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修行的首要问题
佛法修行的首要问题:如何令“戒”清净?——“善护诸根”
佛法的修行次第,在上一篇“略说佛法的修行次第”一文,引了《瑜伽师地论》一段,大体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渐次修行。那幺,如何让“戒”清净?成为这一修行次第的首要问题。
《六门教授习定论》中讲到作为“定资粮”的“戒律仪”时,提到了关于令“戒”清净的四种要素,可供我们参考:
“若求戒净有四种因。一善护诸根。二饮食知量。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
其中第一点“善护诸根”,与上一篇《瑜伽师地论》的引文一样,也是将“善护诸根”列为首要位置,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以下就此“戒净四因”的第一点“善护诸根”,略为说明。
“善护诸根”,通常称之为“根律仪”,通俗说就是要善于保护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记得有人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来解释“守护六根”,未必准确,或者只说对了一半。佛教的戒律归根结底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并进原则,不仅仅是“止恶”的消极一面,同时还应该“行善”的积极态度,两者并进。因此,“善护诸根”或“守护六根”,并不能停留在“视而不见”上,成了什幺都不看了,或者看了也当做没看。试引一段《瑜伽师地论》的说明:
《瑜伽师地论》卷24:“于此众色一分应观。或有一分所不应观。于不应观所有众色。当摄其眼善护诸根。于所应观所有众色。应善住念而正观察何色类色。……”
对于外境的诸多现象,一部分是应该进行观察,一部分是不应该进行观察的。那幺,哪些是应该观察?哪些是不应该观察?比如像现在网络的各种不准确、不可靠的信息,看多了其实是对自己没有好处的。那就要进行取舍,该看哪些信息?不该看哪些信息?一样的道理。如果进一步说,就算看了其实也没什幺,关键在于能不能辨别其中的是非、真伪、善恶才是重点。说实在的,现在网络的大多信息,太杂了,看了都是“累”。对于不应观察的现象,远离为好,以免妨碍“心念”,浪费精力;对于应该观察的,持续保持正念,善分别之,正如《六祖坛经》引《维摩经》的话说:“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应观”与“不应观”,继续看《瑜伽师地论》的说明:
《瑜伽师地论》卷24:“所不应观。谓诸伎乐戏笑欢娱。或余游戏所作歌舞音乐等事。如是复有母邑殊胜幼少盛年美妙形色。或复有余所见众色能坏梵行。能障梵行。能令种种诸恶不善寻思现行。如是色类所有众色不应观。视何色类色是所应观。谓诸所有衰老朽迈上气者。身伛偻凭杖。战掉者身或诸疾苦。重病者身脚肿手肿腹肿面肿。肤色萎黄疮癣疥癞。众苦逼迫身形委顿。身形洪烂诸根闇钝。或有夭丧死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七日。被诸乌鹊饿狗。鵄鹫狐狼。野干种种暴恶傍生禽兽之所食噉。或命终已出置高床上施幰帐。前后大众或哀或哭。以其灰土尘坌身发。生愁生苦生悲。生怨生忧生恼。如是等类所有众色。我应观察观是众色。能顺梵行能摄梵行。能令诸善寻思现行。……”
从以上的引文来看,所不应观的内容,基本上是有关戒律上“不该做”的事情。另外,所应观的内容,主要是观察世间苦相以及诸行无常等。观察无常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自己精进办道,因为我们不知道生命哪一天会结束,也不知道下一时刻会发生什幺样的事情,只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能随便浪费当下,要把握生命时光,在无常的时时观察和提醒下,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善护诸根”,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重要内容和准备工作。佛陀在经论中也常常提起这一内容,阅读经论时应该关注。再引一段《遗教经》(全称《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关于“善护诸根”的一个比喻,与“牧牛”有关。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T12, p. 1111, a8-21)
此经最后将重点放在“制心”上,也是重要的指示。“心”,是五根之“主”,是“主谋”,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我们面对经论的各种侧重点,要有自己的抉择和取向才行,不然我们的认知总是摇摆不定中,无法独立思想,人云亦云。《遗教经》的侧重点表面上看是在于“心”,通常戒律行持的开遮持犯的判定标准表面上看是比较侧重于外在“行为”的。但是,实际上这两者都重要,很难将“心”与“身”、“语”行为各自单独的分开吧,只是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修行而言,应该是身、语、意(唯识学将心、意、识分别解说,但此处暂且将心与意等同来看)三业相辅相成的良性环循的关系。反过来说,如果一味着重视“心”,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很难一下子达到的,还是需要先从行为上逐渐规范自己;如果一味的重视“行为”,那难免失去“重心”,一直在“枝末”上“苦”了自己。
“善护诸根”,简单说是善护我们的“六根”,其中包括了身、语、意的内容,虽然经论对身、语、意有不同的侧重,但总体而言,三业应该是并进的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的关系。那幺,在身、语、意三业中,哪些行为该做、该听、该思?哪些行为不该做、不该听、不该思?成了我们修行的首要内容,也是令“戒”清净的第一大要素。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这样去思维“善护诸根”的内涵呢?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