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是一件初入佛门就被要求做到,可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做不好的事情。一般来说,我们谈论“发心”时往往都会指明或隐含一个前提;如“发菩提心”、“发勇猛心”、“发长远心”等等,这些前提代表我们对内心状态的期许,或者说,我们想要控制内心转向这些目标,所以发心不仅关乎修行,更代表了你对生命目标的选择,也是生而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正向的发心就是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如果行持善业的动机是为了升官发财、名声荣誉、消灾除病、世间的荣华富贵的话,那就是虚荣心的发心,也就是世间发心。人生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发心。人生成就的高低,纯粹是看你的发心,靠你的发心。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个因地说的就是发心。发心决定造业的方向,决定造业的大小。
发心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控制好发心,就控制好了你生命的走向,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但是我等凡夫的心一直都沉溺在无明幻海的波涛之中,随着情风业浪上下翻腾,要控制谈何容易,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自己的主人翁,让发心二字不落入妄谈之中?
我觉得可以用“系统工程”这个比较现代的视角来理解发心这个古老的词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发心”二字仅仅是一个口号,初进寺院的人最先听到的“佛教名词”往往就是发心:喊这个口号的人要么是在自我麻痹的找理由,要么就是在借酒撒疯的忽悠人。尽管你做了一系列冠以“发心”二字的动作,可你的心好像还是一团死面饼子,没有“发起来”的迹象。那是因为你把发心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发心追求的不是那一瞬间的心血来潮,而是能持续下去的新状态,换而言之,是更新操作系统,而非给旧系统打补丁。
你扫地、洗被子、印经、充其量就是在贪嗔痴的旧系统里打一个福报的补丁,让这个系统有更多运行的资本,而非更新成为更加殊胜的解脱或菩提系统,嘴上说是在“发心”,其实就是积福而已。用系统的眼光来审视的话,这种“发心”所采取的措施只是使事物从同一个系统内的一个状态迁移到另一个状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而系统的行为也没有发生改变,有时反而得到了加强。
这就好比两个人吵架,其中一人指出另一人多么无理荒谬并不能改变两个人正在冲突这个事情,反而可能使两个人吵得更厉害。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观念是:“问题不仅仅出在问题本身”。以菩提心为例,想要正确的发起,在因行时要六个步骤: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才能得到菩提心这个果,属于“一果多因”。
所以这个步骤也被成为“七支因果”:我们的目标是成佛,而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菩提心从增上意乐生,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慈生,慈从报恩心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这就是典型的“系统工程”,其中一环稍有懈怠,这个系统就“葛优躺”了。
所谓系统,是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好比菩提心不仅仅是悲天悯人的情感或向上精进的意愿,前者是“爱见大悲”,后者是欲心烧炽,这些都是修道应舍离的,菩提心其实是它们的组合与升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就系统性而言,发心这件事很像盖房子,钢筋再结实,水泥再坚固,一栋房子,只用水泥能盖起来吗?或者只用钢筋能盖起来吗?这是不可能的。盖房子是系统工程,水泥也要,钢筋也要,木材也要,钉子也要,其中还有组合、比例的问题,都搭配好了才可以把房子盖出来,发心也一样,怎么可能说你咬咬牙打打鸡血或念几句仪轨就发出来了呢?
就算是发面,只放酵母粉或者只揉面也是发不起来的,可人们总喜欢干这种显而易见的傻事,希望凭借单调的因得到复杂的果,在一个因素上死下功夫忽略其他因素,这样做的话,即便短期见到效果,也无法持久。有点健身常识人的都知道:运动的目的是到达人体代谢的新平衡,而不是单纯的减肥或者练肌肉。三分练七分吃还要心情愉悦,良好的睡眠也必不可少,这些因素综合下来才能更新你的代谢系统,使身体更加健康。
所以好的健身教练绝不会推荐什么“十天瘦成闪电”“二十一天减一百斤”的课程,因为快速见效的背后往往是身体被强力手段(如极大量的运动、严苛的饮食控制等)暂时控制在一个非平衡态。
由于强力手段通常对身体造成很大压力难以长期维持,也就无法促使身体内部产生适应性变化,因而见效快消退起来会更快,搞不好还会留下不可逆的功能性损伤。发心这件事也一样,忽略它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只顾着一味蛮干,轻则失败受挫,重则信心全无,你可能会再也不想发心。
而一旦通过正确的方法发心成功,进入新的平衡态,你就可以不用那么费力的去作意和拣择内心状态,达到内心世界的“无为而治”,这种状态也叫作“无功用行”,像武侠小说里的“上乘内功心法”,一旦启动,哪怕平日里睡觉、呼吸休息时,都在不断地自发修行内功。此时即便再次遇见令你发心退失的因缘,你也可以熟视无睹不为所动,就像极乐世界没有五浊之名一样,正确的新系统里不会存在老问题。
很多人发心退失后不去找问题出在哪里,只是一味的在发心本身上面下功夫,结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恒心可嘉,但并非明智之举。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在原有的逻辑层次上绞尽脑汁都无法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在原来的逻辑层次本身就无解。好比汽车加速,只依靠踩油门踩到底也无法达到需要的速度,这时需要的是换档。而“换档”这个解决办法,对依靠踩油门来加速的人而言可能是反直觉、跳跃的。
不再纠结于发心本身,而是从教理的学习,善法的熏习、习气的革除、慈悲的培养等一系列辅助因素入手,构建一个更高级的系统,让发心这件事情水到渠成的实现,这样的发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发心”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