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想凭借咒力与加持,来救护他众、中止冰雹、消除瘟疫、治病救人以及使幼童健康成长等,这样就必须净除语障,随时随地精进念诵至关重要。否则,只是念一念或吹口气,不一定起作用。
谚语说:“嘴是恶罪之门。”绮语、谎言、恶口、绕舌都会导致无尽的干扰和内在的不平,即使是伶牙俐齿与滔滔辩才也往往只会使我们浪费时间,引起麻烦。这就是为什么在密咒乘中说:用一个月持咒并且禁语,比花上一整年时间持咒但仍掺杂日常谈话更有助益。一如前者般正确修行,没有其他任何谈话的侵扰,持诵的咒语可以保有其全部力量,最后能通达超越语言文字之现见实相。
想要利他的人,必须要忏悔语障。
有些人想凭借咒力与加持,来救护他众、中止冰雹、消除瘟疫、治病救人以及使幼童健康成长等,这样就必须净除语障。否则,只是念一念或吹口气,不一定起作用。而清净语障的方法,没有比念修百字明等咒语更为殊胜的。所以,随时随地精进念诵至关重要。想要利他的人,必须要要忏悔语障。
华智仁波切的至尊上师如来芽尊者,曾以开玩笑的口吻说:“想救护他众、享用信财亡财的人,首先必须净除语障。为此念诵一千万遍百字明,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上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应该是有密意的。可能当时在藏地,想度化众生、享用信财亡财的人比较多,所以他的上师说:“你想当一个给别人超度念经的师父,就先念一千万遍百字明,净除语障吧。”不过,现在有些人,不要说一千万,连念十万都很费劲,念了半天,念珠上的记号一直不动。可能也是不好念,但再不好念,也要好好念,因为功德太大了。像如来芽尊者的弟子,有许多念了一两千万遍百字明,最低也都圆满念诵了二三十万遍。
根据《宝箧经》的记载,持诵一亿遍嘛呢咒,你身上无数的活有机体将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在死后,即使是尸体荼毗的烟,都能保护吸入者免于转生三恶道。
清净了语障,使所念的经咒更具加持,为别人说法时,也能令其获得更大利益。
为什么有些上师说一句话,就能为整个世界带来巨大利益?
同样是语言,为什么价值不同?其实,就是因为说者的相续有差别。比如,凡夫人说一句话,文殊菩萨也说一句话,同是一句话,力量完全不同。因此,语业清净的人,不管是念经还是说话,其能力自然超胜。相比之下,我们的念诵能力太差了,要是精进的话,有些数量也可以达到的。衮却格西
衮却格西,他在喜马拉雅山闭关十六年,修行数量非常之多。比如,百字明,120万;磕大头,150万;金刚经,10万部;三十五佛礼忏文,10万遍;……无量功课。2001年,他示现圆寂时,出现了种种瑞相,并留下许多稀有的舍利。当时,这件事不仅让国际上的许多佛教徒倍感振奋,而且,也引起了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格西日修金刚瑜伽母自灌顶及上师供养,自从九岁或十岁的时候接受灌顶和教授以来,从未破过每天修行的誓言。此外,我可以证实格西每天都圆满所有的日课。所以格西从接受誓言到圆寂为止,从未破过三昧耶誓言。从这些出名或不出名的修行人身上,我想大家都能汲取一些力量,有了力量,就应该精进忏悔。
下图为格西的部分舍利
精进的老喇嘛
记得在《前行》讲到20节课时,有一个老喇嘛来找我,是我父亲的朋友。他说自己用十七年,念了三亿观音心咒。当时他是79岁,又在我面前发愿说:“现在,我想用三年时间,再念一亿。”
今天,他又来找我,说这一亿已经念完了。我算了一下,还不到三年,接近三年。发愿那年他79岁,《前行》讲到63节课时,我又提过他,算算时间,今年应该是82岁了。今天他又说:“你能不能在初十那天空出点时间,我想再发个愿。如果还有三年寿命的话,我再念一亿。”
他是一个非常精进的老喇嘛,除了吃饭、晚上稍微睡一会儿以外,剩下的时间都在念观音心咒。如果我们也有这种精进的话,三年不要说十万百字明,闻思、修法、念经……很多事情都做得到。只不过,多数时间我们比较散乱而已。
关于持咒计数
有些居士,他们手里拿着念珠,好像一直在念”,有的说“念了一些”,状态是无记的。但作为一般的修行人,我们应对自己有一个约束,规定了数目之后,依靠念珠来计数,我觉得这很重要!宗萨仁波切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个预设的目标是很有帮助的。某些人主张不应该太在乎数量,但是很多修行者认为持续记录修持的数量,既是一种正面的戒律,也是很好的鼓舞。如果发愿念一亿遍心咒,每天规定一个数量,并在念珠上做记号,这样一来,平时就不容易散乱,也不会无意义地虚度时光。象法王如意宝等大德们即便睡觉时也在拨念珠,到了一百零八时也去计数,成就者就是示范我们更要好好去行持。
念珠不仅仅是一种计数工具
我们平时念咒,就用菩提子念珠比较好。象征着佛法的传承。师长所授念珠应随身携带,象征时时刻刻不离三宝。现在很多人爱用计数器代替念珠,但除非是因为环境特殊,实在不方便带念珠才不得已而为之,否则最好还是用佛珠计数。我们不能认为,念珠仅仅是一种计数工具,其实,如果念珠用得比较如法,咒语的功德会成倍地增长。同时,持有念珠,这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三宝的感恩之心,但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精进修学,实践这一传承所蕴藏的内涵,使这颗菩提种子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部分资料编辑摘录自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