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佛国外交的传世经典——玄奘西行求法系列之五 玄奘影响 穿越时空的历史文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4-01-09 05:18:47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佛国外交的传世经典——玄奘西行求法系列之五 玄奘影响 穿越时空的历史文化现象

1978年,在给中国研究《大唐西域记》的信中,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教授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鲁迅则把玄奘称为“中国的脊梁”。

玄奘西行求法不是最早的一个,却是成就最大的一个,他一人孤征,冒险犯难,百折不回,征途中,四夜五日无一滴水入口,昏迷中还要顽强爬行,再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后世向外开拓探险者的先锋。

西行求法的佛教徒也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人。古代中国因地理环境重重阻碍,与外界不易发生接触,帝王多求外国对天朝“进贡”,并不注重向外考察,加上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特殊背景养成了人民安土重迁的性格,无意向外发展。唯有佛教徒怀着一腔宗教热情,敢于冒险,敢于出国,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国文化改变闭户自精、独学无友的局面。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依然是高僧玄奘,他从国外九死一生带回了第一手资料,翻译和编写了大量的佛经和文化典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唐西域记》成为极有价值的古代史地文献,使眼界仅限于五岳四渎的中国人,一望而见印度,中、南亚各国的政情、宗教、文化、语言、历史和风土人情。

就个人品格而言,玄奘在印度求学15年,学习外国文化如饥似渴,有继承,有发展,虚怀若谷,大胆进取,成就在印度人之上,为祖国赢得了殊荣。

在一片欢呼声中,毫不自我满足,毫不贪图名位和富贵,携带大量文化财富,毅然回归祖国。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玄奘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品学兼优的模范留学生。

玄奘的成就和贡献,远远超过了佛教范围。

他开创了中国的佛国外交,在他西行求法的路途上,已经有天竺各国以佛经为纽带,展开对唐友好往来,在他回国以后,日本、韩国佛徒陆续到大唐求法,从他这里找到佛学源头,形成中日等国的友好往来,直到今天,中国佛徒和日韩佛徒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是一个佛国无限增大了大唐的外交领域。

玄奘实际上也给国人西学提供了一种范式,一种开放式的思路,杂学博学,一切皆为我所用,但不失原则立场,用在国家上,也即全盘西化不是出路,闭关锁国只有死路一条。

但自有唐以降,仿佛玄奘精神缺失了,国民性格中缺失了些什么。

韧性?自尊?顽强?自信?百折不挠?哲学成就创立中国唯识宗

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广采民间传说写成的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说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恢复汉室。两次不遇,第三次去,诸葛亮却在午休,三人不敢惊动,恭敬守候于门外。

不久,听到诸葛亮醒来,翻身过去,在榻上吟起诗来: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有着非凡的哲理意境,诸葛亮认为芸芸众生,终身生活在大梦之中,只有少数的先知先觉者,才能悟到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其中可能也有自己一个,所以“平生我自知”。

诸葛亮所说的“大梦”,实际上就是唯识学上依他起性的虚妄分别。

影响中国佛教一千多年,乃至影响了世界佛教的唯识宗,鼻祖是玄奘。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之一。

玄奘弟子中有窥基、圆测两人,其中窥基对发扬宗义影响大、成就多,被列为正统。由于玄奘、窥基师徒长期住慈恩寺,所以玄奘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称窥基为慈恩大师,称其宗为慈恩宗。

唯识学也源于印度,据说玄奘入佛门后,在国内访问名德,广涉经论,在详考其理的过程中,便对唯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行印度求法,目的也在于获取唯识宗的重要典籍《瑜伽师地论》,等到游学印度,虽然遍访名师,虚心求教,但他的志趣仍在唯识,玄奘回国后,致力于唯识的传扬。

