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受法辞五祖,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暮夜风扬刹幡,闻两僧对论,一云风动,一云幡动,往复酬答,曾示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
印宗听了六祖的言论,于是为他落发,这段话也成了禅宗的风幡公案。六祖认为“空”与“有”是一体的,“色”“法”是“一如”的,人强加分辨,乃有此对立的名词,若落在一边,谈空谈有,便是错误,所以才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两僧“心动”。
这则公案,以后的禅师,有很多的偈诗,表达不同的见解和意境。
圆通诗云:
不是风兮不是幡,
清霄何事撼琅杆?
明时不用论公道,
自在闲人正眼看。
如两僧开悟了,就不用再忙碌六祖,以智慧之眼,加以来断定。
草堂清诗道:
不是风幡不是心,
迢迢一路绝追寻。
白云本自无踪迹,
飞落断崖深更深。
六祖这一段话,更是推动了白云,落入深更深的断崖,使以后的禅人,无法寻求究竟,得到开悟。
自得晖偈诗:
是风是幡君莫疑,
百草丛中信步归。
王道太平无忌讳,
戏蝶流茑绕树飞。
现象界的现象,是脱离不了本体的,如同戏蝶流莺是绕着花树在飞一样。
这三首诗,代表三种不同的见解和境界。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