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罗多吉扎大师关于四瑜伽、五道的开示
在十一到十二世纪的藏地,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大成就者——热罗多吉扎上师,他最先把大威德金刚密法从印度求取回来,并且通过实修获得了十地菩萨的真实证量,显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和神通,他的事迹与成就在藏区广为流传。
当我有缘看到热罗多吉扎上师的传记《大威德之光》的时候,深有感触。在其广大事业当中,他的道歌令人记忆犹新,对于任何修行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其中,特别是大师关于四瑜伽和五道的开示,显得尤为精要,系统而简明地阐述了修行成佛的过程。
现摘录并结合念经等实修法门,介绍如下:
所谓“瑜伽”,是“契合”和“相应”的意思。也就是修行人与法、与上师,乃至于与三世诸佛之心,逐渐相契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分为四个阶段,所谓的:
一、一心瑜伽;
二、无为瑜伽;
三、无分别瑜伽;
四、非思议瑜伽。
所谓“五道”,是指修行人修行菩提道的五个阶段,分别是:
一、资粮道;
二、加行道;
三、见道;
四、修道;
五、无修道。
四瑜伽和五道是相互对应的,它们是对于成佛过程的两种不同方式的描述,本质并无差别。以下将分别予以介绍。
先介绍四瑜伽:
一、关于一心瑜伽,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开示:
“初修一心瑜伽时,心绪犹如流水涌,
心思散乱难入定;中期犹如恒河潮,
时起时伏无定时;末期犹如静湖水,
平静无波息散乱。”
一心瑜伽是指最初的禅修,无论所修行的是那种法门,都以降伏粗重的分别烦恼,得到一心不乱为最初目标,所以叫做一心瑜伽。它又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在一心瑜伽的初期,也就是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修行人的心绪必然是妄念纷飞的,难以入定,或者根本无法集中精神。
——在这个阶段没有什么窍门可言,只有坚持,不断地坚持学习和修行实践。
对于如今的许多学佛人来说,也许一生都在这样的阶段当中度过——这是多么地遗憾啊!他们甚至从来没有体会过修行的好处,从来不曾经历过哪怕是片刻的心灵安宁。
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在这个阶段,有文化的人最好是选择念经闻思修。因为有文化的人,尤其是有文化的汉族人,特别善于分别,直接去禅修非常困难。即使能够修下去,如果没有善知识在旁边指引的话,也非常容易出现偏差。
而念经闻思修则不同,经是佛语,有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其实就是极为善巧的引导。佛陀以他圆满的智慧,洞察了一切众生之心,深知一切众生内心当中散乱的根源——无非是种种执着和牵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种种习惯性。正是它们,使一切众生的心绪被搅得杂乱不堪,没有片刻的安宁。
于是,佛陀以他的大悲心,从圆满心性当中自然流露出了智慧而有序的言语开示——经过了口头结集、书面结集,以及历代高僧的翻译和流传,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它依然大体保留了佛陀祥和而有序的智慧原貌。
——当我们放下了手头的事物,静坐下来,有条不紊地念诵经文的时候,佛陀的智慧就会顺着文字和语言,流淌到我们的心念当中。渐渐地,我们杂乱不堪的心绪就会趋于平静祥和。当然,这种祥和,最初只会发生在念经的过程当中,一旦离开了念经,杂乱的心绪又依然如故了。
——这是正常的。
当我们在念经当中,时而能够体会到平静祥和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完成了一心瑜伽初期的修学,可以进入中期了。
在一心瑜伽的中期,修行人对于所修学的法门,已经开始上路了。他们已经度过了最为苦闷的初期——这是他们坚持不懈换来的果实,他们已经开始体会到了法的喜悦。
在这个阶段,以念经闻思修为例,修行者的心绪涌动犹如潮水,时而奔涌,时而平静,没有一定的规律——这是粗重分别习气与佛经当中的祥和智慧,直接交战所导致的结果。当粗重习气占据上风的时候,修行人就表现为思绪涌动如潮,处处执着,苦不堪言;而当佛经给予的智慧占据上风的时候,修行人就会表现为心绪平静,似乎不太有什么执着,相对轻松自在。
相对应的是,当粗重习气袭来的时候,修行人几乎连念经都无法进行——于是,他们非常苦闷,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对自己失望极了。
