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讲述《楞严经》第67课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噉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在印度有一种工艺,醍醐大家都知道,在佛教里面把什么比喻为醍醐?听法师开示如醍醐灌顶,读过《法华经》的话还记得法华偈子吗?把《法华经》比为怎么口角怎么流香来着。在佛法里面当时判教,叫做从牛出乳。
就是牛,印度牛多,牛挤的那个乳,就是最开始的叫做乳;从乳加工就成了酪;从酪就开始出生酥;又开始从生酥到熟酥,熟酥还是熟酥;最后最高级的精炼的叫醍醐。
当时在佛教史上,就把五时判教就用这个来比喻。打比方,开始讲《华严经》的时候大家都听不懂,所以就后来判教的祖师们就比喻说从牛出乳,这个乳非常营养美,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它是生的,没有加工,好多人就吃了以后就拉肚子,也有可能的,所以就比喻华严大法。
后来没办法,再后从乳出酪,就是从《阿含经》,最后从酪出这个生酥,就是方等,从生酥出熟酥就是般若,般若最后提炼的是法华涅槃,叫做醍醐灌顶。这叫做约教相生,这是一个名词。
所以当时的印度在这个比喻,后来佛的教法就当时用了印度的情形,为什么呢?可见这个食品当时在印度是非常普及的,我们现在去了也能吃得到。这里,佛就用醍醐上味来应阿难的舌和味二处。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或遇就指的是舌,有人说你今天运气好了,化缘的话,有人就给你供养酥酪醍醐,就是说你今天运气好,就给你吃顿,我们那个叫什么?吃好的叫什么来着?你们北京叫打牙祭,就是这意思。
所以遇到醍醐上味,就问你这个上味,你觉得好吃的口感是从哪来的?从空中来的?还是从舌头上来的?还是从醍醐中来的?现在仔细想想从哪来的?吃苹果的时候是甜的,吃酸梅的时候是酸的,吃辣椒的时候是辣的,酸甜苦辣也不知道从哪来的?
说你意下如何,如果这个味道是从空中来的,是生于空中的,还是生于舌中的,还是生于这个食物中的?你如果说这个味道,首先不讲空中,先讲舌根,按这个次序,先在舌根,在你的口里面,每个人只有一个舌根,谁还有两条舌头的,谁见过?
如果你在尝的时候,这个舌头这时候已吃了酥味,就是醍醐,那么你已经只有这一个味道了,再遇到黑石蜜,黑石蜜其实有时候,石蜜就是冰糖,在印度,黑石蜜可能是用这种甘蔗糖、红糖做的黑糖。
在你遇到黑石蜜的时候,你的舌根就不会说,吃了这个醍醐可能是那种奶嘛,就是奶的那种有点膻味,遇到甜的,就不会再转移能尝到还有甜味,因为你的舌头只有一个。
如果,这个舌根能够生味道,那你生这个味道,你们两个就是一个型的,再来一个型就不应该知道。如果你的舌头的尝性有变移。因为你的味道是你舌根生的,生了这个生不了那个。如果不会变移,也不对,为什么呢?那你就不能知,舌根是干什么的,是知味觉的,如果你都不能名之知味的话,舌根只有一个,怎么能知道多种味道呢?
在同一个舌根上我们都能知道呢?说明又是可以变移的。变移与不变移都弄不清楚,怎么办?就说不过去了。假如再换一个角度,这个味道是生于食物,我们吃的东西的味道是来自于食物本身,那么食物本身有没有分别的识呢?就是它的意识能不能分别?食物有吗?
它本来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它怎么能够自知呢?假如这个食物能够自知的话,那就跟其他人吃一样,与你的舌根有什么关系?你怎么现在能够尝到这个醍醐之味呢?这是假如说这个味道生于食物,第二点。
第三点,假如说这个味道生于虚空,这就更有意思了。若生于空,汝噉虚空,当作何味。再尝试着你把虚空,我们的口张开搅一下,这有味道吗?有没有?你一定要说虚空有味道的话,假设虚空我们说它是咸的,大家不要忘了,有时候不是说虚空中弥漫着一种味道吗?这个味道哪里来的呀?
假如这个虚空是咸的,虚空是周遍的,你舌头伸出来舔一下虚空说它是咸的,不但能够咸到你的舌头,还可以咸到你的面孔,还能咸到你的身体,等于天天在盐里边泡着,都被腌起来了。
满世界的人则同海里的鱼一样,则此界人,同于海鱼,大家都成咸鱼。我也不知道你们,咱们北方不吃咸鱼,海边的人不是吃咸鱼吗?你们这么精通,是不是常吃呀?我都没吃过什么叫咸鱼。既然这样的话,你常受咸味的话,那你就成咸鱼了。既然你常在咸味里边活着,你曾经根本就不知道有淡,你就这么一个味。
如果你不知道有淡,你怎么知道有咸呢?既然不知道淡,不知道咸,那么一切的味道你根本就无从谈起,怎么还能说明你的舌根在尝味呢?所以从虚空中生起也是不可能的。既然这样,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你看就建立不起来了。
所以能尝的舌根与所尝的味道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它们都是虚妄之相,徒有其相,不显其真。所以若有其体的话,是本非因缘非自然的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舌尝味。舌味二处他是怎么破的呢?是怎么破的?前面不是讲了,火里抽薪。鼻和香,舌和味,它不是什么?蛟龙和水,相互泄水驱蛟,这里就是约尘破的,就是就着香和味来破的。
这个方法,破的方法又变了,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不管你什么鼻子舌头的,我不管你,我就问你这个味道和这个香是从哪来的?没有。
没有的话,鼻子和舌对于味道和香,不是两个相依在一起,就跟两个木块依在一起一样,我不管你这块木块,只把你的另外其中的一块给你推倒。两个木块相依立起来,推倒一块,等于两个全推到了。鼻香跟舌味这两个板块就是用的这个方法,用的相依,推倒一,另一个一也倒了。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