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彭际清居士:彭际清居士: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发布时间:2025-01-11 05:16:31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彭际清居士:彭际清居士: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释此经时。略开四分。一题名。二叙分。三正宗分。四流通分。

一释题名者。诸佛法身。本无差别。从缘应感。乃有多途。观佛一门。语其根要。佛即性德。观即修德。以性摄修。全修是性。自他两寂。唯一真心。坐断十方。迥然超越。诸大乘经。广诠斯指。

此经以观无量寿名者。专明极乐教主依正庄严。慈悲方便。与他方诸佛不相混滥。欲令众生一心回向。捷出生死。观有多门。随机利钝。摄以一佛。更无不尽。九品分张。万流齐赴。不离报化而顿彻法身。不外同居而直登补处。

此之方便。无等无伦。遇斯经者。诚宜发决定心。坚担荷愿。尽此报身。速生彼国。

二释叙分者。自如是我闻至清净业处。名为叙分。将开净土法门。而以韦提希发端者。一切众生。依于无明而有贪爱。依于贪爱而有斗争。只缘不了自性空寂。妄执我人。谓为实有。恩怨循环。如辘轳转。即令大觉现身。难回定业。唯在当人一念知非。缠缚自脱。

从此起行。净佛国土。成熟众生。非为分外。故知入道因缘。先须觑破空华。痛念生死。

而后能发出世心。能发出世心。而后能求生无欲国土。知求生无欲国土。而后能顿息尘劳。修诸净业。净业成时。转娑婆。成极乐。上品往生。闻法得果。历劫冤亲。同时解脱。岂非大丈夫之能事哉。

然世间众生不肯发心者。略有二等。一执有。谓眼前诸相。种种实有。利养名闻。妄生恋着。此大愚痴。诚不足责。局名教者。计生灭为真常。慕玄修者。矜反还为至道。殊不知以四蕴观心。心不可得。以四大观身。身不可得。身心既不可得。觉海澄圆。遍空遍界。岂宜认彼浮沤。

距兹溟渤。是有之不可执也明矣。一执空。谓死后断灭。无有轮回。善恶贤愚。俱无后报。此大邪见。亦不足言。豁达狂禅。妄谓净秽一如。东西不隔。委怀任运。何用希求。殊不知无明未破。业种宛然。口口说空。转增我慢。隔阴所昏。了难自主。三途恶报。还自受之。

是空之不可执也明矣。二执既破。方能随顺佛语。发大菩提。与此众生。同生极乐。

三释正宗分者。自世尊放眉间光。讫诸天发无上道心。名正宗分。世尊眉间放光。现诸净土。令韦提希自择者。盖诸佛国土。清净光明。无逾极乐。肉眼亲见。信乐倍深。从此思惟。便获正受。下文将明净观。先教众生修三福者。由世间法。渐达出世间法。如贮醍醐。先净其器。其器不净。其味则坏。

孝养父母者。众生依于父母而有其身。依于此身而知有佛。故不敬其身。则不能成就一切种智。不敬其亲。则不能长养一切福田。或谓如来舍亲出家。疑乖孝养之理。不知有世间之孝。有出世之孝。世间之孝。生则尽养。死则尽享。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则已。出世之孝。必待吾亲出三有。证无生。子道方尽。大孝尊亲。孰过于是。

奉事师长者。有世间师长。有出世间师长。道之以诗书之业。策之于仁义之涂。世间师长也。启之以三尊之教。进之以不二之门。出世间师长也。其宜奉事一也。

慈心不杀者。佛心者。大慈悲是。娑婆恶业。无过杀生。历劫冤仇。从杀生起。杀心不断。则慈心不充。慈心不充。则与众生成敌两立。与众生成敌两立。即与如来成敌两立。欲求生净土难矣。

十善。谓心三业。身三业。口四业。能修十善。对治十恶。则夙障渐除。夙障既除。故往生无碍。

然必受之以三归。广之以众戒者。不受三归。则不能植出世之种。不具众戒。则不能培出世之基。三归众戒。入佛正因故。

然虽归戒具足。苟不发菩提心。纵饶福德。终成有漏。以与如来无依智印不相契故。何名发菩提心。菩提者觉也。了知根尘识等。无我无我所。依于法界而起愿求。廓彻虚空。平等随顺。心佛众生。一念圆融。更无差别。如华严初发心功德品所说。发如是心。疾得成佛。

