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八、狗儿和斑色鸟

发布时间:2022-12-15 19:31:34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狗儿和斑色鸟

林崇安教授

【前言】

在今日繁忙的生活中,大家都想远离烦恼和痛苦,有的人懂得利用休假恢复身心,但是一回到工作,又是一样紧张,如何从根解决这这问题呢?佛陀指出,一切的问题都是来自身和心,要想远离烦恼和痛苦就要面对自己当下的身和心,看清烦恼和痛苦的来源,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面。为了使众生看清自己的身和心,佛陀把身心再分解为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来观察,此中,色蕴是色身,属于物质现象。受蕴是感受和感觉;想蕴是内心分别出种种形象、样子的心理;行蕴是内心种种造作的心理;识蕴是认知的主体。感受、想蕴、行蕴和心识是属于心理现象。有的人贪爱身体,有的人重视享乐、有的人追求时髦、有的人坚持意识型态、有的人讲究感应等等,这些人不知不觉间就被色身、感受、想蕴、行蕴和心识所束缚。佛陀指出,要如实地看清自己身心五蕴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和出离等五种情况,才能远离烦恼和痛苦。众生由于不能看清自己身心五蕴的这五种情况,因而无法从身心的束缚中获得解脱而一直轮回下去。为了说清这一轮回的事实,以及众生对身心贪着的情形,以下佛陀便以譬喻来说法。

【佛陀在阿含的教导】

◎狗儿的譬喻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园内有比丘们在这儿修行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说:

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生生死死,被无明所盖覆,被爱结所系缚,因而长夜轮回于生死中,不知苦之本际!诸比丘们!譬如狗儿,被绳子系着在柱子一样;结系不截断的缘故,就会顺着柱子绕行而转,或者站住、或者坐卧,都不能离开那柱子。同样地,凡愚的众生对于色身,不离贪欲、不离爱悦、不离思念、不离渴求,因此萦回于色身,追随着色身绕行而转,或者站住、或者坐卧,都不能离开那色身。同样地,凡愚的众生对于受、想、行、识,追随着受、想、行、识绕行而转,或者站住、或者坐卧,都不能离开这些受、想、行、识。

\

这儿佛陀指出,众生随着身心五蕴绕转着,于行、住、坐、卧都离不开这身心五蕴;就好象狗儿被绑在柱子,于行、住、坐、卧都离不开这柱子一样。这儿行、住、坐、卧的四种姿态,是用来譬喻众生执取身心五蕴的四种过程:(1)先以无明和爱欲生起意业,追求对象;(2)接着用身业和语业去获得对象;(3)而后对所得的对象,不断贪着;(4)、最后对所得的对象,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结果脱离不了轮回。 行、住、坐、卧四种姿态,还用来譬喻众生执取于四类的贪爱对象:(1)有的人贪爱「人间」,(2)有的人爱悦「欲界天」,(3)有的人思念「色界天」,(4)有的人渴求「无色界天」,结果都被无明和爱欲绑住,始终在三界内轮回着。

◎斑色鸟的譬喻

禅修者要进一步追究:为什么众生的身体有种种的差异呢?对这一问题,佛陀接着用以下的斑色鸟的譬喻来解释。佛陀说:

诸比丘们!应当好好地思维、观察于心。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长期以来,心一直被贪欲所染着、被瞋恚所染着、被愚痴所染着的缘故。诸比丘们!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比丘们!我不曾看见一物的颜色复杂如斑色鸟,而它的心又比这更复杂。为什么呢?因为那斑色鸟有复杂的心,所以才产生复杂的颜色。 所以,比丘们!应当好好地思维、观察于心。诸比丘们!众生长期以来,心一直被贪欲所染着、被瞋恚所染着、被愚痴所染着。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由此可知,由于以往众生的心有贪、瞋、痴等烦恼及随烦恼的种种差别,因而众生的身体就有种种的差别:有的是恶趣的身体,有的是善趣的身体。所以说:「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这是佛陀的重要结论。