中国唯识宗主张,世界上各种现象,不论是万事万物的“法”,还是现实世界的人类自“我”,都是“识”变现出来的,一切都不能离开“识”而独立存在。

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一切唯识,万法唯识。

人们在梦中虽见到鸟语花香,乃至房舍山林、大地高山等,但谁都知道这些并非实有事物,而是自己的心识所实现的,由此梦喻,可知我们在一切时,一切所处见到的种种外境,也如梦境一样不是实有,是由识所变现的,所以“唯识无境”。

玄奘在长安的弘法实践,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南亚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佛学东渐局面。

日本药师寺把玄奘认作鼻祖。

药师寺建于公元680年,是由天武天皇发愿而建的国家官寺。奈良时代,日本从中国传入六个佛教宗派(三论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成实宗、律宗),被称为“南都六宗”。其中,法相宗以唯识教典为所依经典,这些经典是日本留学僧们四次入唐求法请到日本的。法相宗教义成了当时佛教的主流。

中国的唯识宗也影响到了朝鲜,据历史记载,经由道证、韶显和义天等的努力,到朝鲜忠烈王时(1278—1298),宗尚唯识学的名僧多达数百,遍布于整个朝鲜半岛,而这时,元代唯识学却衰微不振,讲说乏人,朝鲜唯识宗往往奉元帝敕到燕京传法。逻辑学、地理学上创建丰功伟绩

从世界逻辑史来看,逻辑学的大规模传播在中世纪及其以前有两次,一是阿拉伯人吸收、消化、发展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并向西欧传播,大大促进了西方逻辑的发展,使西方逻辑在西欧中世纪达到又一个高峰,这是逻辑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件;另一件是中国人对印度佛家逻辑的传播,这同样是人类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而创造这个辉煌的,玄奘居首功。

说玄奘是中国逻辑史上的里程碑,不算夸张。

印度曲女城数万人辩论大会独居高坛所向无敌,大唐盛世与宫廷来往游刃有余,体现着玄奘超人的大智大勇,更显示了他超人的逻辑思维。

玄奘也影响了一代人。

玄奘东归以后,最初几年,翻译了新因明(即逻辑)的代表作,一部是天主的《入正理论》,一部是陈那的《正门理论》,在翻译这部著作的同时,玄奘还将新因明的理论和方法向其门人传述,同时纠正了许多被误解的因明理论,当时受业玄奘的高僧都以掌握这门新鲜的学问为荣,这就开创了研究因明的风气。由于玄奘的倡导,因明理论从我国传到日本与朝鲜。

佛学之外,玄奘的另一重要贡献还在于地理上,一部《大唐西域记》,影响了大唐一代的政治,唐高祖和唐太宗据此对突厥或西域其他对唐朝有威胁的势力的地理概况有了深入了解。

《大唐西域记》以玄奘的旅行为经,地理的叙述为纬,它一方面是玄奘的西域纪行,另一方面是唐代的世界地理志,记述了138个国家的概况,自高昌算起,经中亚以至印度,都有详细的记载。除西域诸国,特别注意记述种族、王统及其建国的传说,语文的异同,对其他各国的记载在《大唐西域记》中,都有一定的形式,即按国境山川疆域大小,都城、气候、物产、人情、风俗、伽蓝、僧徒、天祠、外道、佛迹的顺序记述,已成为研究西域、印度史学、古地志学、考古学的一种最基本的资料。

凡讲印度古代问题没有不提《大唐西域记》的。处处遗迹承载厚重历史

位于玄奘故里正南的陈家花园,坐南朝北,背靠凤凰台,面对玄奘故居。花园内建有“慈恩榭”、“颂经斋”、“曲廊”、“桥亭”、“放生池”,还有桃园、梨园、杏园等。山石玲珑,流水淙淙,曲径迂回,别有洞天,鸟语花香,清幽异常。

位于玄奘故居西南的西原墓地,为玄奘父母的合葬墓地。墓地坐北向南,背依白云岭,遥望少室山,河水环绕,景色幽静。

花园与墓地,仿佛生与死的对视,述说着谢幕前的辉煌。

关于玄奘父母墓地,当地还流传一则传说。说是玄奘西天取经走后,一去十几年杳无音信。他的母亲思子心切,每到夜深人静,月挂中天,便常常在村外小河旁,燃起一炷香,双手合十,遥望西天,默默为远在天涯的儿子祝祷,直到她离开人间。当玄奘取经回来,返故里探亲时,得知母亲已经辞世,连坟地也找不到了,心里十分难过。他牵着白马,漫步在河畔。

