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杯过量的酒,都是魔鬼酿成的毒汁。 ——莎士比亚
自2003年4月7日以来,郑州市的一部私人电话(0371)6830857一天到晚铃声不断,忙得接电话的男主人连吃饭、上厕所也得“速战速决”。电话最多的一天,男主人竟接了110多个。说来新奇,这部电话之所以被人如此爆打,竟缘于它是全国第一条、也是惟一一条“戒酒热线”,而创办这条热线的人——忙得不亦乐乎的杨志,竟是一名因长期酗酒、因酒出事被清理出公安队伍的二级警司。 1962年,杨志生于河南省信阳市,父母均为部队干部。杨志还在小学读书时,家里便客人不断,父母经常让他作陪。客人们常在饮酒时逗他喝上一两盅,杨志渐渐长了酒量,15岁时,一顿喝上半斤酒显得轻松自如。到了1981年,19岁的杨志高中毕业参军时,已能喝1斤烈性白酒。1983年转业,杨志因军事素质过硬被分配到信阳市公安局当了一名刑警。 身为刑警的杨志春风得意,不少人主动和他套近乎。如此,杨志便有了一帮酒肉朋友。喝得猛时,杨志一次就能灌下1斤多白酒,至于啤酒,对他来说只当是“饮料”,时常一喝就是20多瓶。 1986年年底,杨志在一家小饭店里与几个酒友开怀畅饮,酒后驾驶着警用摩托一路飞奔往家赶。因为醉眼迷离,反应迟钝,一位夜行的小姑娘被他撞得差点丧命。经交警裁定,杨志酒后驾车,应负全责。小姑娘疗伤4个月才康复出院,杨志花了1700多元医药费。杨志当时月工资才100多元。 1989年9月16日子夜,杨志与几位同事聚餐,喝下了1斤半白酒。杨志因与一位同事话不投机,气血上涌,拔出了腰间的手枪,枪管直抵同事的头部。一声枪响,虽未伤人,这位同事的头发却被灼热的弹头烙去了一道明显的痕迹。 次日酒醒之时,杨志发现自己被关在了禁闭室里。这次酒后开枪逞英雄的结果是,杨志受到了行政记大过处分,停职反省半年。反省期间,杨志年迈的父母对他酗酒的行为深恶痛绝。已离休在家的老父亲气得连扇了他几个耳光。
在上海的一家精神病院,我遇到了这个男人。如果不是灰暗的脸色和一只十分明显的酒糟鼻的话,他应该是个十分帅气的男人,年龄也不大,36岁,大学本科毕业,曾经是某集团公司的销售经理,也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是大学同学,但他们离婚已经4年了。 他说:“我真正发现染上酒瘾是在30岁那一年,那一年我被升为销售经理。30岁以前我是个普通的销售,整天全国各地地跑,拉业务,和客户联络感情。全中国随便到哪里,只要是谈生意,没有不喝酒的。不是人家请我,就是我请人家,没有酒根本什么都不要谈。各种各样的酒我都喝过,北方的二锅头、法国的XO都喝过。人家说酒量是练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假。读大学的时候我是一瓶啤酒就醉的量。刚工作的时候也是一喝就醉。由于出差就要喝酒,那个时候我就怕出差,喝醉了浑身难受,第二天都缓不过来。但是干销售的都有指标,不出差不行。而且我发现在客户面前,如果我对酒推三阻四,一般都拉不到业务。公司里的老销售告诉我,其实酒量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在酒桌上态度好不好才是关键。比如明明知道自己不行也照喝不误,这叫给足人家面子,人家才会给我面子。听了老销售的‘经验’,我试了几次,虽然每次都喝得翻江倒海,但是只要在酒桌上够豪爽,生意就很好谈。 “那个时候我年轻,希望能升职多挣钱,所以干得特别卖力,当然酒也喝得非常卖力,酒量渐渐就练出来了,一顿二三瓶黄酒下去都没有问题。