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看经文: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这段经文非常重要。“若有众生”指的就是十方众生。法藏菩萨发愿要以六字名号广度的对象是十方众生。不论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法藏菩萨所要救度的对象,都是十方众生。
一、发心念佛 往生决定
十方众生,如果有人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只要“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发三种心”是修因,“即便往生”是感果,所以净土的因果就是发心念佛,往生成佛。“即便往生”,这个“即”字是发心、愿生的当下,往生就决定了。前面探讨了往生是可以平生决定,从这一句经文再次佐证。既然往生可以平生决定,我们念佛目的,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所以我们听闻南无弥陀佛的本愿教法,当然称念南无弥陀佛六字洪名。
“即便往生”,当下便可以往生决定,我们当然不用千期待万盼望,一直期待盼望到临终,亲眼目睹西方三圣才知道,原来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用!一个真正为生死了办追求成佛的人,知道平生可以往生决定,了办生死,他一定会在现前当下努力听经闻法,称念佛名。往生是我们念佛的目的,既然这个目的可以平生就达成,当然平生就追求,不用期待临终。
本愿行者 往生之相
“往生”这两个字不能错解。我们都经常听到人家讲:“那个人已经往生了”,指的就是那个人已经死了。不是死了就叫往生,要具足底下几个条件才叫做往生:第一往生的方法是莲花化生,第二往生的地方是净土世界,第三往生的果报是光寿无量,第四往生的修因是念佛修行,第五往生的助缘是弥陀接引,第六往生的业事是平生决定。具足了这六个条件才叫做往生。如果死了,到三途六道轮回受苦,那不叫往生,那叫枉死。死到三途六道受苦受难了,哪里叫往生呢?因为没有到极乐世界得到光寿无量,继续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受苦。我们念佛既然为了往生,当然修因才能感果,春天有播种,秋天才有收获,有因必有果,要往生极乐世界,成就菩萨乃至成佛,我们当然要愿生极乐世界,要信受阿弥陀佛本愿救度,要称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才具足往生的条件。
来看疏文善导大师的解释:
三、从“若有众生”下至“即便往生”以来,正明总举有生之类,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愿往生,三明发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从“若有众生”一直到“即便往生”以来,“正明总举”,总举就是简异别举。因为诸师对于这段文,判为只有上品上生的行者,是发三种心,其他从上品中生一直到下品下生的行者,并没有具足这三心,这是诸师的见解。善导大师的见解,跟诸师的见解不同。善导大师的见解,是所有三辈九品的行者,通通圆满具足这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诸师”指的是三个人,就是隋朝涅槃宗净影寺的慧远大师,隋朝天台宗国清寺的智者大师,隋朝三论宗嘉祥寺的吉藏大师。这三位祖师也为《观经》作注解。
《观经》,在隋唐时代,多有教界的佛弟子讲演、著疏、宣扬、读诵。所以在唐朝,善导大师看到《观经》这一部教典受很多人的误解,为了显扬念佛是易行道,为了彰显念佛成佛的道理,所以善导大师著作《四帖疏》来解说《观经》,把世尊为凡夫讲这部《观经》的本意显扬出来,让我们知道《观经》要用念佛来普度凡夫的道理。诸师,尤其是净影寺的慧远大师,判上品上生是初地到七地的菩萨去往生的,上品中生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萨去往生的,上品下生是种性到地前的菩萨去往生的。善导大师说,三辈九品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通通是凡夫去往生的。所以善导大师的看法,与诸师的看法,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善导大师为了将释迦如来演说《观经》是为了度凡夫的本意彰显出来,著作《四帖疏》,把阿弥陀佛以名号救度众生的易行道和盘托出。
“总举”,就是于诸师“别举”不同的看法。“有生之类”指的是九品的行者。九品的行者只要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就能够在现生当下具足往生的条件。疏文“能信之人”就是注解“若有众生”这句经文;“求愿往生”就是注解“愿生彼国”这句经文;“发心多少”就是注解“发三种心”这句经文;“得生之益”就是注解“即便往生”这句经文。
从这一段经文“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了解:我们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发这三种心,当下就能往生决定。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果具足《观经》这三心,我们肯定现生当下往生决定。
大家念南无阿弥陀佛,了解自己念佛的当下有没有具足这三心?有,那就往生决定了,你就不用担心将来临终有没有正念,因为你往生一事,现在就已经了办了。犹如我们把饭菜吃到肚子里,已经饱了,我们当然不会再问别人我到底有没有吃饱?生死大事当下了办了,你内心不会有不安,不会再问人家“我念佛能不能往生?”不必了。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必”这个字,是非常肯定的用语。具足这三种心,一定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肯定、必定、一定。经文用“必”这个字,看了之后,让我们内心非常安心。只要具足这三心,我们就肯定往生极乐世界。