而只要他们调整一下,哪怕娱乐放纵一下,或者耐心等待几天,然后,继续念经闻思修——他们就会发现,还是念经好,念经使他们的心绪又回复到了平静当中。在这种平静当中,经文的法义也会愈加明了,他们的智慧也将逐渐变得明朗起来。
——在这种不断交错的反复当中,只要持之以恒,修行人的心绪宁静与智慧明了就会越来越占据上风。无论在念经过程当中,还是在念经之外的生活当中,绝大部分时间都会心绪平稳了——这时,我们就已经完成了一心瑜伽中期的修学,开始进入后期了。
在一心瑜伽的后期,修行人的心绪越来越平静安详,就好像清晨起来,没有风的时候,那平静无痕的湖水表面一样。杂乱妄想减少了很多,粗重的执着和感情牵挂通常是没有的,只是偶尔才泛起。
如果是专门禅修的人,从这里开始,就将会进入相似的禅定,比如欲界定、未到地定等等。
——但这必须是在相当清净单纯的环境当中才行,在繁华都市是不行的,因为杂缘太多的缘故。
而对于念经闻思修的人来说,在一心瑜伽的后期,通常并不会真地得到禅定,只是在念经过程当中,注意力自然会非常集中,心念完全随着经文在缓缓徜徉,经文的法义变得异常清晰——差不多可以叫做一心不乱了。
如果我们念经修行到了这样的地步,虽然还没有得到禅定,但是由于静心的缘故,宿世的智慧,以及佛经的加持都会表现出明显的效益。我们会觉得,似乎一切法义都懂了,佛经上的道理再也难不倒自己了——啊,我真是太了不起啦!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开悟”吧!
于是,我们可能就会变得非常健谈,乐于讲法——美其名曰“度众生”。或者喜好不停地吟诗作对,习文交友,卖弄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才得来的“开悟”以后的智慧。
——必须要避免这个误区。
在这个阶段,也许我们的确具有了相当了不起的智慧,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都是佛经的加持,以及自己宿世的善根发现而已。
这充其量只是自心与佛法最初的相应和共鸣。
而粗重的烦恼之根仍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觉得不安。只是,在自我执着和自我炫耀的伪饰之下,我们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罢了。
这时,只要我们回过头来,放下那些自我炫耀的缘分,放下面子,继续安住,老老实实地念经闻、思、修。我们很快就会获得突破,很快就会找到内心不安的根源——无始以来对于“自我”的执着。
——这时,我们就完成了一心瑜伽的修学,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无为瑜伽了。
二、关于无为瑜伽,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开示:
“第二无为瑜伽时,习性体验与觉悟,
心境生住与息灭,均不着意任自然,
便是悟得无为义;意中一切空无相,
心境心性与法性,融为一体是觉悟。”
无为瑜伽是入道的关键,也就是在一心瑜伽的基础上,开悟觉性的过程。
如上所说念经闻思修的修行人,由于开始放下自我炫耀,开始放下面子的缘故,在更深入的安住修学当中,就会获得突破——我们真正地认识到了“自我执着”是烦恼的根源!
——这就好办了,我们只需要随时把这个“自我执着”找到,然后,放下它就好了。
放下,自然松坦地放下一切,让一切都顺其自然——这就是无为瑜伽的修持特色。
放下什么呢?
先放下“习性”,也就是放下自己的一切烦恼习气,即使它们时时袭来,常常发作,也毫不在意,全都视之如空,一旦过去就不再纠缠——这样就丝毫不会再怀疑自己的善根了,心也就与道逐渐相应了。这其实也就是在修行大乘空观。
再放下“体验”,也就是放下修学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各种法喜、禅悦等等——它们都是觉受,与觉悟相应的感受而已,属于生灭法,不能当真。
甚至还要放下“觉悟”,也就是放下那些时而出现的小的悟境,不透彻的悟境等等——这是非常困难的。
当这些悟境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它们当作了某种成就的话——那就必须学会放下。应当知道,开悟佛法,终究是无所得的。
如果我们并不在意它们,并不痴迷于它们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好放下的了,我们就是在行持无为瑜伽。
乃至于心境当中的一切心念,无论如何产生和变化,都应当不予理睬,也不追随,丝毫不在意它,让心尽量回复它最自然的状态。
——倘若能够这样的话,就说明我们已经开始悟入无为了。
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修行,仍然会有误区。
比如,有的人就安住于所悟入的无为瑜伽当中,执着越来越少,烦恼也开始从根本上销落——似乎不再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了——我都已经悟得无为了,一切都不生不灭了,哪里还有什么好修行的呢?
