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投射到对方身上!

发布时间:2023-11-22 05:18:26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投射到对方身上!


抱怨显示了你的无力感(powerlessness)。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你把快乐附着在他的行为之上,所以你就把力量给了他,并没有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你觉得你为他而改变了,可是你有一个隐藏的议程(目的------hiddenagenda)------ 我改了,所以你也应该改。”他不是不了解,他还不改是因为你希望他改,他探悉到了你的意图。

期望是一种负面的能量,它只会带来失望。

你被囚禁在这个情境中,没有人规定你要留在这里,但是你忍受它,被它囚禁。

对任何事情有期望都会让你受苦。关系的两大杀手,头号就是期望,其次就是“要对”!

“期望”是说,如果得不到,我就会失望、伤心、难过。而“希望”是说,我希望你能这样做,但是如果你没有做到,我也还是很OK。如果我们只有希望,没有期望,日子会好过很多。期望就意味着落空,而希望可以激励我们朝自己想要的目标迈进,如果没有成功,我们还是可以活在平安喜悦之中。

我们的关系遇到困难时------无论是跟谁------投射出来的结果都是我们跟自己内在某个部分的关系很差。而这份目前不好的关系,只是来帮助我们修复内在那个部分的创伤。

爱人有外遇,不是他的行为伤害了你,而是你内心被激起的被背叛的感受让你无处可逃、痛苦不已,所以会采取一些手段对付他。对方说的话让你生气,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是他说的东西勾起了你内心被贬低、无价值、被误解等不同的感受,引发痛苦的情绪,让你无法承受,所以你用愤怒反击回去,目的在于让自己不要感受到这份痛苦。

有些人的怨恨还不仅止于此,甚至是“转嫁”情绪,自己无法承担面临的痛苦,所以迁怒别人。有的时候反照出来我们内心阴暗的一面,我们不愿意去看,就愤怒地摔破镜子。不过,镜子永远不会“断货”,他们会源源不绝地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你是否在不了解一个人,甚或是了解他不适合你的状况下爱上他?那你就是有上瘾症,也许对不被爱上瘾,也许对拯救人上瘾,也许对被虐待上瘾,也许就是对痛苦上瘾。这人就是你最好的老师,教你要去爱自己。既然苦是一定要吃的,何不学会自己的人生课题?如果学不会,同样的课题会再度出现,只是换个人来演。

改变自己的期待。

我发现,对我来说愈是重要的东西,我愈是无法从另一半的身上得到。

我为自己的感受负起责任,同时愿意去承受自己内在的痛苦,试着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安慰自己,心甘情愿地停留在那个从小到大我一直想要逃避的感受中:孤独与无助。当我不再视他们为洪水猛兽,愿意试着去与它们和谐共处的时候,它们也就不像以前那样时时来造访我,而且一来就赶不走似的。

诚心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有能力和它们在一起,不要另一半为它们负责,这是维系一段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必须仔细、冷静思考的一个话题------你为对方带来了什么?这些年来你有没有成长?有没有让自己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并且愈来愈自信?还是拿婚姻的保障、感情的基础作为老本,不断地啃噬它?

对一般人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亲密关系里寻找童年时期的遗憾。如果你可以给一个人他童年时没有得到的那种爱:支持、包容、理解、关怀,那这个人是永远不会离开你的。

在亲密关系中,配偶其实在扮演两个角色:一个角色就是你的镜子,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所以对方的种种行为可能映照出了你内在的一些特质,但却是放大了数百倍好让你看清楚。另一个角色是,他是来教你学会一些功课的,你应该把焦点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把这两个字放在我们最亲密的人身上------“应该”,而这两个字就是通往地狱的捷径。

很多人(包括我)把恋爱的对象当成生命的救星,片刻不想离开,耗费心力地投入自己生命的全部。但这是缓兵之计,最终,我们必须自己去拥抱我的内在孩童,做自己最好的伴侣,而不是在外面找慰藉。

你在生活中碰到的“怨憎会”,其实都是你的放大镜。你所讨厌的人或是某人有你所讨厌的特质,都是你的放大镜------把你自己也有的,但是不被你承认或接受的东西,放大数百倍,然后拿给你看,谁受得了啊!所以,我们当然可以振振有词地批评别人,但是别忘了,他的特质、习惯、态度、做事方式,如果惹毛了你的话,很抱歉,你身上一定有和这些一样的特质在呼应着。

对别人的问题常常可以一针见血开药方的我,为什么碰到关于自己爱人的问题时,我就完全失去了平时的从容淡定、智慧优雅、成熟干练?原因其实很简单,每次碰到自己深沉的心灵伤口时,我们就立刻退化成一个完全无行为能力的孩子,完全的自私、不讲理,只希望对方能给我们一个“奶嘴”------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微笑或是一句温暖安慰的话语,什么都行,只要别让我在这里撒泼哭闹没有人理。

但是抱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伴侣通常是自顾不暇的,因为他勾起了我们的伤口,我们过度、偏激的反应也让他进入到自己的伤口之中,变成一个无行为能力的5岁孩子,所以他立刻展现他的“自动防御机制”------躲到洞穴里,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

我的自动防御机制是攻击,而有些人是粉饰太平,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有些人则是逃避、躲藏。只要我们进入孩童的退化状态,每个人的自动防御机制就会被启动。

我终于学会了在两人发生争执(也许我还是说了不该说的气话),试着回到自己的中心,看到自己那个无助、脆弱的内在小孩正在撒泼瞎闹。其实你的反应跟对方是无关的,他的言行只不过勾起了你旧时的一个伤口,你不需要他为你过去几十年累积下来的痛苦埋单。在这一点上,自我负责是非常重要的: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投射到对方身上,要他负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