你我每天虔诚的念佛,目的岂不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诸位菩萨!你进入三宝门中,拜佛、念佛、诵经、守戒、修诸功德,是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如果不是为了往生成佛,你不用这么辛苦经常听经闻法、念佛修行。就是为了往生成佛,所以必须修因才能感果。如果要成就一番事业,我们一定要付出,每天努力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够成功发达。道业也一样,每天认真努力的念佛修行,道业才能够成就。
二、三心释:辩定三心以为正因
来看善导大师的解说:
四、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以来,正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
从“何等为三”到“必生彼国”以来,这段经文是说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辩”是辩明,“定”是决定,辩明决定三心是往生极乐净土真正的修因。
要感果一定要修因,佛法讲的是“因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净因净果。一般没有学佛的人,对恶因恶果很容易相信。任何一个没有佛法信仰的人也知道,杀人放火、作奸犯科的人一定会被抓去关起来,甚至将来堕地狱受苦,但是善因善果、净因净果,很多人就不相信。既然恶因会感召恶果,净因一样能感召净果。净因就是念佛,念佛就是修清净之因,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道就叫净业,所以我们念佛人叫净业行者。我们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念佛,所以这是修净因;往生到极乐世界,得到光寿无量,成为一个阿鞞跋致的菩萨,乃至成就佛道,这是净果,清净的果报。
“辩定三心以为正因”,“定”这个字是决定的意思,三心决定是往生的正因。善导大师的用字非常精妙,这一个“定”跟经文的“必”,都是很肯定的用字。我们知道,三心具足了,就能往生极乐世界,除了有经文世尊的开示,也有善导大师在疏文的开示,世尊与善导大师,佛祖共同为我们显扬具足三心就能往生的道理,我们当然信受。念佛具足这三心,往生决定了,你就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果道理明白了,深信因果,就不必去请问人家往生的事情。
师父弘法十几年来,经常遇到信众问:“师父!我这样修行能不能往生?”或有人问:“师父!我们助念的那个人,他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往生不是师父说了算。如果我说往生或不往生,那不可靠,因为我是凡夫,我说了不能算,世尊说了才算。经文世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像善导大师说的能算数,凡夫说了不能算数。也常常听人家讲,那个人不能往生,那个人能往生——能不能往生不是凡夫讲了算。
任何人,不论出家在家,包括师父,所讲的,如果跟世尊在经典所开示的一样,那就能信、能依,如果跟佛经不相同不相应,就不能信受,这是原则。
我们知道三心是往生的正因,当然我们要具足三心,虔诚的念佛。以下疏文:
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
这段疏文是解说经文“何等为三”这句。世尊随着众生显扬修行的利益。“意”是佛的本意,“密”是佛的隐密。佛心非常的奥妙,难知难测。佛的智慧究竟圆满,《无量寿经》讲:
如来智慧海 深广无涯底
二乘非所测 唯佛独明了
如来的智慧,连声闻、缘觉乃至菩萨,都不能究竟了知了,何况是我们凡夫?所以我们依佛在经文里面所开示的道理去修行,虽然有很多道理不一定能深入了解,但是我们依教奉行,就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佛透过经文显扬修行的利益,让众生依教奉行。只要我们根据《观经》世尊教的念佛,每天虔诚的用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
以《观经》这部教典,从第一观到第十三观——定观,以及第十四观到第十六观——散观,这定散两门的观法,虽然世尊讲了很多,但世尊真实要显扬的修行,在于念佛。所以《观经》一经有两宗,第一是观想,第二是念佛。我们从善导大师的《四帖疏》疏文知道,观想是方便的修行,念佛是真实的修行。
“意密难知”就是世尊讲这一部《观经》,想要显扬念佛得生净土,实在很难彻底了知。不是众生所能测知叫做难知,佛智难测,佛意难知。
“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如果不是世尊自问自答,凡夫实在没有办法了解。如果不是世尊跟我们讲,往生极乐世界要具足三心,我们众生也不知道往生之因要修什么。如果没有世尊在《阿弥陀经》介绍极乐世界,我们怎么知道有极乐世界?如果不是世尊介绍阿弥陀佛,我们怎么知道有阿弥陀佛?
《阿弥陀经》讲:“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是世尊开示的。我们相信圣言量,所以我们当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世尊告诉我们如何修行,我们也不知道念佛,不知道求生极乐世界。就因为什么都不知道,当然会继续无止境的轮回在三界六道之中。所以我们现在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知道念佛能往生成佛,我们照着世尊在净土经典所开示的去奉行,每天虔诚念佛,发愿往生极乐,将来一定能圆满达成往生的心愿。我们是佛弟子,所以相信佛所说的话。
第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
这句疏文是在解说经文“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后面是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三心的疏文,就是我们这次探讨的主要科目。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