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普贤行愿品辑要疏【谛闲法师】(四)

发布时间:2022-11-03 17:48:51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戊二颂第二愿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前偈,明所赞;唯深信二字,属能赞因。后偈,全显能赞。于中,前二句,明赞相;三句,明赞时;末句,正颂称赞也。

戊三颂第三愿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此文三偈。前二偈,俱前三句标供养品,后一句正申供养。后偈中,一切三世佛五字,是所供境。末句,正申供。余皆能供因。

戊四颂第四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一句标所忏业。第二句明造业因。第三句指造业器。末句正申忏悔。

戊五颂第五愿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此偈唯最后三字,明能随喜,余皆所随喜。第一句,明六凡。于中,前四字,通标一切;后三,正明六凡。第二句,明二乘。第三句,明大乘。末句,前四字,总出圣凡功德;后三,如上已明。

戊六颂第六愿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錀。

前二句,标所劝请。三句,正明劝请。末句,明所请事。

戊七颂第七愿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首句标所请。次句正明劝请。三四二句述意。于中,前句明住所经时,后句述住时之益。

戊八 合颂后三愿

己一 合颂三愿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錀;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此一偈中,前三句,总牒前之七愿功德,尽皆以善根二字收之。初所有二字,总指下七,文少不次。谓:礼,指第一愿。赞,指第二愿。供,指第三愿。请住,指第七愿。转轮,指第六愿。随喜,指第五愿。后一句,正明回向。

己二分颂三愿

庚一颂第八愿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初句标示。次四句正明随学。六句示随学因。七句结。末句明意。言天,有多义:一、天,昼也。天上日长夜短,故以昼名天。二、天名无愁恼,常受乐故。三、天名灯明,能破暗成明故。又名破恶,能破恶业,得于善业而生天故。言人,亦有多义:人者,名能多思虑。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名有慢。又人者,能破慢。佛称天人师者,谓佛本为九界众生出现于世,何以但云天人师,而不及余师者?以三圣悟深,三途迷重,修罗憍大,非紧要机。论发心闻法者,唯天与人耳!故举中以摄前后,曰天人师也。

庚二颂第九愿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此中,前偈标能益之尊。前二句,标所依净刹;后二句,显能依众会。后偈,为生起之愿。于中:初句,所顺生;下三,申愿意。三句中:初句,离忧常安;次句,获深法利;后句,灭除烦恼。难曰:愿本顺生,何先云佛?释:以顺生即顺佛故。

庚三颂第十愿

辛一别发大愿

壬一受持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颂第十愿,前略后广。此下大愿亦是伽陀,回向与愿大同小异。所言异者,谓回向要有功德能回,发愿无有功德亦可要誓。同者,回向以愿为体,总愿别愿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愿。按十地经,有十大愿:一、供养,二、受持,三、转法錀,四、修行二利,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觉。今即彼第二愿也。经云:‘愿受一切佛法錀,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此中初句,摄菩提。次句,持佛法。次二句,护佛教。修行戒行,为护行故。无垢,即无垢戒;无破,即不破梵行戒;无穿漏,即不缺漏戒。后四句,即彼经愿受一切佛法錀。谓佛转法錀,常有八部众作外护听法。此中偈意,愿得一切众生语言三昧,可用彼之语音,为彼说法也。

壬二修行二利愿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此即彼第四愿也。于中第四句是总,余句为别。初句是行体,即十波罗密,除蔽清净。前云广大无量者,世出世间等,正辨此十波罗密之故,此初句云体也。第二句云不忘失等者,以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成魔业故。第三句是行业,以十度净十蔽故。六蔽如常,第七耽滞蔽,第八退屈蔽,第九怯劣蔽,第十昧事蔽;此十隐蔽妙行,故以十度除之。后一偈是行相。前二句,是法。言世道解脱者,魔境惑业,即世间行;解脱,即出世间行。后二句,双喻二行。莲华,喻世间解脱,不著水故;日月,喻出世解脱,不住空故。