深信因果者。为善得福。为恶得祸。如人参主补。大黄主泻。补泻在人。全由本具。故知为善即福。善外无福。为恶即祸。恶外无祸。是谓因果同时。然则一念念佛。是念即佛。念念念佛。无念不佛。心净土净。亦复如是。

读诵大乘者。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纵生彼国。不得见佛。果明佛心。果契佛智。自利利他。机不容己。以佛与众生同一体故。三福齐修。净因具足。或观或念。随所愿求。譬如持镜取像。扬声责响。何远之有。

经以观无量寿佛名。不径令观佛。而必先之以落日者。取其近而易见故。坚凝正向故。光明洞然。烁破幽暗。见佛阶梯故。次冰。次地。次树。次水。次众宝等。佛观深微。非诸众生粗想所能得入。先观依报。淘汰尘情。一观既成。余观亦易。盖地水火风。一一具有如来藏性。何况阿弥陀佛净愿庄严。一尘一音。莫非我佛现身说法处。

诸观从粗入细。俱属渐门。将观佛身。先以华座。渐近渐亲。乃入本位。要之此经佛观为主。余观为辅。于佛观中。摄取权乘。全归一实。故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入斯观者。不历程途。庄严具足。是谓顿门。

作者离自然义。是者离因缘义。知是心作佛。不知是心是佛。则昧本妙而滞功勋。知是心是佛。不知是心作佛。则任天真而废修证。离此二边。一念圆融。方明中道。亦名一心三观。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明空观。

汝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明假观。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此明中观。然则水鸟树林。宝池珠网。即色非色。即声非声。梦幻泡影。全体真如。故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法不说断灭相。

众生依于心境。见有佛身。是观行佛。非究竟佛。然非观行。则究竟不显。由观行而得究竟。方名正遍知。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知身不异心。故庄严非有。知心不异身。故湛寂非无。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唯无缘故。无所不周。亦无所不至。

然慈悲无相。其显而可见者莫光若矣。凡夫有八万四千尘劳。诸佛转成八万四千度无极法门。故一一相。一一好。一一光。具足八万四千之数。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知众生一念念佛。常在我佛大慈悲光中。坐卧经行。丝毫不隔。于诸光中。白毫相光斯为第一。

观白毫者。以不思议心。缘不思议境。当知此光即色即心。非心非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入此光中。八万四千相好。无欠无余。十方诸佛。炳然齐现。

问。报化非真。唯心所现。何不径观自佛。而故令之绕为。

答。以报化为非真者。是以法身为有外也。法身果有外乎。知法身无外。故能即报化以彻法身。法身不生不灭。不一不异。报化亦不生不灭。不一不异。其见为生灭一异者。特众生之情量耳。情量尽时。当机觌[ diacute; ]露。一一相中。一一好中。一一光中。具足无边大寂灭海。不入此门。不名念佛三昧。

问。既诸观中具足三观。是实非权。是顿非渐。何以无同异中。又有权实顿渐之别。

答。法无异法。证有浅深。经以观佛为名。自当以佛观为主。佛观成时。现前得见十方诸佛。方名念佛三昧。生诸佛前。证无生忍。由其深达实相。故能便证无生。上根利智闻此法门。顿了唯心。直往无碍。不须更修余观。如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然此诸观。阶次宛然。

冰观成时。闻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水观成时。闻赞佛相好及念佛念法念僧之音。佛观成时。出定入定。恒闻妙法。与修多罗合。由小进大。与后上中诸辈所证略同。其生品亦可例推。行者自量根机。或一或兼。或具足观。唯以决定往生为准。总无错路。

四明以前十三观分当九品。未为定论。初观一成。已属事定。合当中品。何况第二第三。净观渐深。乃仅得当下品上中邪。

既观佛身。复观观音势至者。是二菩萨。与无量寿佛。主伴交参。分身尘刹。同以光明而作佛事。摄取众生。同归净土。须知众生一念念佛。了得念体本空。即名观世音。众生一念念佛。信此念力具足。即名大势至。知念体本空。故念而无念。知念力具足。故无生而生。无念而念。念体遍周。生而无生。生理常寂。即一即三。非三非一。是名无量寿佛。

