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现代社会的距离(一)

发布时间:2024-12-24 05:16:18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现代社会的距离(一)

问:在《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中,您回答了大家很多问题,那世人为什么总是疑惑呢?

答:有疑问是自然的,人的成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求知。现在,社会的巨变,很多传统、传承的中断,信息的爆炸,等等,当人需要同时面对所有这些时,疑惑便又会更多一点。

问:这本书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指导大家如何从佛学角度看待问题,这些问题中,最触动您的是哪一个?

答:很难说具体哪一个问题给我最大的触动。让我感到意外的倒是不少。这本书里的问题从不同地方搜集来,是真正有人提出而非我们自己设计出来,可能因为我的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和训练等,与提问者不大一样的缘故吧,一些问题交过来,乍看之下我会有一点点意外: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怎么会从这个角度看事情?所以,回答问题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了解和调整的过程,让我知道人们的观点、感受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有多么大的差异。如果要说触动的话,可能这算是吧,就是对多样性的体会更深了一些。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佛陀的伟大,“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众生看待、感受事物的角度不同,而佛陀总能以最契合根机的语言和方式为众生开示道理。对于像我这样,不仅有幸自己修学佛法,而且还有机会与人分享所学的人来说,了解这一点是重要的。知道他人有与我不同的处境、感受,尊重和体谅这种不同,很多时候能让我更好地解释佛法。

问:我们通过您的书学习佛法,消除困惑,而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庞杂的佛法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广泛传播,我们要如何鉴别呢?

答:如果对佛法的基本见解一点也不了解的话,鉴别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我觉得对于初学者,可靠的做法是尽量读佛经以及公认的大德撰写的经过时间考验的论著,这些论著是佛教学者和修行者们对浩如烟海的佛法进行的归纳、诠释,是帮助我们理解、实修佛法的宝贵指导和参考。

关于网络阅读,网络上的信息多是碎片化的,通过信息碎片初步了解是可以的,但要深入系统学习的话,不能完全依靠网络,也不能全靠自己东看西瞧。

佛法最关键的是实修,学习义理也是为了实修,并且很多时候,理论本身就是实修指南,是操作性的,你必须边学边修,边修边学,没办法只是单纯的弄理论。要实修,就得有人指导。

没有亲身修行,对理论的理解容易出偏差,所以即使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也最好能请可信赖、有修行经验的人指导。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

问:现代社会物质得到了极大丰富,可是人们的欲望却从来没有被满足,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的欲望呢?

答: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不快乐不如意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金钱、地位或声名,如果有了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可是你看那些有名有利的人们,生活也不完美,他们的烦恼、不满足感似乎并不比你少。我们藏族人常说:拥有一匹马,有一匹马的烦恼;拥有三匹马,有三匹马的烦恼。

物质的丰富满足了人们很多的需求,同时也不断创造着新的需求。少欲知足这句老话,放到现在仍然不过时。层出不穷的新需求当中,有很多其实是不必要的,因而减少欲望并不是苛待、压抑自己,反而是善待自己,是学习如何更理性、轻松地生活。

“知足”这个词很妙,你若觉得不够,就永远没有够的时候;你觉得够,随时也就够了。

问:现代社会有很多机会,有的人抓住时机获得成功,也有人总是失之交臂,很多人把它归结为缘分,您是怎么看待机缘的呢?

答:人要能够看破眼前。一时一事的得失好坏放到整个人生中看,都显得渺小短暂。很多事情,当时觉得多么重大,而隔着时间空间回头看,就知道人生充满选择和可能性,不走这条路,可以走那条路。

我们总听到有些人抱怨说:“如果我当初那件事做成了,我的人生就会与现在完全不同”。其实能否抓住机会,不只是够不够聪明,走不走运的问题,关键是福报和见地,如果福报足够,这次机会失掉了,还会有别的机会。机遇的得与失,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然而生命的品质,也就是你的幸福感、满足感、人生的修养和境界,却是由心态、见地决定的。如果心态和见地不改变,你抓住机会或失去机会,生活之于你都不会有大的不同。

问: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有人认为修行佛法会磨灭人的进取心,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呢?

答:什么是进取心?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的脾气秉性各异,价值观、生活方式也随之不同,你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像大多数人那样去生活。其实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几十年前被认为积极上进的态度,现在看来可能只是偏执的表现;而“不思进取”的某些人,也许生命反倒过得更有意义。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修行佛法是否就一定会让人不能适应这样一个现代社会呢?不尽然。佛法里面可学的东西很多。有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和方法,能帮助你提高效率和更好地面对压力。有些人忙,其实只是忙乱和分不清轻重缓急;压力大,主要是因为不善于管理情绪和处理关系,而佛法修行会使人心思敏锐柔和,自制、觉察,面对压力和不必要的对抗,也知道如何去化解。

然而更可贵的是,佛法教给你见地,使你能跳出来看竞争、看压力、看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比能否适应这些更重要的是你得明白,生活里除了这些,还有别的。这样,你才知道去平衡,才会少做无用功把生命浪费在无谓的忙碌和比赛上。

问:在《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中,您回答了大家很多问题,那世人为什么总是疑惑呢?