壬三成熟众生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第五句为总,余句为别。初句离苦,二句得乐;第三竖穷,第四横遍。后三总结长时所成因果,此即彼第五愿也。

壬四不离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此即彼第八愿也。谓愿于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菩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故。初句为总,同志一乘故。余句为别。于中先三句,自分行同。意业同者,平等一缘故;身业同者,得如意神通故;语业同者,同说一味法故。上即三轮同。一切行愿同者,若福若智,万行皆同。前偈同行,故云自分。后一偈胜进同,此更成益,复显示故。谓凡有益我之善知识者,必能为我显示普贤行,故我亦常愿也。

壬五供养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此即彼第一愿,愿供胜田故。第三句为总。兴广大供故。大有六种:一、心大,无疲厌故。二、供具大,财法正行皆具足故。财供,摄在总句;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第二句。四、摄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贤道,是胜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净二字。如空清净,为无常爱果,及常果之因故。六、时大,即第八句。

壬六利益愿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愿于一切时,恒作众生事业,无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愿,即彼第九愿也。第一偈中,前三句,不空因;后一句,是不空果。言功德藏者,谓暂见身,则必得法身;暂闻音,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药王焚身,得如如意珠身,名功德藏也。第二偈,利益时处;谓遍于时处,求能益法,利众生故。前三句,明处遍;后句中恒字,显时遍。演菩提行,即能益法,利众生也。

壬七转法錀愿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錀,我深智力普能入。

谓佛转法錀,愿皆摄取,而转授之;亦名摄法上首愿,即彼第三愿也。前偈明转法錀处,若据有修行之言,应属前愿,为修行处,以前已有处,故属此愿。中偈明能转圆音。后偈中:前二句,转法錀时;次一句,所转法錀;末句,能摄方便。彼经,转法錀有四:一、转处,二、转时,三、摄法方便,四、转法顿周。得彼经之消息,知此偈之落处。

壬八净土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此即彼第七愿也。愿清净他受用二土。文中并无净土之言,以影后愿故;此中具有七种净义,故知是净土愿也。前四句,即第一同体净,以同法性故。今一多互相即入,文虽辩劫念圆融,意取时中圆融之刹。五六二句,即第二自在义净。如摩尼珠,美恶斯现,自在圆通故。文云:于一念见。举其佛者,显是佛土。人师子,喻指佛也。第七句,即第三因净。因有二:一、生因,谓六度等,如维摩云‘布施是菩萨净土’云云。二、依因,又二:一、镜智净识为土所依,自受用土。二、后智通慧为土所依,他受用土也。此二皆是佛诸境界,境界即是相净,谓七珍等。末句摄于三净,以如幻二字,即第四果净。果亦有二:一、所生果,即相净,略在境界,广则影在后承事愿中。二、示现果,临机示现故。云如幻解脱威力,即第五受用净。谓受用净土,离过成德,如用香饭得三昧等。今解脱烦恼,即是离过;威力之能,即是成德。彼十地经云‘成就清净道’。梵本此句无‘及威力’字,有‘眷属’字;即第六住处众生净,人宝为严故。第七相净,即摄在果净中境界二字是也。

壬九承事愿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此即彼第六愿也。谓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恒时敬事,听受法故。末句为总。文云往诣亲近,即承事也。前偈,即承事处。于中初二句,通是真实义相;互相涉入,如帝网故。谓土土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名真实也。第二句三世庄严刹,即一切相,净土体相有差别故。第三句,即无量相,谓前二相,遍十方故。菩萨藏经,虚空中世界重数,多于大千所有微尘;但由业力,不相妨碍。一处重重尚尔,况复横周。第四句,辩能知见。知见有二:一者所知。即前三种相是。二者能知。彼十地经云:‘智皆明了现前知见。’释云:真实义相,但可智知;余一切相,可以眼见。梵本云:‘我甚深入庄严刹’。深入有二:一、智深入,二、身深入。入彼庄严刹中承事如来,非严净也。今文若云一而如一刹,则理亦无违,事更显矣。第五句,所承事佛,照世灯,即指佛也。六七二句,即承事时,八相也;以成道至涅槃,含八相义故。