——这充其量是小乘人的“法眼净”智慧而已,虽然可以算作开悟,但并非是大乘菩萨初步明了法性的觉悟。
这时,我们需要发愿。
时常发起源自内心深处的,成佛渡众生的菩萨大愿——千万不要喊口号!而是要如实发自内心才行。
然后,发愿要见性成佛——发愿要亲自见到佛性!并且祈祷三宝上师加持,祈祷护法善神护持。
对于念经闻思修的人来说,这时,应当暂时放下佛经,转向专注的禅修——专门参究:
哪里是我的佛性呢?
它到底在哪里呢?
——这和参话头是一样的,和观心也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此时的我们,在前面闻思修的基础上,悟道的根机已经相当成熟了。
当我们这样在无为瑜伽当中,深入参究的话,不会用太长的时间,在某个因缘的触动下,或者是眼根的惊鸿一瞥,或者是耳根的砰然绝响,也或者是身根的凛然一惊——一刹那间,我们长久以来的相续妄想被瞬间截断——
这时,不仅第六意识的粗妄想被截断了,而是连第七识当中较细的相续分别念也被截断了——所以,心性的本来面目得以短暂地呈现。
——它极其冷静而明了,长久以来的思维和烦恼从来不曾令它有所扰动;而且,一切思维妄想都源自于它,它就是一切本质的本质,一切源头的源头,一切万法的法性;它从来没有生过,或者死过;它就是金刚不坏身,它从未离开过我们。
——与此同时,一切关于心性的传说,诸多经典上的种种描述等等,都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这就是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的“心境心性与法性,融为一体是觉悟。”
——这就是最初的开悟佛性,菩萨从此将开始踏上转凡成圣的修证之旅。经过努力,不久将可以证得菩萨的“初住位”。
然而,对于普通的大乘悟道者来说,本来心性的呈现,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妄想习气的乌云又将它重新遮盖了。
——所以,只能叫做“相似的见性”或者“相似的见道”。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粗重习气不会一下子除去的缘故,也是由于缺少三昧定力的缘故,这是正常的。
这是通常意义上的悟道,不同于虚云老和尚五十六岁坐禅时的悟道——那其实是“证道”;也不同于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的悟道——那其实是超越了修证的“圆满觉道”。
——当我们通过以上的修行,初步觉悟法性以后,我们就完成了无为瑜伽的修行,开始进入无分别瑜伽了。
三、关于无分别瑜伽,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开示:
“第三无分别瑜伽,又分初中后三期。
初期身境意三者,有时与心合为一,
有时各自相分离,产生心境对立见;
中期对立已消灭,身境与意三合一,
偶尔习心生分别;末期分别心全无。”
无分别瑜伽就是悟道以后,修证的过程。大约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在无分别瑜伽的初期,修行者刚刚觉悟自性,心量还比较狭小,心性和法性还不能够完全融为一体,心和境界之间还会时常出现对立分别——这就是无始习气的力量。
而且,即使是已经真正觉悟自性的人,刚刚进入后文将要介绍的五道当中的“见道位”之时,也会对于自己的悟境不敢肯定,产生怀疑。热罗多吉扎大师称之为:
“见道之时生疑心,需学经论增见识。”
——显然,这并非是经文上所说的初地菩萨之见道,而是初住位菩萨的相似见道。
这时,我们应当通过进一步闻思修经教,尤其是一些祖师菩萨直指心性的开示,帮助自己确认、巩固和增广悟境。如果有条件的话,参访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当我们对于自己的悟境,依据佛经或者善知识的印证,确认其完全如法的话,我们就会对于本然觉性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修行的基石得以确立。
此时千万不可得少而足,而应当随缘起修——从这里,正式进入无分别瑜伽的初期。
在无分别瑜伽的初期,修行人的悟境并不稳固,清净心时而现前,时而被分别念掩盖。
当清净心现前的时候,我们对于身体、境界和心念没有刻意的分别——此时,它们与心性是自然融为一体的,不存在心和境界、你和我、好和坏等等对待差别。
当分别习气涌来的时候,就不同了,觉性的明了已然不再,我们又回到了往日的分别习惯当中——此时,身体是身体,境界是境界,想法是想法,它们根本无法融为一体,而是对立和不协调的。
——这时该怎么办呢?