答:有疑问是自然的,人的成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求知。现在,社会的巨变,很多传统、传承的中断,信息的爆炸,等等,当人需要同时面对所有这些时,疑惑便又会更多一点。

问:这本书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指导大家如何从佛学角度看待问题,这些问题中,最触动您的是哪一个?

答:很难说具体哪一个问题给我最大的触动。让我感到意外的倒是不少。这本书里的问题从不同地方搜集来,是真正有人提出而非我们自己设计出来,可能因为我的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和训练等,与提问者不大一样的缘故吧,一些问题交过来,乍看之下我会有一点点意外: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怎么会从这个角度看事情?所以,回答问题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了解和调整的过程,让我知道人们的观点、感受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有多么大的差异。如果要说触动的话,可能这算是吧,就是对多样性的体会更深了一些。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佛陀的伟大,“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众生看待、感受事物的角度不同,而佛陀总能以最契合根机的语言和方式为众生开示道理。对于像我这样,不仅有幸自己修学佛法,而且还有机会与人分享所学的人来说,了解这一点是重要的。知道他人有与我不同的处境、感受,尊重和体谅这种不同,很多时候能让我更好地解释佛法。

问:我们通过您的书学习佛法,消除困惑,而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庞杂的佛法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广泛传播,我们要如何鉴别呢?

答:如果对佛法的基本见解一点也不了解的话,鉴别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我觉得对于初学者,可靠的做法是尽量读佛经以及公认的大德撰写的经过时间考验的论著,这些论著是佛教学者和修行者们对浩如烟海的佛法进行的归纳、诠释,是帮助我们理解、实修佛法的宝贵指导和参考。

关于网络阅读,网络上的信息多是碎片化的,通过信息碎片初步了解是可以的,但要深入系统学习的话,不能完全依靠网络,也不能全靠自己东看西瞧。

佛法最关键的是实修,学习义理也是为了实修,并且很多时候,理论本身就是实修指南,是操作性的,你必须边学边修,边修边学,没办法只是单纯的弄理论。要实修,就得有人指导。

没有亲身修行,对理论的理解容易出偏差,所以即使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也最好能请可信赖、有修行经验的人指导。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

问:现代社会物质得到了极大丰富,可是人们的欲望却从来没有被满足,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的欲望呢?

答: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不快乐不如意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金钱、地位或声名,如果有了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可是你看那些有名有利的人们,生活也不完美,他们的烦恼、不满足感似乎并不比你少。我们藏族人常说:拥有一匹马,有一匹马的烦恼;拥有三匹马,有三匹马的烦恼。

物质的丰富满足了人们很多的需求,同时也不断创造着新的需求。少欲知足这句老话,放到现在仍然不过时。层出不穷的新需求当中,有很多其实是不必要的,因而减少欲望并不是苛待、压抑自己,反而是善待自己,是学习如何更理性、轻松地生活。

“知足”这个词很妙,你若觉得不够,就永远没有够的时候;你觉得够,随时也就够了。

问:现代社会有很多机会,有的人抓住时机获得成功,也有人总是失之交臂,很多人把它归结为缘分,您是怎么看待机缘的呢?

答:人要能够看破眼前。一时一事的得失好坏放到整个人生中看,都显得渺小短暂。很多事情,当时觉得多么重大,而隔着时间空间回头看,就知道人生充满选择和可能性,不走这条路,可以走那条路。

我们总听到有些人抱怨说:“如果我当初那件事做成了,我的人生就会与现在完全不同”。其实能否抓住机会,不只是够不够聪明,走不走运的问题,关键是福报和见地,如果福报足够,这次机会失掉了,还会有别的机会。机遇的得与失,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然而生命的品质,也就是你的幸福感、满足感、人生的修养和境界,却是由心态、见地决定的。如果心态和见地不改变,你抓住机会或失去机会,生活之于你都不会有大的不同。

问: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有人认为修行佛法会磨灭人的进取心,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呢?

答:什么是进取心?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的脾气秉性各异,价值观、生活方式也随之不同,你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像大多数人那样去生活。其实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几十年前被认为积极上进的态度,现在看来可能只是偏执的表现;而“不思进取”的某些人,也许生命反倒过得更有意义。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修行佛法是否就一定会让人不能适应这样一个现代社会呢?不尽然。佛法里面可学的东西很多。有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和方法,能帮助你提高效率和更好地面对压力。有些人忙,其实只是忙乱和分不清轻重缓急;压力大,主要是因为不善于管理情绪和处理关系,而佛法修行会使人心思敏锐柔和,自制、觉察,面对压力和不必要的对抗,也知道如何去化解。

然而更可贵的是,佛法教给你见地,使你能跳出来看竞争、看压力、看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比能否适应这些更重要的是你得明白,生活里除了这些,还有别的。这样,你才知道去平衡,才会少做无用功把生命浪费在无谓的忙碌和比赛上。

问:佛法修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有什么意义?

