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印光大师著/曾琦云 译注)
白话译文:
第八章 释普通疑惑
八、论戒律
281、说到持戒,暂且先遵守维护佛所说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包罗一切戒法,完全没有一点遗漏。这是如来戒经中的话,文昌帝君引用到《阴骘文》中了,千万不要认为是出自于《阴骘文》。这两句,表面上看似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但若在举心动念处检查反省,能够完全遵守不犯的,这个人已非凡夫,而是圣贤了。
282、守戒,不仅仅是表现在行动上,如果内心上做不到主敬存诚,即为犯戒。而因果又是戒律中的核心。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都是犯戒。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就是律,教,禅,净一道修行了。
283、三皈五戒,是学佛入门的途径,修别的法门,都须从这里进入,何况是即生了脱生死,最简最易,最圆最顿的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呢?不反省身,口,意三业,不持五戒,就没有再得人身的机会,何况是莲花化生,具足相好光明的身体呢?
284、受戒一事,若是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学习礼仪,才知道丛林规矩,僧人仪规。从此,游方行脚,就完全没有一点妨碍了。否则,十方丛林,不会接待。若是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去寺庙受戒,也未尝不可。至于身家贫困的人,何必如此?只要在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至七日,自誓受戒。到第七天,对佛说:“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波夷,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这样说三次,即为得戒。只要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之分。千万莫说自誓受戒为不如法,这可是《梵网经》中如来的圣训。
原文:
八、释普通疑惑
以下论戒律
281、至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于《阴骘文》,切勿谓原出于《阴骘文》也。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则能全守无犯,(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见《续编·复宋慧湛书》。)其人已深入于圣贤之域矣。(三)复陈飞青书
282、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正)复谢诚明书
283、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正)复高邵麟书三
284、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方知丛林规矩,为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若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于身家穷困,何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
满分者,五戒全持也。)(男子受戒,名优婆塞,此云近事男。编者敬注。)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是三语,即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受戒者,为不如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正)与徐福贤书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