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师父解释一下「四偈三选」。
答:法然上人《选择集》最后说: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这四首偈,等于是《选择集》的一个总结,《选择集》各章的含义都在里面。
第一首:
「欲速离生死」:就是发心想快速离开六道生死轮回,以免生生世世都在造罪造业,彼此结怨仇。
「二种胜法中」:他必须依靠佛法才能达到目的。所以,要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在这个宇宙当中,在这个世间当中,宗教虽多,只有佛法才能达到我们离开生死的目的,只有佛教才谈到六道生死轮回的因果,以及脱离六道生死轮回的因果。佛教里面又有圣道与净土,所以说「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
「且搁圣道门」:我们要把圣道门暂时搁在一边,不要去修圣道门,因为圣道门是难行道。
「选入净土门」:因为净土门是易行道,因此我们要舍难行道、入易行道。
第二首: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也就是说,现在进入净土门里边了,专求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净土的法门也有两种,一种是五正行,一种是五杂行,那么,就要抛种种的杂行(五杂行,就是种种的杂行),「选应归正行」,要选择归入五种正行。
「五种正行」就是: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念正行、供养赞叹正行。
第一,读诵正行: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各种经论,不是。是只读诵净土三经,这叫做读诵正行。离开净土三经,就是读诵杂行。不过,这也有广义的解释,就是读诵净土祖师的论著,能够了解净土三经,这也算是读诵正行;不懂得因果,去看因果的教理,具备起码的因果观念,这也可以纳归于读诵正行里面。
第二,观察正行:你若想像,只可想像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我们未来的归宿,我们想像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清净安乐、微妙香洁,产生欣慕之心,这就是观察正行。
第三,礼拜正行:我们礼拜的对象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以外,我们不礼拜,这个就是礼拜正行。为了求生极乐世界,如果其他的诸佛菩萨都礼拜的话,岂不是礼拜杂行吗?
第四,称念正行:为了往生极乐世界,称念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称念其他诸佛菩萨。
第五,赞叹供养正行: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只是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不赞叹供养其他诸佛菩萨。
这是五种正行,其他的是杂行。要抛杂行、修正行。
至于布施、忍辱等,甚至孝顺、友爱,这些到底是正行还是杂行?这些是我们理所当然要做的,敦伦尽分的善事,本应该做的,并不属于什么杂行不杂行。只是说虽然这样做了,我们并不以这些善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晓得:我们即使这样做,但是心是有漏的心、有执着的心,做这些都不圆满,也不是百分之百,我们要了解到这一点。
第三段: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那么,已经进入这五种正行、专修这五种正行了,可是五种正行有四种是助成的,是引导作用的,另外一种是最主要的。那么,我们就暂时把那四种放在旁边,而专依那个最根本、最主要的,那个就是称名。意思就是说:你之所以读净土三部经,目的不在读诵,目的为了了解经义,明了这部经的目的所在,我们依教奉行。那么,净土三部经,乃至刚刚讲的《往生论注》,都在教导我们:依靠弥陀的愿力,念佛必定往生,我们依教奉行之后,就一辈子地称名念佛,这是正定之业。
所以,五种正行都是为了了解正定业,为了归入正定业。如果懂得这一点,四种助业就融化在正定业里面了。怎么讲呢?以前有时间就是读经,现在晓得经义,目的就是要我们念佛,所以我们现在就来念佛;观察正行——想像极乐世界庄严也是一样;礼拜正行——礼拜阿弥陀佛也是一样,都把它们融入在称名当中,转成为称名了;赞叹供养也都是这样。因为称名最容易,二六时中都可以称名,不管你到哪个地方,都可以称名。不然的话,你要供养,只能在大殿里边了;你要礼拜,只能在有佛像的地方,那没有佛像怎么供养礼拜呢?可是称名就不是这样了,没有佛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念佛,所以要专于称名正定之业。
第四段: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同时,这个称名正定之业就是顺阿弥陀佛的本愿,其他的都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善导大师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阿弥陀佛广发四十八大愿,其中只有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是最根本的,而且与阿弥陀佛没有离开的,所以说「最为亲」。同时又说: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只有称名念佛才蒙受弥陀光明的保护、摄取,为什么?因为这是祂的本愿(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是一切因缘当中最有力、最能够救度我们的一个强缘,所以说「当知本愿最为强」。
我们知道,「念佛往生」是四十八愿里的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就是「称名」。善导大师说,唯有这个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才蒙受光明的照摄、保护。因为名号就是光明,名号离不开光明,光明离不开名号。所以,现在我们以心、口来称念这句名号,我们的心、口与弥陀的名号结合为一体,就在弥陀的光明里边了。
善导大师又说:
众生起行,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拜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所以,念佛的人与阿弥陀佛三业都在一起,不相舍离。
那我们是要与弥陀亲近呢,还是要与弥陀疏远?当然与弥陀亲近啦,与弥陀亲近,现在就已经具足往生的身份了;与弥陀疏远,就要继续轮回。
这四首偈子主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称名,因为这合乎阿弥陀佛的因中誓愿。
其中有「三重废立」:
第一重,「内外废立」。所谓「内」就是佛教,「外」就是外道。我们要离开生死的话,要舍外道入佛教,这是第一重的「内外废立」。
第二重,「圣净废立」。虽然选择佛教了,可是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略讲有八宗,那我们就要舍掉其他的修行法门而选择净土法门,这就是「圣净废立」。
第三重,「正杂废立」,也称为「信疑废立」。净土法门也有其他杂行的,也有专称名号的,我们就要舍其他杂行而进入专称名号,所以,这个也可以说是「正杂废立」,也可以说是「信疑废立」。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