上文已明无量寿佛具足身相。复教人观丈六佛身者。就凡夫心力所及。开此方便。此观成时。渐可见佛具足身相。如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教人诣精舍中。观佛形像。端坐思惟。经三七日。即见如来现在其前。放光说法。应见思惟。自心作佛。离心无佛。乃至三世一切诸佛。亦复如是。皆无所有。唯依自心。是故此经或现大身。或现小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水月镜华。无虚无实。

上品往生。必三心具足者。所谓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是名发菩提心。何名至诚。至者不留余地。诚者唯此一心。行者创闻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指。发担荷心。直趣无上菩提。不复希求有余涅槃。人天果报。

第念不依佛力。行愿难圆是故决定求生净土。一意精修。无有间断。是谓至诚。何名深心。经云深心信解常清净。诸佛甚深法藏。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然亦不离众生妄想心中。故曰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如来智慧非他。众生妄想是。众生妄想非他。如来智慧是。

但以深心照了。知如来众生无二无分别。则不于心外见佛。所见之佛。不离自心故。知如来众生无二无分别。则不于心外求生净土。了所生净土。具足自心故。乃至即见无见。即生无生。清净本来。离诸觉观故。如是信解。是谓深心。

何名回向发愿心。如阿弥陀佛为佛道故。发广大心。我亦如是为佛道故。发广大心。如阿弥陀佛为众生故。取净妙土。我亦如是为众生故。取净妙土。有一众生未得度者。是则我土不净。我佛不成。我佛众生。即一即三。非三非一。究竟不可得故。是名回向发愿心。此三心者。亦具三谛。

初从空出假观。次从假还空观。次一念圆融。双泯双照观。三种众生者。言齐修三种行业之众生。非谓各修一种也。盖信愿相资。解行相发。一有所亏。不能入道。六念。谓佛法僧施戒天。具此功德者。就长时而论。一日乃至七日。据小本持名。大集系念。

俱有此文。经特约言之。务在一心不乱。克期取效。斯为精进勇猛。四明谓或全或分。皆得言具。生品高下。约于断伏及全未伏为言。然断伏之功。须由积累。三种未全。难期胜果。从散入定。通达一心。方成三昧。

由戒行具足故。所见佛菩萨色相具足。由信乐大乘故。闻说妙法。即得无生法忍。经受记已。即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上品中生者。于第一义已有悟入。特修证之功。与上生者有间。故生品次之。上品下生者。发无上道心。其回向愿求迥超二乘。与前二辈同。而行解未具。故生品又次之。

第一义者。即是诸法实相。离四句。绝百非。唯证乃知。非情所测。如佛在逝多林说华严经。诸大声闻不闻不见。法华会上。亦有退席比丘。故知此事难信难解。

问。读诵与解义。自当以解义为高。读诵为下。何以读诵转属上生。解义乃居其次。

答。此之读诵。兼摄解义。若非解第一义。安能圆具三心。解义而兼读诵。以不思议熏。入无分别智。法界重重。全归自性。十方刹土。不隔毫端。诸助缘中。莫此为胜。上上证无生忍。当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此生后增进之果。据现前论。自属别教地前诸位。

故天台以道种性判之。上中为性种。上下为习种。即十向十行十住也。而以十信以下。判中三品。恐非经指。盖十信为三贤之首。大乘始基。既生彼国。闻法增进。合登初住。决无还证小乘之理。若云是退菩提声闻。既退菩提。已离信位。何得虚冒此名。愚窃谓十信位中。合当上下。

经云。但发无上道心。圆解未开。正同信位依无量四谛。发四弘誓故。上中当初住以上。既生之后。即断见思。得不退地。合是七住。上上当八住至十向。已断尘沙。唯无明未破。闻法增进。顿破无明。故谓得无生忍。圆教五品。位同十信。生品可知。如天台即以此品往生者。岂落上三品下邪。

上品乘戒俱急。中上戒急乘缓。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诸佛无体。即法为体。诸佛无相。即戒示相。是故众生持佛戒者。得与如来法流水接。中中一日一夜。为时虽暂。信力已深戒香所熏。极乐不远。中下素少净因。而善根已熟。一经开示。若时雨化。