——根本无须担心,作为一个曾经了悟自性的人,粗重执着的根基早已如幻不实,开始逐渐瓦解了。这时,只要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悟境,不会太困难,它就会再次现前了。
——热罗多吉扎大师称之为:
“第三无分别瑜伽,以悟心去发悟心。”
——非常准确。
当我们如此坚持不懈地反复熏修,用所开悟的本来觉性照了一切,消融一切对待差别之心——这样无分别地,在闲静处专注修行的话——粗重的分别对立就会逐渐瓦解,而很少产生执着了。
——此时,我们就完成了无分别瑜伽初期的修行,开始进入中期了。
在无分别瑜伽的中期,分别习气趋于消亡,这是修行者勤奋不懈换来的。
——必须要说的是,无论在无分别瑜伽的初期、中期或者后期,我们都还不具备“浪迹红尘”的资格。
有的人以为,既然已经悟道了,那又何妨“潇洒人间,对镜炼心”呢!
殊不知,那是后面非思议瑜伽圣者们的事情,并非无分别瑜伽行者所能胜任。
如果没有真实成就者的随时指导,我们就应当依据佛经祖论,随时随地观察抉择自己的心行——倘若还有丝毫的分别念和不自然、不自在之处,就仍然还是一个“因地行者”,绝不可妄自尊大,以凡滥圣。
还应当说明的是,我们最为粗重的习气之一——淫欲心,通常来讲,在大乘行者悟道的时候,也就是无为瑜伽当中,淫欲心只是比较淡薄而已,并没有被断除。彻底超越淫欲心——需要经历无分别瑜伽的修习,到达非思议瑜伽之时,才能做到。
有的人虽然学习大乘佛法,却只把修行的重点用来断除淫欲心——这将事倍而功半。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没有抓住重点。
倘若不从开悟觉性入手的话,怎么可能彻底断除淫欲心呢?就算将来的将来,从事上做到了,也只是成就四果罗汉而已,甚至连开悟大乘觉性的智慧都还不具备——这也是大乘修行者应当避免的歧途之一。
当我们在无分别瑜伽的中期,通过时常安住于清净觉性,放弃一切分别和对立,让一切实有的认知在无分别当中自然消亡,分别心只是偶尔才出现的话——我们就完成了无分别瑜伽中期的修行,开始进入后期了。
在无分别瑜伽的后期,修行者完全没有了对立分别之心,我们的确做到无所住了。如果当真能够如此的话,我们就可以被称为真正的“瑜伽行者”——也叫做“相应行行者”了。
此时,我们已经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凡夫,我们的心,时常自然地安住在三昧正定当中——应当知道,三昧正定是三世诸佛之母,无数的成就者,都于其中成就正觉。
例如,悉达多太子,坐在菩提树下的时候,就是在第四禅当中安住,观察因缘及法性而成佛的。天台宗的慧思禅师,是在初禅当中结夏安居,观察法华妙义,最终证得法华三昧而成就的,并且显现出了淋雨不湿、履泥无痕等等不可思议的功德。
无分别瑜伽的后期,就是转凡入圣的分水岭。修行者在这个阶段安住的时间长短不一,随着各自因缘道力的不同,一旦彻底消尽分别念头,就会证入法身,显现出无有边际的朗然大觉——这时,修行者就结束了无分别瑜伽的修行,开始进入非思议瑜伽了。
四、关于非思议瑜伽,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开示:
“第四非思议瑜伽,作意二见均断灭,
获得自然自在位,昼夜永照光明慧,
犹如幻化自在脱。”
非思议瑜伽,就是初地以上大乘圣位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境界。这些菩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身大士,他们已经完全没有了刻意造作的念头,他们获得了无边法性身——并非从哪里得到,而是本然的果位而已。
对于获得了不思议解脱的法身菩萨们来说,他们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的睡眠——代之以昼夜不间断的觉悟明了,那就是报身如来的光明智慧,它自然而不间断地朗照着。
在这自然的光明朗照当中,一切都如同幻化,没有任何实有的存在——因此,一切的一切,都无非是自在解脱之妙法、妙境。同时,各种实证的不思议神通功德,也将会逐步现前。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们都应当发愿并精进修学,但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证入这样了不起的非思议瑜伽。