壬十成正觉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彼亦在十,谓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菩提,恒作佛事也。文有十二力:前九,明业用;后三,结因成果。于九力中,有七种业。前之六力,力字在句中间,其义更显。一、首句宜云神通力速疾周遍,即自在业也。二、二句宜云大乘力入遍普门,谓大乘称理,互相即入而普遍故。三、次三句即说实谛力业。谓说实谛,令物悟故。四、第六句即证教化业。谓说自所证,以教化他故;谓以菩提智,契涅槃理,故无所依。五、第七句种种说法业,具足定慧方便故。六、第八句不断佛种业,积集菩提,相续佛种故。七、第九句法錀复住业,谓依大智慧,能净一切诸善根故。后三言结因成果者,由内伏烦恼,外降诸魔,普贤行圆,故成佛果。亦可后三复为三业,以成圆十。八、第十句摧灭烦恼业。九、降伏诸魔怨业。十、普贤胜因业。别说十愿竟。

辛二总结大愿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谓称体大愿,愿愿智如海也。前之八海,结前九愿。首句结净土愿。二句结成熟众生愿。三句结转法錀愿。四句结受持愿。五句结修行二利愿。六句结利益愿,益由愿圆故。七句有二愿:亲近,即承事愿;供养,即供养愿。诸佛海通上二愿。八句即不离愿,若离同见同志法缘眷属,修行即厌倦也。后之一偈,成正觉愿;以三世因圆,正觉果满故。

丁二愿同二圣

戊一遍同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科言同,谓同一普贤行故,同一真法界故。言长子者,最尊胜故。偈云:‘普贤真身遍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既云无始,即是长义。不舍因行,故为佛子。偈出金刚瑜伽顶经。释云:‘所遍,即 一真法界。能遍,即普贤也。世间,指一切缘起。诸法主,即最初能生义。无始终,同真界也。’

戊二双齐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能起行故。故愿与行,分属二圣,理实智通。又表理智,一相契合。行愿相扶,所以双同。

戊三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上来诸愿属回向,弥显三段同一回向。

丙二颂显经胜德

丁一超颂显余众行德

戊一超颂胜果

己一显极乐胜果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亲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首句愿我,改是人,则弥显矣。不生华藏,愿生极乐,有四意:一、有缘故,二、使众生心归一处故,三、不离华藏故,四、弥陀即本师故。

己二总收行愿无尽

乃至虚空世间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戊二追颂校量闻经德

十方斯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前偈能校,后偈所校,文并可知。

丁二追颂五果

戊一颂增上果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戊二颂等流果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戊三颂离系果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戊四颂异熟果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成圆满;

戊五颂士用果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戊六颂究竟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錀,普利一切诸含识。

言速诣者,如我本师释迦世尊,未成道前,苦行六年,知非究竟;即思过去诸佛,皆诣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成等正觉;即离其处,诣尼连河,剃发沐浴,复食乳糜,气力平全;诣菩提树,即成究竟果也。

丙三颂劝嘱受持

丁一颂前诸行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丁二颂显胜益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丁三结成回向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甲三结归

乙一结彰众喜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

乙二归功佛说

丙一释尊印赞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此品能说者,普贤;所说者,行愿。能导者,普贤十愿王;所导者,海众归极乐。佛在师子频申三昧中,通身畅然,便夭夭申申,从三昧安详而起;遂印之曰,善哉善哉!谓妙极妙极矣!