然此三辈。前一辈盖深厌生死。依藏教四谛。发出世心。修集善本。回向往生。闻法增进。见思惑尽。便证四果。后二辈。一则略沾戒品。一则唯修世善。以人天业。回向往生。由闻法故。见惑先尽。得证初果。如此诸人。佛慈加被。还能回小向大。不住权乘。故小本云。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本往生三辈。皆发菩提。而除五逆谤法。别有胎生一类。以疑惑佛智故。盖菩提心非智慧不发。此经唯上品三辈。略与大本三辈相当。中品唯求自利。纵不生疑惑。要为不了佛智。故在胎化之间。下品末后回心。处华胎中。自七七日以往。至十二大劫。并是大本胎生所摄。

天台以此经九品当大本三辈。当知不尔。彼之三辈。纯是化生。其胎生者。未尝不信罪福。修习善本。由不信佛智。尚堕疑城。此经下品积恶已稔。纵不生疑城。定在边地。去化生诸辈甚远。然则五逆谤法。大本三辈不收者。为简胎生故。此经并收者。不弃胎生故。以此分判两经。始无违碍。

又天台谓行有散定。大本论散善。故言五逆谤法不得往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是又不尔。净观成时。方名定善。末品唯称佛名。具足十念。与大本十念何异。强分定散。窃所未喻。如斯等辈所以得生者。此在当人创发信心。一念回光。勇猛精进。

还与久修行人无有差别。以诸佛法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唯藉缘因。得显发故。如前地观既成。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而末二品但闻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及称佛名具足十念。罪灭福生。还同彼效。故知时无久暂。修无浅深。但得正念坚强。决定功成指顾。

下品中人。要以信有罪福为因。故终得罪灭福生之果。苟于此不信。虽疑城边地。其可得而生邪。

问。十三观以前。俱明观法。而九品往生。却不及观。是往生人必须修观邪。抑不尽然邪。

答。此有专修兼修之别。十三观以前。多是专修。九品多是兼修。回向愿求。一日乃至七日。观在其中。至生品之高下。则视其发心之广狭。解行之浅深。不尽系乎专与兼也。然欲现生见佛。则专修为胜。如第九观成时。得见无量诸佛现前授记。

视上品上生。必待生后授记者。更为增进。持名一法。亦复如是。若非念兹在兹。安得一心不乱。但得一心。见佛不难矣。九品之文。总名曰观者。为令行者具决择智。发精进心。舍下趋高。背小向大。且令知如来愿力所持。无机不被故。

问。现前授记者。既高出上生。是九品之上。复有一品邪。

答。前文言舍身他世。得无生忍。正与上生等。自兹以往。分证三身。十方佛国。随往无碍。非九品所能摄矣。

问。下品华开。即发无上道心。视中品仅证声闻者转胜。何也。

答。此由临终畏罪。发勇猛心故。又处华胎日久。如游香国。身有香气故。且善人不少钝根。恶人亦有利根。一闻即信。由根利故。仅证声闻。由根钝故。虽有愿求。不急切故。然下品虽发道心。证果尚远。中品既证声闻。但发无上道心。现前亦得授记。如法华会上舍利弗等。成佛何疑。故知大小本无定位。经特约举其凡耳。

问。疑城中人。亦得预九品否。

答。但发道心。去佛不远。得预九品。如大本言。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者是。不发道心。无缘见佛。难期入品。以下品并发道心。非懈慢者所能及故。

此经虽属渐门。亦摄顿教。虽明权乘。尤尚圆修。如观佛章既直指心宗。上品章又频提大乘。是故闻者。或得无生法忍。或发无上道心。皆由此经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威神加被。亦不可思议。

问。天台谓此经为顿。今以为渐。何也。

答。约化仪论。唯华严属顿。余俱属渐。此经方等所收。是渐非顿。又诸经中。纯谈实相为顿。曲施方便为渐。渐即属权。顿乃名实。然渐中有顿。权中有实。但了一心。更无余法。天台所判。故有深指。

四释流通分者。自尔时阿难至礼佛而退。名流通分。经以观名。而下品中持名功德。与修观等。流通分中重赞闻名功德。盖观从心起。名自佛生。以观摄心。全心是佛。以名召佛。全佛是心。直下知归。不一不异。全身拶入。无欠无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