到30岁,我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被升为地区销售经理。升为经理后应酬越来越多,除了出差,对方到上海来我也要接待,自然酒也就越喝越多,吃饭要喝,吃完饭陪着娱乐也要喝,有的时候一个晚上要喝好几种酒,仗着自己有酒量,何况也是为了今后工作好开展,大家都是不醉不归的。一开始老婆也没有强烈反对,就是叫我注意身体。后来发现我天天在外面喝得醉醺醺的回家,自然就开始生气。 “有一次,我陪几个山东来的客户,正喝得高兴的时候,我老婆找来了,叫我不要喝了跟她回家。那个时候我老婆大着肚子,客户看见觉得很没有意思,停下杯子让我跟老婆回家,以后再谈。当时我正好有一笔大业务,而且也已经喝得有点醉意了,再说我不想在客户面前丢面子,一个大男人被老婆找回家总是很不上台面。所以我没有理她,继续招呼大家喝。老婆抢我手中的杯子,我一把把她推在地上,当时没什么,老婆哭着回去没多久就肚子痛,孩子当晚就掉了。那一年我32岁,老婆说离就离了。” 他的医生告诉记者,孩子没了,妻子离去以后,他开始发展到一天喝三顿酒,眼睛睁开来就喝,家里的酒瓶堆得到处都是,并经常发“酒疯”,骚扰邻居。同时因为酗酒开始影响工作,公司见劝说无效,将他调去看大门。他照喝不误,且因为无事可做越喝越多,天天烂醉如泥,见到人又是哭又是笑。最后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往医院,他被诊断为严重的酒精依赖,已经出现幻觉等精神障碍。
作为记者,自然也是交游广阔,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记者如果没有朋友,那真是寸步难行。在众多的朋友中,记者最害怕和两种人打交道,一种是警察,一种是老总。阳刚气十足的警察同志平常爱喝酒,老于社交的老总先生们更是将酒玩出了花样。记者在和这两类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吃的亏也是“酒精考验”。 和警察打交道不是一次两次了,每遇警察,无论是单独见面还是集体聚会,真是无酒不收场。比如某次因一采访事宜和一警察单独见面,特地约在红茶坊,希望不要沾酒的边。不料等我赶到,这位警察兄弟面前已经竖着四只啤酒瓶,同时又在开另一瓶啤酒。所幸这一位还算记得要接受采访,虽5、6瓶啤酒下肚,还好都是小瓶,神志尚能保持清醒,将采访圆满完成。待我将采访机关闭,他一定要我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吃顿晚饭,说是已经在某饭店摆下了一桌。盛情难却,随他前往,一张圆桌边已经坐下了5、6位便衣。菜是好菜,情也是盛情,自然酒也是好酒,一时间黄的白的纷纷上桌,各取所需,唯独我面前一杯清茶。警察叔叔们忙唤服务员替我换杯倒酒,无论我怎样赌咒发誓滴酒不沾都无人理会。 最后最年长一位好像是队长职务的说:“怎么,你大记者看不起我们警察,我们文化不高?”这一番话说下来如何担当得起,不得不央求黄的白的都不行,是不是就啤酒吧?主人们还算高抬贵手。但是啤酒也不是好过关的,这个人敬那个人敬,个个对我的尊敬都是发自内心,对我的要求就是“干杯啊朋友”。平时已经算得上伶牙俐齿的我这个时候毕竟双拳难敌四手,经不住这五六张嘴你一句看不起我一句看不起,为了表示对人民警察的尊敬,只能一杯一杯往肚子里灌,一趟一趟往厕所跑。那次幸好编辑部打电话告知晚上一定要发稿,众人才算饶了我,但是临走前还是“为了表示歉意”,连续灌了三杯,走出饭店连编辑部在哪个方向都搞不清楚。至于主人们,据说还只能算刚刚开始。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