前所讲的法语抄录流传、普利人天,而称为《坛经》。本经讲说既然是衣法、传人,理所当然是大师。既然是无上法宝,当然就称为经。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顿悟妙法,嘱咐于法嗣法海禅师等抄录而成。经中明佛心宗之妙义,甚深微妙,直指人心,随机接引,见性成佛。去时无鼻孔,来时无口说,唯论见性,须言下透脱,画龙点睛,要直下承当,畅佛之本怀,亲证佛之知见所以称曰《六祖坛经》。
行由品第一(作自序品)
将经文分为三大科。一、初序分从初品开始“时大师至宝林”至“便至黄梅”。二、正宗分从“礼拜五祖至第九护法品”终。三、流通分最后付嘱品之文。一、行由品第一:释品题,作自序品,即是序分。《六祖坛经》的德异、宗宝两元刊本,但品数品名的原样已不可考。或以与宋明教契嵩本略同,后经“明季”刊经人翻改以后,流传至今,所有品数的分割及品名的题字,已经与德异宗宝两元刊本有出入。而从现有刊本,全文共分十品,即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等十品。略作解释,其两本现有品题略异。另由括号列注品题下以便参考,品即是由口成章,以文字取义传之后世的篇章,所有一品犹如一章,十品即十章。创本经的原祖是六祖惠能大师,行由品是六祖自述他的身世经历及得法修行,乃至登坛说法的由来,故以“行由”为品题。行由品,若以事是述籍贯姓氏,父母本生之处,和求法传心的因缘,若心态是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以菩提心为真因,顿悟菩提而成妙果,以不生不灭为修因,然后圆满成就果地的修证。此品的意用,为大师自述行状因由,垂范后学,示求法行者,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重道轻躯,肩负大任,百折不回,务必自他行愿圆成,如是精神方堪契佛本怀,上报师恩,下济含灵,同愿种智的品德。
二、初通序分是证信序,诸经同具,称名为通。此经虽非佛说,却如是我开的言句,然大主证成可信,等如佛经,以传佛心印,祖说当同佛说(时)之一字,显机感成就。(大师)二字显说法成就,“于成中大梵寺讲堂”,是显所依说法处成就。“为众开缘说法”是显所信法体成就。“刺史官僚乃至僧尼道俗一千余人”等是显同闻众成就。“愿用法要”是显能闻成就。如是六事证信,等如佛经,通同此序,下面开始讲序义。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时大师至宝林”是先出机感时节因缘与说法处。惠能大师自广州法性寺回到曹溪南华寺(又名宝林寺)。在安居演法的当时是唐高宗仪凤丁丑二年节公元677年之春。“大师”是由佛陀十种尊号中“天人师”简化而来的尊称,是能化导无量众生,转大*轮摧灭邪魔外道,堪作世出世间群生楷模的人故称为大师。在此处是专指六祖惠能大师而言,因为惠能彻证了般若实相的理体而堪称一代大师。
按曹溪原出曲江县东南50里的狗耳岭,西流30里而入北江。溪流经曹侯村,名为曹溪。曹侯是魏武帝之孙叔曹良也。梁时智药三藏尊者率徒弟自南海来经过曹溪的地方,见曹溪流水清澈,口渴掬水饮用,感其香甜甘美可口,有异平常,便对徒弟说:“这溪水竟与西天竺的水一般甘美,可想而知,此溪源上必有胜地,可以与建蓝若安居”。说着就溯流而上,果然不错,发现奇峰秀峦,四面山水环线,景色宜人,美不胜收之境。又感叹道:“真好像西天的宝林山啊”。然后告之村民之村民于此处修建一座寺院,并且预言说:“一百七十年后会有无上法宝,在此地演化,而以后依法而修行悟道的人,犹如林木那样多,所以号此山名为宝林,允称恰宜”。这时韶州牧侯朝中就按照他所说的话秦报朝廷,蒙御赐“宝林寺”为业林之名,遂成梵宫,于梁天监元年壬午(公元502年)智药三藏尊者所创建,落成于天监三年甲申(公元504年),后来到唐中宗神龙五年乙巳(公元705年)十二月十九日,中宗李显敕寺名中兴寺,三年(公元707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为法泉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公元978年),朝廷敕建宝塔,赐名为南华寺。预言果然讲中,此寺成为六祖惠能大师宣演妙法的道场之冠。《指月录》说:“曹溪宝林,堂宇狭隘。六祖谒里人陈亚仙舍宅广之,即此寺也。”南华寺是传黄梅衣钵的发源地,至今尚有惠能大师圆寂时的肉身,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平南王重建,有降龙塔、伏虎亭、卓锡亭、避难石、曹溪水等12胜景,成为当今游人观赏的胜景,并且象征着中国佛教一代宗师德高望重,降龙伏虎的威严之慈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法门龙象茁壮成长。
“韶州韦刺史(名号)与官僚入山请师”这是为明发起本经的因缘,和出来请转*轮的人。韶州是府名,隋置改东衡为韶州,唐韶州为始为郡,不久又回复旧名,元设置为韶州路,明改韶州府。属广东府,治在曲江县,管辖曲江等6县。民国以来废州府为县,曲江即韶州的旧治。当时,在今曲江县韶州地方一位姓韦的刺史,“刺史”是官名,朝代不同,随唐的刺史犹清代的知府及直录州知州,就是掌管州府的官名(相当以前的知府)。韦刺史是韶州刺史韦璩,《传灯录》璩一作琚。《广东通志》作韦宙,宙是韦丹之子,与卢钧同时,钧与宙先后任岭南节度使,为文宗、宣宗间的人。《中国名人大辞典》即使韦宙在卢钧节度岭南时曾任韶州刺史,但是上距六祖迁化的开元年癸丑已经约在百年以上。若以六社初出韶州大梵说法之时推算,绝不可能由韦宙入山来请的。因此可以论定韦璩与韦宙不是同一个人,此时此地的韶州刺史是韦璩而不是韦宙。“官僚”是同在一起做官的部属。韦璩刺史为发起人特标其名,以志其功。他一向信佛虔诚,时时朝山拜佛,参访大善知识,并且连好友下属也都是他宣传佛法的对象。但官僚有两种意义,一、一同做官的人,一般称为同僚;二、下属,世俗为部下,就是委用低于自己的下人,原来官僚可泛指是僚友或僚属,但这里是指对佛教也有诚心的官僚而言,因为信心与共,所以一齐入山。“入山”是指进入离曲江六十里路的南华禅寺实时称宝林寺所在地,而入山的目的是邀请惠能大师的出山弘扬佛法,普利群蒙。
“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