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不喜,失之何忧
——节选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圆环失去了一个部件,于是,它旋转着去寻找这个部件。因为缺少这个部件,它的滚动非常缓慢,这使得它有机会欣赏沿途的鲜花,可以与阳光对话,同蝴蝶吟唱,和地上的小虫聊天……而这是它在完整无缺、快速滚动时无法注意、无法能享受到的乐趣。但当它得到那个部件后,因为滚得太快,它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不能从容欣赏鲜花,也没有机会聊天,一切都变得稍纵即逝……
以佛教般若观照,得与失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是一不是二。“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以,面对得失,淡定从容,不必为得到的欣喜不已,也不必为失去的忧愁惋惜。
有人视名利为耻辱而不为。南宋抗金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视元朝所封宰相一职如弃屣。在利益引诱时不动心,在威胁面前不退缩,在生死关头不投降,毅然从容就义。他失去了荣华富贵,失去了宝贵生命,但他“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彪炳史册,深受历代人民瞻仰,所以他得到的更多。
有人视名利如生命,为了获取个人名利,放弃了人生品行修养,把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当成个人谋取私利的资本,不择手段,无限扩大欲望,“搞五官刺激”(慧律法师语),钱财、美色、名利、地位,贪得无厌,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最后落得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虽风流一时,失去的却是整个人生。
有的人年轻力壮,精力充沛,正好积极进取,但却满足于一时的成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吃喝玩乐,贪图享乐,浪费光阴。虽然得到了短暂的欢乐,却失去了大好年华。“少壮不努力,老来徒伤悲。”到头来,一事无成,悔恨终生。
今日之失,可能会带来明日之得;自己之得,可能也会带来给别人之失。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在得到名利财富时,要考虑灾祸可能发生;走在“康庄道”,常想“崎岖路”;“肚饱带饭,天晴带伞”,防患于未然。在灾祸发生时,不要怨天尤人,要看到光明的另一面,想想“阳光总在风雨后”,怀着平静豁达的心正确去对待。
造化往往很公平,在你得到美貌的同时,你也许会失去与之成正比的智慧;在你得到快乐的同时,痛苦也许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你。
失去了春天的葱绿,却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去了青春岁月,它使我们走进成熟的人生……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
有时候,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而且得到的远远比失去的要多。英国的伟大诗人弥耳顿,最杰出的诗作是在双目失明后完成的;德国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最杰出的乐章是在他的听力丧失以后创作的;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个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极致的奇人。他们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三大怪杰”,居然是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他们之所以有那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平常心,不计较利害得失。
够正视现实。不要感叹命运多舛不公。命运向来都是公正的,在这方面失去了,就会在那方面得到补偿。当你感到遗憾失去的同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在得意中常会遭遇到小的失败,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一位千万富翁,很可能因为失去了两百万元的账而郁郁不乐;一位经理可能因为遭受总经理的白眼而心萌去意。他们计较眼前的小不如意,却不想想自己已经是非常得意的人。正因如此,许多得意者反不如一般人活得快乐;甚至千万富翕自杀了,经理辞职了,到头来这些得意的人由于自己的看不开,终于成了真正的失意者。
人生短暂,得失无常。婴儿一出世就握紧双拳,掰也掰不开,似乎来到人间就是为了一切,占为已有;“撒手”老人,在冥冥之中总盼带走一点点,最终的现实仍是“撒手”,于是“撒手尘寰”就成为一种真理。亚力山大建立了强大的帝国,版图横跨欧亚大陆,临终的时候嘱咐旁人:死后将他的双手放在棺材的外面,让人们看看他两手空空,什么也带不去。
彻悟佛家“一切皆空”的真谛,辩证地看待得与失,超越得与失,淡泊名利地位,不起贪嗔,不怀忧虑。不该得到的不要强求;该得到的没有得到时,要心胸广大,豁达开朗,处变不惊,多想还有很多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得之不喜,失何不忧?因为世间一切本来就是去住无常;得与失,到头来根本就是一无所得,也一无所失!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