丙二经家归功

丁一功归佛说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言归佛说者有二意:一、凡诸法会,佛为化主;说虽通五,经佛印可,即为佛说。二、华严九会,以皆不起菩提树王,遍一切处,一时顿说,故云佛说。佛为能说,诸圣为能听。演说下,即所说所听也。

丁二时众受持

戊一列持众

己一菩萨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此一段文,众列四类:文殊,及六千比丘,是一类;弥勒,并贤劫诸大菩萨,是一类;无垢普贤,暨灌顶菩萨,是一类;十方尘数菩萨,是一类。六千比丘言成熟者,即文殊辞佛,往于南方;舍利弗亦辞佛,领自徒众有六千人,海觉比丘而为上首。至于中路,舍利弗劝令归依文殊;文殊如象王回旋,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何者为十?一、积集一切善根心。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心。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萨心。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力心。诸比丘闻已,得普照法界。清凉序云:‘象王回旋,六千道成于言下。’即指此也。言贤劫者,今是住劫,应名善贤。得名所以,如大悲经云:‘此大千世界,初欲成时,有大水聚。净居天子,观此大水,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故名贤劫。’言一生者,唯有人中一次受生,故云一生。当绍前佛之位,名补处也。言灌顶者,亦名受职。刹利王子受职,父王召集宰辅大臣,诸王眷属,齐已,取金瓶置四大海水,以灌王子之顶,名灌顶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文繁不引。

己二声闻众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

舍利弗,婆罗门种。姓拘粟氏,即王舍城,提舍论师之子。父名提舍,母名鹙鹭。即梵语舍利,连父母而受称故名。年才八岁,名振四方。与大目连,少而为友。形容矮小,事山阇耶外道。知非究竟,遂与同学,别访明师。后值佛弟子马胜,闻一偈法,即获须陀洹果。阿含三云:‘我弟子中,智慧无穷,舍利弗是。’故云大智。目犍连,摩诃没特伽罗子,姓也。名拘律陀,王舍城婆罗门种。与舍利弗同师,闻舍利弗说佛偈悟道,亦得初果。各领徒众百人,投佛出家。经七日后,获阿罗汉果。增一云:‘我弟子,神足轻举,飞到十方者,目犍连第一也。’

己三杂类众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

天,竖有二十八,横论三十三。梵语忉利,所以翻为三十三也。龙有四:一、持天宫殿,不令堕落,名天龙。二、人间兴云致雨,名人龙。三、能持山河大地,名地龙。四、守护王库,名王龙。又有四:一、蚻龙,有角者是。二、鹰龙,有翼者是。三、蛟龙,有鳞者是。四、骊龙,有如意珠者是。龙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二、风吹云散。三、修罗收云入海。四、雨师放逸懈怠。五、众生造孽过重,龙天嗔责,雨亦不下。五中随有一障,即不下雨也。夜叉,亦名药叉,此云轻捷。雌者,名可畏摄。地行者,食啖生灵。雄者,名药叉,有翅能飞空,唯吃孩儿;居下天,守天城门也。乾闼婆,此云寻香行,亦食香神。天帝须乐,身有异相,便往奏之,是作乐神也。阿修罗,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美,有天福,无天德,故称非天。迦楼罗,此云金翅鸟,身有四宝色,翅羽严丽,故以名焉。紧那罗,此云疑神,形容似人,体是畜生,头有一角,故人疑之,名疑神也;是天帝之歌神。摩侯罗伽,此云大腹行,即蟒蛇虾蟆之类,年久不死,即成神也。此等繇佛慈悲,早令种诸善根;以其戒缓乘急,希法雨以润萌芽,冀智药以除众苦,故来法会,作外护众也。

戊二总彰受行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科云总彰受行,通前诸众。文殊所问经云:‘闻说欢喜,信受奉行,有三种意:一、能说人清净,不为取著名利之所染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如实知法体故。三、得果清净,陈事既周,时众获益故。’闻法者,积善于胸怀;受导者,奉言以行学。即所谓各禀习学,流通于未闻也。释全文竟。(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