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根本上、原则上来讲的。意思是我们称念这六字名号,只要尽管称念就好,没有什么限定、规矩、要求,就如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行住坐卧、时处诸缘都可以念佛,不是专心念就是散心念,不是大声念就是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无义为义」就是指这个,没有形式、规矩、条件,只要念佛就是了。不管心清不清净,不管做什么事情、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方式、什么身份都不管。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这样来讲,我们每天在佛堂都是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而且还强调「十念计数」,这岂不是「有义」吗?(「有义」是指形象、规定)。我们刚才谈的是从原则上来谈的,正身端坐或十念计数是技巧性的,我们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但从阿弥陀佛来讲是「以无义为义」,我们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难道是以这个来回向往生吗?不是的。是让我们更贴切的专一的融入在这一句名号当中。
问:上人的意思是不是说,念佛没有条件、不论方式,只是很单纯的念佛,这样就不会有类似以凡滥圣的流弊出现?
答:也不完全是这样。原则上是以无义为义,因为第十八愿只说「十方众生,乃至十念」,我们自我要求的念佛方式,是让我们的身心更融入在这一句名号当中。因为要念佛、共修,所以就选一个方式,本来是静静的念佛就好,不过人都有妄想杂念,阿弥陀佛没有要求我们不能有妄想杂念,但是我们可以自我要求尽量减少妄想杂念来念佛;要如何减少妄想杂念而念佛呢,可以利用十念计数。不过要求得到或要求不到,对弥陀的救度、对往生净土我们都不可以怀疑。所以原则要掌握好,细节技巧则是随人的根机不同而应用。如果过份强调技巧性而忘了原则也会偏失,会因为念佛达不到自我要求而自我苦恼,甚至怀疑往生,这样反而不好。因此,虽然我们有技巧上的设定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回归到第十八愿──称名必生,不顾虑自己做得到、做不到,完全回归到称名必生,因为称名的本身就是乘弥陀愿力,已是当生成就、往生决定了。
学习我们这个法门要清楚,只要称名,现在就已经是往生决定的身份,是已经给阿弥陀佛救到的人了。我们现在念佛,是就我们这种根机、场合来做技术性的要求,不管做的好或做不好,要求得到或要求不到,对往生来讲都不增不减。以这点来讲,等于是回归到「信」,可以这么说,但信的背后是什么呢?是这一句名号,是因为我们称名靠弥陀愿力,所以在这方面强调信,就不是自己想象的信或自己体验的信了。自己体验的信往往是无形的,而且最后都会改变。所以学习这个法门,如果不回归到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会半途而废,善导大师说「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即使我们有某一种体会感受,都是不可靠的,往往是「遇缘即现,境过则迁」,因为心境会改变,不是永恒的。永恒不变的是这一句弥陀名号,永恒不变的是依靠这一句名号,只要以每个人目前的根机去称名念佛就可以了,我们的信要回归到这样的信,信这样的内容。所以说「信者信此,行者行此」。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