再来介绍“五道”。
一、关于“五道”当中的“资粮道”,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说:
“开头观想死无常,曼扎祈祷诵百字,
这是修福修慧法,也称第一资粮道。”
所谓的资粮道,也就是我们刚刚开始修学的时候,必须要培植“福”和“慧”两种成佛的必备资粮。
在藏传佛教当中,通常是先观察人生无常,乃至于一切无常,从而发起出离心。再观察一切众生都无非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从而发起广大的慈悲心和菩提心。然后,按照上师的指导,勤奋地礼拜佛陀,并且供养“曼扎盘”,以及念诵大量数量的“金刚萨埵百字明”等等咒语,以便消除宿业,培植福德。
在汉传佛教当中,虽然法无定法,大体也是这样的。同样要观察无常,观察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方法也类似。乃至于拜佛、念佛、持咒、念经、为常住劳作等等,都是在培植福慧两种资粮。
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资粮道,大约对应于一心瑜伽的初期。这个时期,修行者的心行是比较散乱的。
二、关于“五道”当中的“加行道”,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说:
“按照毗卢七法坐,沉思入世出世因,
这是进入正禅门,也称悟前加行道。”
所谓的加行道,就是修行者在资粮道的基础上,加功用行,力求入道的修行过程。
无论修学哪一种法门,端坐禅修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念佛或者念经,也是在禅坐当中效果最好。而禅坐的姿势,则以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为最佳——其实就是双盘腿(双跏趺坐)的一种。
双跏趺坐对于很多人来说有难度,能坐最好,实在不能,也不必勉强。即使是散盘,也同样能够禅修的。
无论那种姿势的禅坐,都必须左右对称,自然平衡而放松,臀部尽量往后坐,腰部往前自然弯曲才好。如果腰坐不直,可以在臀部下面铺设三寸左右厚的垫子,就容易放松腰身了。
在禅坐当中,什么都不想,并非修行的正路。依据佛教各宗派的经典,都要求修行者,应当进行适当的观想和思维。而观想的内容,是由所修学的法门决定的。对于念经闻思修的人来说,随文入观最好。
在加行道当中,禅修者可能进入禅定,也可能得到一心不乱,或者能够非常专注地修法。这就为开悟觉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加行道,大约对应于一心瑜伽的中期。这个时期,修行者的心行已经比较安静了。
在加行道的最后,被称为“暖位”、“顶位”、“忍位”和“世第一位”的修行当中,大约对应于一心瑜伽的后期。此时,修行者的心境已经相当平静了,为开悟觉性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三、关于“五道”当中的“见道”,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说:
“自然放松观自心,生灭动静细察寻,
发现法性真面貌,叫做见性入见道。”
所谓的“见道”,在这里指的是相似见到法性,而并非是指大乘经典当中所说的,初地菩萨的真实见道。
如果想要见到法性,应当知道,法性就是觉性,觉性就是心性,是三无差别。
对于心性的观察,诀窍就是自然放松。在此基础上,仔细而又轻松地观察心念的生、住、异、灭,同时,应当时常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以及见性成佛的大愿——这就是我们能够见性的力量源泉。
当我们这样自然放松,而又不间断地对心念进行观察,机缘成熟的时候,忽然之间,分别心念停息了——不生灭的心体当下显现——它就是法性和心性的真面貌,它就是本然的觉性。
虽然,其中仍然还有着我们暂时无法发觉的极微细的心念流动——所以,严格来说,我们所观察到的还不是真实心性。但是,它们已经很接近了,所以不妨暂时称之为“见道”。
