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庙会繁多,有些庙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有些则至今仍然存在。 每年,从旧历正月初八到上华严寺游八仙开始,二月初三有帝君庙会,三月初三有曹夫庙会,三月十八有娘娘庙会,四月初八有奶奶庙会,四月十五有鲁班庙会,五月十一有城隍庙会,六月初六有玉龙洞庙会,六月十三有龙王庙会,六月十九有观音庙会,五月十三、六月二十三有关帝庙会,六月二十三有火神庙会,七月十五有孟兰会,八月二十七有文庙祭孔会,九月初九有重阳登高会,等等,庙会可谓多矣。 每到庙会期间,男女老幼,前拥后挤,附近农村的农民也扶老携幼积极参与。从五月起,各大商店轮流放假,轮流让店员参与庙会,外出游逛。这时的小商贩们,作为赚钱的好机会,挤入庙会,摆摊设店,沿街叫卖,争夺主顾,妇女们花枝招展地站在店铺台阶上,一字儿排开的妇女,脚上穿着绣花鞋,真是千姿百态,而且整齐排列,这种现象,被大同人称为“赛脚会”,这是“晾脚会”的演变。 到市郊,庙会活动更有情趣。每到初夏,久居城内的各界人士和市民,遇到南庙、水泉湾、阳和坡、雷公庙、云岗、观音庙、曹夫庙举行庙会期间,人们陆续乘坐上“京轿车”、“四飞檐”、“二驴轿车”、“二套马车”、“大马车”、“席棚大车”等各种交通车辆,或者是骑马骑驴,携酒带饭,甚至带上火锅、糕点、餐具、水果,全家倾巢出动,一路上游山逛水,踏青逛唱。 到达目的地后,车辆排开,取下用具,利用树林间的空隙,支起帐篷,摆开地摊,各占一席之地,形成一种少有的热闹场面。尔后,轮流到庙会烧香敬佛,叩头跪拜,逛庙会,看唱戏,耍猴。孩子们刚结伴成群,嬉戏打闹,扑蝴蝶,捉蚂蚱。姑娘们采花,摘地椒,填充香囊,好不热闹,气氛活跃至极。 时过正午,各个帐篷和大车前,都支起锅灶,点燃火锅,就地野餐。全家席地而坐,饮酒、猜拳、行令,一边吃饭,一边互相观摩。有的则串亲访友,互致问候,或互相敬酒。也有的,舞弄乐器,吟诗填词,抒情作画,摆棋对弈,还有的纵情欢唱,形成了一种郊野狂放热闹的欢乐场景。 等酒足饭饱,玩乐尽兴后,除去看夜戏的人外,多数开始赶车回城。在返程途中,展开越野赛,你追我赶,鱼贯而行,也有的越过其它车辆,不断穿插,沉浸在游闹嬉笑之中。年青人将白布褂子脱去,露出了大同人特有的红主腰,红腰带,甩起响鞭,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殷实人家的高头大马,威风十足,穿插于车流中。雇车人家,在插上车后,也要另有赏钱。
这样的物质刺激,使插车赛成为一种龙腾虎跃的争夺赛。 车到城关,男女老少都要在街道两旁集群排列,站在台阶上欢呼踏青归来的车队盛况,被人们称为“小赶会”。每过来一辆车,路边人们像要品头品足,甚至喊叫着加以品评。车声、马声、伴随着人们的叫声、吸喝声、喝彩声,又是一种热闹。 踏青留在城外看戏的人们,戏散后,就在帐篷中过夜。有的则点烧篝火,尽情玩乐,夜深人静,或谈情,或说爱,或叙家常,或独自静思,看月亮,瞄星星,听蛙声,在夜的旷野中度过春末夏初的美好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