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宗道法师:文章的寿命

发布时间:2024-11-24 05:18:58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宗道法师:文章的寿命

无常世界,凡物皆有其寿命。人有寿命,动物有寿命,树也有寿命,其实文章或是书也都是有寿命的。譬如说有些报纸的寿命大概也就一天;杂志短的一周,长的一年、几年;书也一样,街上很多畅销书,虽然某段时间看似乎很火,可是其实寿命很短,流行风吹过了,逐渐便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和视野。而有些经典,寿命就非常长,如《易经》《论语》《道德经》等等,这些书不但寿命长,影响了一代一代人,而且不断地增值,恐怕后世专门研究这些书的注疏加一起都是可用“汗牛充栋”这个词来形容。其实,这些书的作者等于没有死,始终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佛讲的话那就更不同了,所谓佛佛道同,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一佛所化,即诸佛所化;诸佛所化,即是一佛所化;我们今生所闻到的佛法,和宇宙中任何一个时空下的佛法,并无二致,也即是佛的话从来都在那,从来都没有消失,这是寿命最久的,是无量寿!

想到这个话题,是前些天微信上发了佛慈的文章之后,这篇文章叫《阿弥陀佛与我同行》,第一次读,真的是眼前一亮,边读边称叹,当天便在微信上发出去了,发出去后我就开始关注这篇文章的点击量,我想这样好的文章,越多人看才越好,可是结果有点失望——时间都到了第二天了,还是1000多的点击量,我都恨不得逢人把别人的手机抢过来了,跟他们说:“快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失望的心情持续了一天。第二天,师父微信就发了一篇佛慈文章的读后感,当看到其中一句话,“此文可以做美文收藏,不时读一读,涤荡烦虑,遣消俗尘,欢喜念佛,好心情”,当下我就释然了。倒不是因为经师父的宣传,此文可能看的人更多了,是因为师父的话让我想到文章是有其寿命的。

像这样的好文章,毫无疑问的,可以预判的是:三年之后,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也一定会有人欢喜地阅读,也一定有人持续的转载。任何一篇文章,其实在落笔写成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它的生命力,也决定了它的寿命:文章受众有多广,被阅读的时限有多长,所起的影响有多深远,都在文章面世之时,已成定数。

像有一些文章,开始看的时候心里就开始嘀咕了:看完了绝对不会再看,甚至还没看完就不想看了,网络上的文章多半是这样的(当然也有极少数文章是闪光的,但需要有眼光的人才能发);而有些文章,读的时候,心里就在想:应该收藏起来,不说像古人那样藏之金匮,总得在下次找的时候,毫不费力就能找到。

所以,我真是在那瞎着急,纯属无事找事,就像小树发芽的时候,开始肯定是不起眼的,跟草一样高,但是,它终有一天会长成大树的。随着时间的推演,一切都会展现出来。

文章跟树差不多,树种不同,寿命也不同。有些树十年,有些树二十年,有些树一千多年。我曾见过一棵一千六百多年的树,当时感慨,人不如树,在一千多年的岁月里,多少人死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乃至帝王将相,不都死了吗?骨头都找不到了。而地上又历经了多少战火,多少地震,自然的破坏,人为的毁灭,很多东西都消逝了,但是这棵树居然一直在活着,生机盎然地立在那里。

人不如树,却也树不如言,有些话的寿命也很长,长到说出来都感觉很不可思议,比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这话最保守的估计流传也有五千年了,这是上古时候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禹,一直口传心授下来的一句话,这不是“人不如树,树不如言”吗?这句话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湮没。

学过物理的都知道,放射性元素有半衰期,也即是放射性的原子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简单说就是这个元素从出现的时间算起,然后不断地向外能量释放,释放其能量一半的时候,所需要的时间。这个时间差别非常大,有一种金属元素,它的半衰期是0.0018秒,可说瞬间就没有了,钠的半衰期是15个小时,铁的是90天,钾的是1亿年,铀的是45亿年。

从0.0018秒到45亿年,这个差别够大吧!

文章也一样,也有半衰期,文章一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能量就不断地衰减,但有些就留下来了。文和文的寿命差别也如上面列举的元素半衰期一样——天差地别。

李元松说:“修行人讲的话,要像刻在铜壁上的字,永远有效。”永远有效的意思是:一句话在10年前说过,10年后还是奏效的;50年前说过的,50年后仍旧不缪;在此地说正确,换到别的地方说还正确;对此人说有效,对其它人说还是起作用。就像师父以前写的《弘愿寺网络部工作的三个要求》,当时肯定是针对某种情况的应时之作,可是到现在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性,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

据我所知上人写的那句“当你悲伤时,应知我也在哭泣,当你高兴时,应知我也在欢喜”时,也是在一个特殊因缘下随手写的,可就是这简单几句,读起来永远有效啊,不但永远有效,而且对所有人都有效,超越时间、空间。

文章,或者说一件作品的寿命和什么有关呢?

我觉得,一个是跟创作的当时注入的心力有关系,世俗作品往往是这种情况。就像老版的《西游记》,让很多人百看不厌,因为当时众人注入的心力很多,当时演员真是抱着“一生只做一事又何妨”的心情再拍戏,非常用心,在耗费心力的过程中,等同于是往作品充进能量的过程,观众虽然只是不经意的观看,但也能从直觉上感受到的。后面翻拍的很多,但从来没能超越。

另外一个,还跟创作者与佛心的距离有关,心跟佛心距离越近,所出言语、文章、著作乃至各种作品寿命也越久,因为佛本身是无量寿,即便其创作的过程看似信手拈来,毫无功夫行迹可得。像古代的寒山拾得,当时他们只是随手写诗题在树上、石壁上、墙壁上,但是有明眼人一望即知,这些诗是可以流芳百世的,所以到处索迹抄录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在欧美一些国家年轻人世界里,寒山拾得的名气说不定大过李白杜甫。德兰修女有一句话:“一切都会消失,但爱会留下来”,其实也表达了这个意思,佛心也即是爱心,什么都会随时间消逝,佛心不泯,爱心不灭。

(也提醒下网络时代的年轻朋友们,我们读书的时候要多读一些寿命长的书,不能光看电子书,网络文,要经常翻一翻经典,只有多读这样的书,才能增强所创作的文章的寿命。不然的话,所说的话,可能别人听了即不愿再想听;所写的文,别人读一遍就不会读第二遍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