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存百艺,魅力聚吉林。历时9天的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7月13日圆满落下帷幕。在这个清爽吉林,22℃的夏天,吉林非遗节将传统表演艺术展演、非遗项目展示、非遗知识讲座及非遗宣传有机结合,以参与广度、品牌亲民度、社会关注度赢得点赞无数。非遗视角的艺术盛会为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展示窗口,为推进非遗与旅游高度融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鉴赏交流、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名家名团合力参与共推非遗盛会
吉林非遗节共有4个国家、18个省市自治区、18个剧种、32家知名院团,41个非遗项目积极参与。来自俄罗斯、韩国、日本以及北京、天津、重庆、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湖南、贵州、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的2000多名演职人员,用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为吉林观众带来了25场精彩演出。在非遗节开幕式中,二度“梅花奖”获得者、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首李梅,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雷凌,京剧高派表演艺术家、“梅花奖”“白玉兰”主角榜首奖获得者倪茂才、“牡丹奖”获得者闫学晶等众多非遗项目领军人物、表演艺术家和中青年骨干力量倾力助阵,为非遗节开启先声,增添亮点。
稀有剧种集中展示唱尽古腔古韵
稀有剧种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映射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非遗节重要板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全国稀有剧种同城汇演中,江苏省苏剧、浙江省瓯剧、内蒙古自治区漫瀚剧、河北省唐剧、广东省白字戏、山东省五音戏、福建省梅林戏、黑龙江省望奎皮影、辽宁省海城喇叭戏等稀有剧种的经典剧目在吉林省大众剧场、吉林省桃李梅大剧院轮番上演,吉林省经典吉剧《桃李梅》和二人转专场演出也实力上演。多个稀有剧种集中展示,各具特色的演绎形式和演员深厚的功底令观众大开眼界,古老的腔调尽显稀有剧种的特色风采,彰显了非遗戏曲薪火相传的丰硕成果。景区作为重点平台走近群众生活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本次非遗节的重要理念。长春市水文化生态园作为承载城市历史、印证城市更新的工业遗产保护典范。在这独具魅力的水文化园林景观中,吉林非遗节设置了8个展区,静态有朝鲜族泡菜、鼎丰真糕点、满族剪纸、葫芦画、草编、玉雕等非遗美食和传统工艺展;动态以兰州永登县苦水高高跷、北京天桥中幡、琵琶、古琴、长鼓舞、抖空竹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表演方式呈现。23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200余名非遗传承人和表演者让广大群众和游客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上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遗节期间,每晚在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举办的非遗公益惠民专场演出令观众倍感幸福。具有本土特色的吉林京剧、吉剧、黄龙戏、满族新城戏、二人转、曲艺、朝鲜族歌舞、蒙古族歌舞以及难得一见的中国评剧院《经典唱段专场》、湖南省昆剧团昆剧《牡丹亭》、河南豫剧院豫剧《白蛇传》一一上演,连续9场演出各呈千秋,受到吉林观众热情追捧。市民们呼朋引伴,抱着小孩,陪着老人,欢呼声、欢笑声、掌声汇成动人的音符,每一场演出都座无虚席,每一个夜晚都令人难以忘怀。演出散场后,观众们自发收拾场地,整理观众座椅,充分彰显了吉林人民良好的文明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旅创新融合发展惠民举措更实
好节目集中,好节目惠民。在吉林文旅融合的新阶段,吉林非遗节进一步发挥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惠民举措进一步加强。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的演出全部向群众免费开放,共计5万余观众现场感受了传统艺术的震撼魅力;各剧场的演出票价仅为20元,场场爆满,吸引观众近万人观看。高站位的谋划、精心的筹备组织、开放的办节模式、周全的后勤服务为非遗节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强保障。非遗节成为弘扬优秀文化、促进文旅融合、拉动消费、展示发展成就、惠及广大群众的纽带和平台。
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宣传形式更新
为了让非遗文化有多样的“打开方式”,主办方特邀全国民俗专家曹保明开展了以“人人都是遗产的主人”为主题的非遗保护知识普及讲座,为群众树立了非遗保护理念。在宣传推广工作上,一方面积极主动发声,借助传统新闻媒体传播非遗声音,畅通信息渠道;另一方面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和扩大非遗影响力。在非遗节开幕式上,吉林省文旅厅携手抖音平台创新推出“吉林非遗Dou在传承”推广活动,10位“抖音非遗合伙人”得到抖音平台的流量扶持和吉林省文旅厅新媒体矩阵的大力支持,助推其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非遗品牌。
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传承起来”,吉林非遗节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有关精神,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向祖国献出了诚挚之礼。不忘初心绘蓝图,牢记使命踏新程,中国文化、非遗技艺、匠心精神和民族品牌必将绽放时代光芒。
/记者 韩玉红 报道 吴然 摄
微信编辑:刘晗
掌上吉林综合整理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