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古德说:第十八愿是王本愿,十九愿、二十愿是方便愿,那么,请您讲一下,十九愿,二十愿与第十八愿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对象就是十方众生,平等的救度。而十方众生有十方根性,有的即使听到了第十八愿会产生怀疑,但有的根本连第十八愿也没有听到,那么,这两种众生还是要救度啊!
那怎么办呢?就在第十九愿与二十愿里面。那种人叫做三辈九品,三辈九品及修持的方法,各个都不一样。
因为不晓得第十八愿,如果晓得第十八愿的话,他就没有那一种身份,也没有修行各种法的那一种执着的心,就通通归入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地念佛。虽是出家也不执着出家身份,在家也不执着在家身份,就通通是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了。
如果不能体会这一点,就会有种种品位阶级出来。譬如上辈生的人就出家而发菩提心。中辈的人没有出家,但是能够发菩提心修种种善事功德。也有人既不能出家,根器也很低劣,同时贫穷,不能修种种行,也没办法作种种善事功德,这一种就是下辈。所以就形成了十九愿、二十愿的那一种三辈九品出来了。
这三辈九品以自己所修的各个不一样的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能够往生,弥陀还是要救度这一种众生。
但是由于不合乎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是天性自然所显现的,是弥陀涅槃的名号之愿,唯有这个愿才能进入涅槃的世界,第十九愿第二十愿不是那个因,当然就不能进入那个果,所以有这一些三辈九品的差别。
问:有人对《观经》所讲的「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认为这是只有愿也没有行,请师父给开示一下。
答:是。那是因为称念六字名号的当中,是信、愿、行,通通圆满具足、毫无缺少的。
刚才问的「唯愿无行」,那是唐朝之前学习《摄大乘论》的学者,以《摄大乘论》的观点来解释《观经》,善导大师为了纠正这个错误的观点,因此在《观经四帖疏》第一〈玄义分〉里面就有详细地说明,他主要的说明是对这六字名号的解说。他解说这六字名号就是具足信愿行的,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南无就是皈命,皈命就是信,皈顺于弥陀救度之敕命,信顺弥陀的救度,所以南无就是信顺,就是皈命。同时,也是发愿回向,所以信与愿都在里边。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皈命者的行,也就是皈命者的功德。意思就是:阿弥陀佛发愿修行,将这功德完全容纳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面,使我们众生能够发出南无的心,一旦发出南无的心,阿弥陀佛本身就以他的功德回施给这一种众生,那么,这一种功德都在哪里呢?都在「阿弥陀佛」这四字里面。所以「南无」的众生,自然有「阿弥陀佛」在里面。这么讲,信、愿、行就通通具足了,有愿、有行,所以没有一个缺少,因此必定往生。所以,「十念念佛」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是靠六字洪名,如果没有这六字的话,我们随便念一个东西的名号,能往生吗?不能往生。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