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otus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大家正各自忙着手边的工作。突然一位莲友走了进来,他请了几本书,然后走到一位师兄跟前,一边要求助印,一边开始批评一位他看不惯的法师,而且神情变得越来越激动。我们只能默默地听他说完,他见我们都没有回应,大家彼此尴尬地停留了一段时间,那位请书的莲友便怏怏地走了。
随后一位师兄问我为什么不说话,我回答说自己没有把握,如果我反驳他,很可能激起他的情绪更加激动,根本无法听进我的劝说。如果我赞同他,很可能因为顺从人情,而说出连自己都感到不正确的话,何况要我随他一起批评别人,跟他一起造口业。当时情况来的突然,我反应没有这么快,不知如何妥当地面对,只好“沉默不语”,宁可谨慎地守口如瓶,也不要在勿忙中随便造口业,将来自他皆要受报。
此事过后,我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姑且不论被批评的法师的言论是否正确,因为作为一位在家的佛教弟子,在没有证悟圣言量前,佛说:“未证得阿罗汉前,已意不可信!”我们很难从佛经的字面含义,去批驳一位出家人的言教,更何况我们不了解,出家人当时面对怎样的信众作出此番言论。
既使退一万步而言,我们用凡情测度,感到法师的言论可能有自己疑惑的地方,也不能直接下“对错”的判断,而是以公正的态度,与佛友探讨一下自己的疑惑之处,很可能发现是自己错了。如果我们直接下结论,还将对法师本人的不满情绪到处散发,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此事让末学联想到,以前我对别人的言行容易看不惯,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立刻认定“对方是错的”,并伴随着不满的情绪。有几次我发现,自己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深入观察一下,很可能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外相背后,存在着对方认为的合理因素,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学历各方面都不尽然相同。既使对方在他的能力,学识范围内作出了错误的言行,我们是否也能从谅解一下对方“无知”的局限性,而抑制一下自己的情绪。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