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冒险从日寇魔爪控制下的洪洞县广胜寺抢救出未经传世的佛教典籍《赵城金藏》后,曾经在沁源县一个废弃的煤矿藏匿达4年之久。但是,究竟藏于何处,由于时间持久,当事人相继离世,加之当时属于绝对机密,故使其成为一团迷雾。近日,经有关专家考证,藏匿地聚焦在该县聪子峪乡水峪村的一座煤窑。 《赵城金藏》是佛经孤本,极为珍贵,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与我国的《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和《四库全书》,并列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它是根据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71年-983年)我国第一部木刻汉文大藏经——《开宝藏》复刻的。《开宝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之所以称之为《赵城金藏》,是因为这部经藏,刊刻于金代,藏于赵城的广胜寺。据传,金代有一名叫崔法珍的长子女子,善良贤淑却口不能言,17岁那年邂逅一老僧得以治愈,终于开口说话,欣喜异常。后与家人赴寺致谢,得知老僧欲刻一部藏经,只是囊中羞涩无力刻印。姑娘遂出门用刀自断左臂,自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在晋陕之间的化缘道路,最终感动许许多多的善男信女,筹得所需资金,大约在金熙宗皇统8年(1148年)开始刻造,历时约30年完工。《赵城金藏》全藏共682帙,千字文始“天”终“几”,总计6980卷。金藏刻成后,崔法珍于大定18年(1178年)将印本送到燕京,金世宗在圣安寺设坛为其授比丘尼戒。3年后,崔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为表彰她的功绩,赐紫受封为“宏教大师”。 这部浩大的经书,是一部百科式的佛教全书,它收集广博,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包罗宏富的古籍,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经书印刷清晰,字体遒劲,每卷卷首都有精美的佛陀说法图,是我国印刷史上的珍贵标本。由于战乱频繁,朝代更迭,藏经的地点逐渐被隐藏,一直都不为外界知晓,才使得其安全无虞。直到1933年春,正在寻宋《碛砂藏》缺本的“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常务理事范成和尚,在西安意外遇到一从山西五台山朝拜文殊师利菩萨而来的老头陀,说:“晋省赵城县太行山广胜寺有四大橱古版藏经,卷轴式装订。”范成和尚欣然前往,终于在广胜寺发现了《赵城金藏》,“成为一时甚为轰动之事件”。因为学术界“在从来出版之文献中,尚不知有此版藏经”,故而“中外人士连袂蹑履往赵城探讨者不绝。”范成和尚还走村串户,从附近农村寻访收回已散失在民间的300余轴散卷。 《赵城金藏》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曾经派人到赵城考察欲出重金购买《赵城金藏》,遭到爱国僧人的断然拒绝。后来,国民党军队也想强取豪夺,但终未得逞。即使一些市井无赖,也不断偷出转至京城以高价出售。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