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见道位,大约对应于无为瑜伽。这个时期,修行者已经发现了本来法性,已经初步悟道,在对于悟境确认无误以后,就可以开始悟后起修了——于是,就进入了“修道”。
四、关于“五道”当中的“修道”,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说:
“生成道与圆满道,紧密结合菩提心,
激发乐空大智慧,这就叫做习修道。”
所谓的修道,就是在见道以后,时常能够让自己的心安住于所见的本然觉性,而不要再陷入到分别念当中。其实也就是消尽分别习气的过程。
——在禅宗,把这叫做“骑牛回家”。见到觉性,就如同牧童找到了“牛”一样,只要骑上牛,无需刻意造作,只要顺其自然,不让“牛”偷懒和贪吃,“牛”自然就会把牧童送回家——只要长期安然于如空而自明的觉性,它自然就会把修行人送到佛地。
而在藏传佛教当中,见道以后,就可以在金刚上师的指导下修学密乘了。例如,可以修学观察“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等,也叫做“生成道”和“圆满道”。其大约内容,就是按照一定的方法,把自己观想成为本尊,乃至于观想成为整个法界坛城。
无论哪一宗见道后的修行,都必须要紧密地结合菩提心——它就是大乘修行者的力量源泉,没有它,就不可能获得圆满成就。
在这样修道的过程当中,由于分别念的逐渐消融,法尔的妙乐自然会生起——同时伴随着如幻不实的空性智慧,这乐与空不二的智慧非常殊胜与广大——它就是法性本来的功德。
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修道位,大约对应于无分别瑜伽。在这个时期,修行者的心行逐渐趋向于“无所住”。而一旦他们心中的分别和执着完全消融——他们就进入了修行的最终果实——“无修道”。
五、关于“五道”当中的“无修道”,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说:
“修炼终究结硕果,入世出世交界处,
获得无生圆成位,至此无破也无悟,
便称佛地无修道。”
所谓的“无修道”,就是指圆满法身已经现前,报身和化身也随之自然具备——这三身只是本来如此的硕果,而并非从某处得来。
依据《华严》等诸大乘经典,初地菩萨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功德。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没有生死轮回可出,也没有寂静涅槃可入——那就是“入世出世交界处”,也叫做“大般涅槃”。
对于这些初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们来说,他们已经完全消融了分别执着,他们已经实证了万法如幻。乃至于,根本就没有无明可破,也没有佛性可悟。他们洞达了法法无生——就在法法无生之处,圆满觉性之位不动不摇,远离一切修为造作,法尔天成。
——这就叫做“佛地无修道”。
所谓的“佛地”,应当善巧地理解为“佛法界”,而并非仅指圆满的佛陀。如同龙树菩萨之类的初地菩萨们,显然已经证入了此“佛地”。
虽然,依据诸大乘经典,初地菩萨叫做真实之“见道”,初地至七地菩萨叫做真实之“修道”,八地以上菩萨叫做真实之“无修道”,而佛陀则称之为“圆满道”。
——显而易见,这与热罗多吉扎大师关于“五道”的判教并非是同一个体系。有识者当善思维之,切不可杂乱混淆。莫执其名,当解其意。
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所说,无修道位,大约对应于非思议瑜伽。至此,修行者已经完全明见心性的空、明不二,心不离法性妙乐,观一切万物境界都无非是佛陀法身。任何颠倒错乱的认知都已如同风吹云散一般,了无踪影。修行者自身的成就趋于圆满,其广利众生的事业,也由于远离造作的缘故,而自然如意。
——没有什么如意、不如意的,心若圆满,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关于“四瑜伽”和“五道”,以及修行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热罗多吉扎大师还有如下开示,简明而精要:
一、关于“五道”当中的破除障碍,纠正偏见之法,大师说道:
“破障纠偏法须知,资粮道中生八欲,
破除要修厌世观;加行道中生虚无,
破除要修二边根;见道之时生疑心,