◎嗟兰那鸟和画师的譬喻

接着佛陀再以「嗟兰那鸟」和「画师」的譬喻来作进一步的说明。

佛陀说:「比丘们应当知道!你们看见过具有种种复杂色彩的嗟兰那鸟吗?」

比丘们回答:「曾经看见过,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如同嗟兰那鸟具有种种的杂色,我说它的心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嗟兰那鸟有种种复杂的心的缘故,所以才有种种复杂的颜色。所以,应当好好地思维、观察于心。众生长期以来,心一直被贪欲所染着、被瞋恚所染着、被愚痴所染着。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和画师的弟子,将地面细沙好好敷平,并准备好各种彩料,然后随着心意画出种种的图像来。」

这儿佛陀指出,众生身体的种种差异,是来自众生以往内心的杂染或清净:内心杂染的生到恶趣,内心清净的生到善趣。以上是从世间善恶的层次给出答案,但是佛陀不以此为足,因为这还是在轮回的范围内,禅修者必须如实观察身心五蕴,看清生死流转和还灭的过程,提升到出世间的层次。

◎从束缚中解脱

为了提升到出世间的层次,最后佛陀说:

多闻的圣弟子们,能够如实地觉知色身:色身的集起、色身的息灭、色身的爱味、色身的过患、色身的出离;因为能够如实觉知的缘故,所以不会贪着于色身;因为不贪着的缘故,所以便不会感生未来的色身。同样地,能够如实地觉知感受、想蕴、行蕴、心识,乃至心识的集起、心识的息灭、心识的爱乐、心识的过患、心识的出离,因为能如实觉知的缘故,所以不会贪着于心识;因为不贪着的缘故,所以便不会感生未来的心识。

因为不贪着于色身、感受、想蕴、行蕴、心识等五蕴的缘故,就可以从色身的束缚中得到解脱,从感受、想蕴、行蕴、心识的束缚中得到解脱,我说这些圣弟子们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这儿佛陀指出,想要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禅修者必须以智慧如实觉知五蕴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和出离等五种情况,这便是禅修的重点所在。所有烦恼和痛苦的来源,是来自对五蕴的爱味,禅修者唯有看清它们的过患,才能得到出离,并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佛陀讲完经后,所有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兴地遵行佛陀的教导。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267经。

【举例阐述】

佛陀所说的五蕴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和出离等五种情况,不是很遥远的事物或抽象的理论,而是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并且是可以检验的。以快乐的「感受」为例,当我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宠物、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尝到自己喜欢的咖啡等等,当下生起快乐的感受。我们就应该检验这五种情况:(1)这快乐的感受来自何处?这快乐的感受是来自眼睛和宠物的接触、来自耳朵和音乐的接触、来自舌头和咖啡的接触,所以感官和对象的接触,便是感受的「集起」。(2)当这些接触一消失,快乐的感受就消失掉,所以感官和对象的接触的消灭,便是感受的「息灭」。(3)快乐的感受使人念念不忘,这便是感受的「爱味」。(4)快乐的感受是生灭无常而不是可以随心掌控的,这便是感受的「过患」。(5)不被快乐的感受粘住,这便是感受的「出离」。佛陀要我们如实看清感受的这五种情况,看不清楚就会变成感受的奴隶,不断卷在烦恼和痛苦之中。 同样的,例如「意识型态」,这是想蕴和行蕴的合成,如果我们不能看清楚它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和出离等五种情况,我们就会变成意识型态的奴隶,不断卷在烦恼和痛苦之中。唯有如实看清意识型态的面目,我们就能不再执取它们,不再随之起舞,因而不会卷在烦恼和痛苦之中。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禅修不是冥思遥远的、神秘的事,而是如实觉知当下自己五蕴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和出离等五种情况,这是眼前的事,这是生活当前的现象,这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这便是禅修的重点所在。(《人乘季刊》30卷,第2期,2008)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