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先生讨论的就是“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一个生了病的菩萨怎么样调服他自己的心呢?
维摩诘先生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层次,一个生了病的菩萨要观“人无我”、“法无我”。也就是“谁受病者”,哪里有一个真实的、能够感受病痛的那个真实的我啊!这是“人无我”,因此要除我想及众生想。“法无我”这个承受病痛的身体此时认为它是存在的,但是这个身体的存在,不过是四大元素诸法假合而成。这个身体里也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法无我”。
《金刚经》也讲过的四重二谛的第一重、第二重,前俩重的二谛的境界,概括为四个字“缘生性空”。
维摩诘先生继续讨论说,到了这个层次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灭法想,也就是你认为有一个承受病痛的这个身体的存在,这件事虽然你认为它是因缘假合,其中没有独立存在性,但是你毕竟还认为身体是个存在,这依然是颠倒,要灭这个存在的想,这个法的存在的想。怎么灭?要离“我”、“我所”,要消除我见,我所见。怎么样地除灭我跟我所呢?要观内法、外法根本无生,要知道我们众生的生死轮回,这个轮回的世界其实如梦幻一般,因此就能够观到众生的生死的轮回与佛陀安立的“涅槃”其实是平等的,不二的。
继续看经文,“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为什么说生死与涅槃是平等的?是因为生死与涅槃原本就是空。“以何为空?”它为什么是空?噢,“但以名字故空。”这个我,这个生死,这个轮回,这个涅槃不过都是假安立的名言,没有实义,因此说它是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鸠摩罗什译作“无决定性”不好理解,我们对照梵本再看一看玄奘译本,其实这个“无决定性”就是不真实,玄奘译作不实,也就是要观内外诸法原本就是不真实的。“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因此你就能够得到“生死”与“涅槃”的平等,“生死”与“涅槃”的不二,因此就不会有什么病痛了。
那维摩诘先生讲的这第二个层次的境界,其实对应着我们学习《金刚经》时候的教理的讨论,就是四重二谛的第三重和第四重二谛,概括为四个字“缘起无生”。继续看经文,“唯有空病”,说这个时候你能够观到“生死”与“涅槃”的平等不二,你就没有什么病了,但是你还剩下一个病,就是“空病”。“生死”与“涅槃”二者皆空,“生死”与“涅槃”平等不二,但是二者皆空,这个“空”留在心中依然是病
,因此“空病亦空”啊,要把这个“空病”还要空掉。所以大家看一看这个维摩诘先生的这段法讲的,破的如此的彻底啊!所以我们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我们讲权便中观、讲究竟中观,讲一切法无生、泯灭二边,那么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说这样讲那是断灭见,其实我们学习佛陀大乘教法的这段教理的时候,我们要勇敢,要像维摩诘先生这样,要破的彻底,破的干净。唯恐所谓说断见,其实就是凡夫境界的,那种法想的颠倒在作怪。你没有勇气接受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其实就是压根、从来、根本就不存在这件事情,凡夫境界如梦如幻,是假的,这件事情我们不敢承当。
所谓不敢承当在这段教理里边,就叫做法想,维摩诘先生说一个生了病的菩萨要灭法想,要知一切法无生。那么前面这一大段讨论,讲人无我,法无我,讲一切法无生。这就是维摩诘先生要讲的一个生了病的菩萨他怎么降服自己的心呢?
其实,第一件事儿就是要把病观空,而且空复亦空,大家能理解吗?这段教法就是在讲随顺真实,在上求佛道。这就是在增长着智慧,如果用我们讨论《金刚经》时候所提出的教理,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前面我们反复讨论过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俩件事,随顺真实和随顺众生。随顺真实就是上求佛道,增长智慧;那随顺众生就是下化众生,增长福德。而随顺众生增长福德就是要发世俗谛菩提心,要发度一切众生的心。
第二件事儿就是随顺众生。看下边的经文,“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啊,说这个生了病的菩萨既然把一切观空了,因此他是“无所受而受”,知道能受所受皆是空,但是他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也就是知道能受所受皆是空,无所受,但是他又不应该马上的现证这一切受的灭亡。因为什么?
因为他还要示现在众生的六道轮回当中,还要度化众生。
看下边的经文,“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什么是“未具佛法”?玄奘法师翻译,“若于佛法,未得圆满”,也就是在佛法的修行的历程当中还没有获得圆满的时候,说句通俗的话,就是还没成佛,还是菩萨,那么这个时候“亦不灭受而取证也”,也就是他不能急急忙忙的又把自己的这一切的苦乐的感受,都消灭掉而证得一种无受的境界,为什么?
因为他要发心,要度化众生。“设身有苦,当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呐,也就是要以自身的病痛的苦,而生起什么样的心念呢?要念及那些恶趣众生,恶趣众生就是正在恶道当中,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正在恶道当中受苦的众生和我们身边虽然现在还在善取之中,但是他们正在造业,他们正在趋向未来的恶道的那些众生。
当我们看见他们念及他们的时候,那么一个有疾的菩萨要对这些众生生起大悲的心啊!因此“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说我要调服自己的心,其实这就是要调服一切众生的心。也就是有疾菩萨,生了病的菩萨一方面要观病是空,无所受而受,但是又不能急急忙忙的灭受而取证,要以自身的苦的感受,而生起对恶趣众生的悲心,所谓调服自己的心就是要度化一切众生,调服一切众生的心呐。
这就随顺众生,下化众生,增长福德,世俗谛菩提心。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