需学经论增见识;修道之时易停步,
需要坚持精进行;无修之时易松懈,
勿忘利众责任感。”
在“资粮道”当中,修行者容易产生八种欲望,即:欲得利益,不欲失利;欲得美名,不欲得坏名;欲闻赞叹,不欲闻辱骂;欲享乐,不欲受苦。——而对治的方法,就是观察世间无常,发起厌离俗世的出离心。
在“加行道”当中,修行者由于禅修不当的缘故,容易产生否定一切的虚无之心,它属于造作出来的“顽空”——而对治的方法,就是要观察“空”、“有”两边的妙法之妙,其中蕴含着无穷妙用,怎么能够一味地予以舍弃呢!当知“清净理地不染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在“见道”当中,修行者容易产生怀疑之心:难道它就是本来心性吗?——所以说,热罗大师所说的“见道”并非经典上所说初地菩萨之真实见道,而是初住位菩萨的相似见道。初地菩萨是不会有此等怀疑的。——而对治的方法,就是依据佛经祖论进行闻思修,以便确认和增广悟境。
在“修道”当中,修行者容易得少而足,不思进取——这也显然不是大乘经典所说初地到七地菩萨真实修道的境界,初地菩萨早已远离如此过失。这里的“修道”正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菩萨的修道境界,他们有可能会不思进取——而对治的方法,只能是广发大愿,为圆满自他功德而精进修行。
在“无修道”当中,修行者还有可能偶尔会松懈,不思广利众生——这怎么可能是圆满的佛陀呢!它显然指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们——而只要他们不忘失度尽一切众生的本来大愿,他们终究会在“无修道”的尽头,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
二、关于“四瑜伽”当中的扶正激励法,热罗多吉扎大师说道:
“再说扶正激励法,第一一心瑜伽时,
以体验感激体验;第二无为瑜伽时,
以体验去发悟心;第三无分别瑜伽,
以悟心去发悟心;第四非思议瑜伽,
事实不离利众行。”
在一心瑜伽当中,修行者会产生各种觉受的体验,而顺其自然地激发觉受,增长觉受,同时并不执着于觉受,就是适当的激励修行之法。
在无为瑜伽当中,修行者不应当满足于觉受之体验,而应当学习在体验的基础上,于心念消融之处观察觉性——那将会帮助修行者开发悟心,也就是开悟心性。
在无分别瑜伽当中,修行者已经开悟心性。但是,无始以来的分别妄念之乌云力量很大,经常会遮蔽心性的显现。而激励的方法,就是回观自己开悟心性的情景,于是,不会很费力,心性又将会得以显现——这就叫做“以悟心去发悟心”。
在非思议瑜伽当中,修行者已经到达了无修无证之地,本然觉性之自然朗照不会再动摇了——自利已经相对圆满,然而,不应忘却的,就是普利一切众生的广大菩萨行。也只有如此,非思议瑜伽的菩萨们才能够最终圆满无上正觉,最终成为究竟的佛陀。
如果能够这样实修的话,在非思议瑜伽当中,修行者将会逐步显现十地功德,并最终成就佛果。热罗多吉扎大师这样开示:
“按此程序去修炼,十地功德自圆满。
定境明快乐融融,便是第一欢喜地;
烦恼修断无余垢,便是第二无垢地;
定中心发明亮光,便是第三发光地;
无生无灭性纯净,便是第四焰光地;
破除难破诸习性,便是第五难破地;
无为境界现眼前,便是第六显现地;
动念之心已远离,便是第七远离地;
境心对立念不生,便是第八不动地;
善德智慧俱圆满,便是第九善慧地;
无意自然降法雨,便是第十法云地。
空明无执生成法,成就相好色形身,
圆满修成精气脉,达到法身终极点,
如此修炼在此生,四身果位事圆满。”
无需任何解释,我们需要的,只是按照热罗多吉扎大师的开示,脚踏实地地去不断修学。
对于末法时代的修行,热罗多吉扎大师在扎麻隆传法时,特意以道歌开示说:
“浊世说好话的少,听好话的人更少,
你若真心听良言,就请牢记这些话:
追求享乐是堕因,世间诸事如梦幻,
如想永远享福乐,放眼长远修善德。
恶劣环境染恶习,隐居深山修善心,
胡思乱想出魔障,善恶念头都放弃。
无德亲属增烦恼,结交坏人会堕落,
做作多就是非多,慎重从事别轻率。
话多必然惹是非,少说废话多念经,
今世来世都安乐,一切功德从此生。”
——就把这首道歌,作为断断续续写了十多天的本篇博文的结尾吧。
愿有识者,都能够牢记热罗多吉扎大师的善巧开示,少说废话多念经,今世来世都安乐,一切功德从此生。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