正在这时,他的白马忽然仰天一声长啸,用前蹄使劲下踏,很快在地上踏出一个大坑,大坑里涌出泉水,很快淹没了凤凰谷。待大水退去之后,河畔便留下了一个四季不干的“马蹄泉”。而在距“马蹄泉”不远处,玄奘母亲的坟便清清楚楚显现出来了。当地老人还说:马蹄泉就是当年玄奘母亲烧香祝祷之处。

现存玄奘故居内西侧的陈家古井旁的古槐树、皂角树相抱生长。相传玄奘因自幼饮此井水,智慧早开,终成一代伟人。

位于缑氏东南约两公里的唐僧寺村(原名聂村、林村)北,紧傍207国道,北距玄奘故里陈河村约4公里,是唐僧寺。唐僧寺周围,开阔平坦,风景优美,为嵩洛古道所经之地。相传东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曾畋白鹿于此,故称白鹿原。相传此寺初创于北魏时期,原名灵岩寺。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幼年的玄奘曾多次到此寺聆听佛学。玄奘“西天取经”返回后,被誉为大善大德之人,人们为了弘扬他坚毅卓绝的精神,故改名为“兴善寺”。唐太宗曾赐给该寺土地40顷,并敕令对该寺进行了重修。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自神都洛阳出发,到登封中岳时,路过该寺,也曾赐金修寺,并赐地百顷。明万历年间,又改名唐僧寺。

现在,唐僧寺又改名玄奘寺。寺为一坐北面南的院落。

《唐僧寺上殿又重修碑》中有“唐僧卒葬白鹿原”处,确考即此寺也。现去西北数里,尚存有“唐僧冢焉”的记载。

据当地老人回忆,唐僧寺原来规模宏伟,殿宇壮观。清末,寺内尚保存古建筑几十间,山门前有大迎壁,宽约7米,高约4米,上绘太子晋追捕被箭射伤的白鹿故事;山门内中轴线上,建有天王、大雄、白衣、伽蓝等殿堂;两侧有钟鼓楼、藏经阁,钟上铸有“大明万历”字样;寺内东有和尚院,住禅师及僧徒等;寺内后院有古柏100多株;殿堂内外,保存古碑100余方。寺北墙外即为嵩洛古道,道北为僧人墓地,范围达50余亩。

《弘治偃师县志》载,灵岩寺原有古松l棵,玄奘将赴西天取经之前,用手摩其松枝曰:我去西方取经,你可以向西长;如我要回来了,你便向东长,以便使我弟子等知道。等玄奘西行后,松枝每年向西长了几丈;有一年,松枝突然回向东方,门人弟子都说,大师回来了。于是一同迎接,玄奘大师果然返回了。后人遂称此古松为“摩头松”。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现立于陈村玄奘故里。

玄奘万里孤征、求取真经并全力从事佛经翻译和佛学研究,受到唐太宗的高度赞扬,他特为玄奘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后高宗李治又撰写了《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一文。

据有关资料载,玄奘大师获读唐太宗的序文后,曾上表答谢。唐太宗阅谢表后,又亲笔复函玄奘。当时尚为太子的唐高宗,拜读唐太宗序文后,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撰写了《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一文。玄奘大师获读后,也即上表答谢,太子读后,又曾亲笔复函。僧人彦悰,曾有一段文字记载唐太宗、太子李治序文有关情景,大意说:自天子和太子序文问世后,王公百官与僧侣人民,无不手舞足蹈,歌颂德音!内外流行,还不到12天,序文已遍布天地,有如慈云覆空,慧日重光!皈依佛门的人聚集如雾,所谓“上化下有,如风靡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