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佛陀时代的印度

发布时间:2022-12-04 19:38:55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佛陀时代的印度

  政治制度

  急剧发展

  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印度社会,是从西北逐渐向东发展的。初时在印度河、阎牟那河和恒河上游一带活动,以后渐次南下至恒河下游的地方。西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由于经济急刻发展,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发展商品经济,出现了比较大的城市。当时沿恒河流域,还建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十六城邦,其中最强大的是南岸以王舍城为中心的摩揭陀国和它西北面以舍卫城为中心的憍萨罗国。

  社会制度

  结构改变

  这时,随着君力的发展,剎帝利的地位越来越高,他们对婆罗门阶级的特权,日益表示不满,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利,便支持各种反吠陀思潮。工业家和富商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对政治权力也产生了强烈的要求。而当时的奴隶也通过逃亡、破坏水利和谋杀主人等种种方式作出反抗。这种错综的政治情况,推动了不同思潮的产生和流行。当时出现了过百种不同的见解。总的来说,主要是正统的吠陀派,和反吠陀思想的沙门团两大阵营。

  时代思潮

  吠陀教派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典籍,因此对它的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学派,在思想上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响。佛陀在世时,《吠陀》的信仰情况大略如下:

  一、婆罗门教传统思想婆罗门教有『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及『婆罗门阶级至上』的三大主张。这种思想经过一千年的流传,至佛陀在世时,仍保持着它的影响力,但是这样顽固专制的思想,以及婆罗门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终于使它走上穷途末路。

  二、民间信仰对象的蜕变婆罗门教属多神教,祭礼极为繁复,使人逐渐感到烦厌,于是在诸神中选择一位为信仰中心。当时,最多人信仰的是梵天、毗湿奴和三大主神。信仰对象有由多神转向一神的趋势。

\

  三、《奥义书》哲学的研究《奥义书》虽然附属于《吠陀》经典,它的主要精神不在于祭祀仪式,而在于穷究宇宙人生的奥秘,有『梵即我,我即梵』的梵我合一思想,使印度思想界进入新的时代。后来的六派哲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出来的。

\

  反吠陀派

\

  随着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的转变,不同的学说纷纷涌现。其中反婆罗门教信仰的,除了佛教之外,还有下列六师:

  一、阿耆多是唯物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生命和世界,都是由独立常存的四大所构成的;否定有灵魂的存在,认为人死后复归四大,因此生存的目的,只为求得快乐。这种学说,即后来顺世派旳先驱。

  二、散惹夷他对有没有来世、有没有果报等问题,都没有自己的主张,祇以驳斥他人为目的,因此别人把他比喻为难以捉摸的泥鳅。佛弟子中的目犍连和舍利佛都曾跟随他学习过。这学派对婆罗门教所说的业报、轮回以及梵天创造宇宙等学说,都采取不信任的态度。

  三、末伽梨是定命论者。他认为没有业报,生命是有一定历程的,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到时不管智愚,都自然得到解脱,因此修行是没有意义的。这情况正如抛丝球一样,到了缕尽丝完便不滚动了。

  四、不兰迦叶他和末伽梨的学说颇为相似,也否定业报和反对婆罗门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都是偶然的,努力并没有作用。由于他对一切宗教、道德都表示怀疑和否定,因此主张纵欲。

  五、波浮陀他认为各种生命个体都是由地、水、火、风、苦、乐和命七种元素所构成,这七种元素是本然存在,永不毁灭的。我们的肉体不过是这些元素聚合的假体,这七种元素一旦离散,人便会死亡,因此否定业报的存在。

  六、尼干子他把事物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两大类。凡有生命的,都有灵魂,灵魂本性是清净的,但由于有物欲而作善恶业,于是形成物质性的『业粒子』,今生的都是由前生的『业』所决定,如果要摆脱『业』的束缚,就必须修持苦行,消除业粒子。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耆那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