答:佛法修行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戒、定、慧。

戒律常被误解为束缚,其实不然。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我们可以把持戒理解为一种自律,自觉地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心活动,这无论从个人修养还是从社会共建的角度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有了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身心便会逐渐调达,这时才有定的可能。定指不为所动,这实在是现代社会的人很需要的一种素质。

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会减少,整个社会的氛围会越来越安宁有序。

问:修行听起来极其艰深,我们该如何循序渐进?

答: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痛苦,获得安乐,其实这是我们一直试图去做的事,只不过因为方法不对,往往适得其反,现代生活中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例证,人们以为这样生活会更快乐,而实际上却只是增加了痛苦和伤害,在不安全、不满足的循环中越陷越深。佛法的修行,简言之,就是学习以正确的方法,创造正确的条件去实现自由安乐。显而易见,这是在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也可以去做的一件事情。

修行佛法,先要打好一个基础,是什么呢?贤善的人格。更简单一点说,就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不会存心去伤害,面对困境不会轻易失掉心中的善意。这对修行者来说实在很重要。

大家平时可以检视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不存害心,常怀善意,如果没有做到,要提醒自己。这是修行的开始。不妨把日常的工作、生活当成训练开放内心的平台,把遇到的每一个人看成是自己培养善良品质、完善人格修养的一个机会。在佛教中,我们常说众生是修行人的福田。我们有幸值遇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帮助我们培植福德,收获安乐。籍由他们,我们的生命才能更丰盈。

在见解方面,如果能对无常和因果生起坚定的信解,我们便能更好地面对种种不健康的精神状态,像焦虑、愤怒、嫉恨等。之所以说不健康,是因为它们具有破坏性,在损害自己的心身的同时,也常常伤及他人。

因果是现象自然的规律。普通人由于局限,只能看到因果的无尽相续中某个片断,所以对因果的判断常常是不完整的。只有圆满觉悟的佛陀才无误了知因果,他慈悲地告诉人们什么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可以据此决定自己该怎么做。要从根本上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我们需要断恶行善。

做到以上这些,算是有了点基础,可以开始较为深入的修学佛法了。

问:最近看到一些新闻,常常陷入罗生门,媒体各执一词,网民们的意见产生严重分歧,在网络上进行激烈交锋,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答:网络的发展使我们能非常便捷的获取信息,这是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呢,对个人来说,首先是信息的泛滥,我们其实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信息。大多数人的情况是,海量信息并没有令自己知识渊博,眼界开阔,倒是每天花大量时间走马观花,心思变得散乱浮躁,难以静下心来考虑问题和做事。一方面,信息本身是碎片化的,五花八门,虚虚实实;另一方面,又缺乏基于心思精纯而来的准确判断力,这样对一件事情作出的结论难免以偏概全。有时候,基本事实大家都没有了解清楚,就开始争论,也不知在争什么?

这就引入了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网络为大家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但很多人不是发表意见,而是发泄情绪。所以你仔细去看,有可能网络上交锋的各方并没在讲道理,一些人主要是在发泄情绪,弄得大家脾气心情都很糟,仅此而已。

佛法里讲对治贪、嗔、痴,这个“嗔”指的就是负面情绪,对治嗔心也就是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尤其在网络环境中,我们更需要学会管理情绪。当自己内心有负面情绪生起时,能够马上觉察到它,并把它与观点区分开。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件事或者是与己不同的观点,会有时间去琢磨、考虑,不必马上作出反应,不像现在,你必须立即反弹,宣布你的立场,否则你说的话很快会被其他人的发言淹没。

大家可能觉得网络空间是虚拟的,在网上随心所欲一些也没关系,但不知你有没有想过,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你的嗔恨、烦躁却不虚地伤害着自己和他人。

问:我眼中的世界有花有草,有风和日丽,有疾风暴雨,有战争有和平,有爱情,有争吵......您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透过佛法看到的世界又有什么不同?

答:我眼中的世界也是有花有草,有风和日丽有疾风暴雨。你看到的,我也看到了。然而,长期的佛法的薰习使我对现象背后的一些规律有所敏感,我对事物的态度也许因此便与你有点儿不同。

有花有草,说明世界是多样的。承认多样性才能看见世界的美。佛法讲平等,但平等不是大家都得一个样儿。花草天生就不同,而它们都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所以平等是看到共同之处的同时尊重差异。这话说起来简单,落实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却难。人们很容易就会既忽略共同点又无视差异。

有晴有雨,说明世界是无常的。接受无常,才能与人与己愉快相处。没有绝对的静止,一切都在变化中。人们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相信无常离自己很远,目前生活中美妙的状态理所应当是要一直保持下去的,即使变,也一定是变得更好。所以当事情变得不太好时,人就一下子垮了,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心里完全不能接受失去和不确定性,这令人总是处在一种紧张和失败的心态中。

有战争有和平,说明过度的欲望、嗔恨、狭隘、傲慢和不信任会把人拖入痛苦的深渊,而谅解、包容、自利利他会带来持久的安宁。

以上只是简单的举几个例子,让您知道透过佛法看到的世界与之前看到的世界同又不同。究竟怎样不同,还要您自己去观察体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