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初示“念”即是“称”
净土宗传承祖师解释本愿文之“乃至十念”之“念”为“称念”之念者,始自龙树菩萨《易行品》。
“乃至十念”,有的解释为观想、观像、实相的念,乃至《杂阿含经》的十种念,或者是《弥勒发问经》十种慈悲的念,这些解释其实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并不正确,唯有解释为“称念”才正确。解释为“称念”,在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到处都可以看到,而且是解释最多的。但这并不是善导大师个人的创见,而是有传承的:善导传承于道绰,道绰传承于昙鸾,昙鸾传承于天亲,同时也传承于龙树。所以,在我们这个法脉传承的祖师当中,解释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念”为“称念”,是从龙树菩萨开始的,这在《易行品》核心之本愿文就非常清楚:“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这很显然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因为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第二十愿是“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而第十八愿只讲“乃至十念”,没有讲其他。
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经典自古以来都有各宗各派的高僧大德在作批注,我们凡夫直接看经典当然看不懂,必须看高僧大德的批注,才能领悟佛说。在这些高僧大德的批注当中,我们选择的是善导大师一系的解释。龙树菩萨的解释,让我们了解了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也是如此。我们自己看经典又看不懂,那么多高僧大德所解释的又各自不同,甚至相差很大,那我们信谁?我们就选择善导大师这个法脉,也就是相信龙树菩萨的解释。
龙树菩萨被尊为“释迦第二”,是中国佛教八宗的共祖,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修行人可以跟他相比。我们今天信龙树菩萨所讲的,信善导大师所讲的,等于就是信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信阿弥陀佛所讲的。
名号具包众德
窥基大师《西方要诀》言: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
窥基大师是唐朝鼎鼎有名的玄奘大师的大弟子,也是唯识宗(又称为慈恩宗)的祖师,他所写的《西方要诀》全名叫作《西方要诀释疑通规》,编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主要内容是在劝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并且解释有关念佛往生的一些问题。
这六句二十四个字,很简短,但是铿锵有力。
“诸佛愿行”,十方三世恒河沙数诸佛,是以他们因地的愿跟所修的六度万行来完成他们的佛名。每一尊佛都是这样,愿行圆满才成佛。那么他们的愿行是什么样的内涵?自然就依据愿行的意义而建立他们成佛的名号,这就是“诸佛愿行,成此果名”。
“但能念号,具包众德”,只要能够称念这尊佛的名号,就圆满包含这尊佛所有的功德。
“故成大善,不废往生”,所以就具备了大善根、多善根,大福德、多福德,所以必定往生,没有障碍。
窥基大师在这里以这几句来解释《阿弥陀经》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呢?就是“执持名号”,窥基大师就提出问答作为解释。首先,窥基大师问:“只念这尊佛的名号,名号只是一句而已,再怎样专念,再怎样执持,因为只有一句,并不多,所以不能成为大善,不能成为多善根多福德,这样怎么能够往生呢?”
窥基大师解释说,这里所显明的念佛,是在显示总修、圆满的修行,接着就说这句“诸佛愿行,成此果名”,因为虽然是一句名号,可是这句名号是佛因地所发的弘愿,依所修的诸行来成就的,只要能够念佛的名号,就圆满具足这尊佛的种种功德,所以是大善,而不是小善,因此必定往生。龙树菩萨解释的意思与此相同,“念我称名自归”就具有这种“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的功能。
宝珠、宝袋、金融卡喻
所以,佛号是佛功德的结晶、佛功德的总体,圆满佛因地所修的众德,没有遗漏,没有缺少。就好像摩尼宝珠,虽然只是小小的一颗,可是它具备产生种种宝物、种种物质的功能作用,我们想要什么,摩尼宝珠就能吐出什么。又好像装满宝物的大袋子,只要有这个袋子,所有宝物都通通有了。又好像一张超级的金融卡,只要有这张聚集了银行所有财富的金融卡,那么这一小张金融卡等同银行的所有金钱。
由于佛号功德广大,同时,佛号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因此我们念佛的功德也一样不可思议的广大,使得一生十恶、五逆、谤法,临终地狱之火燃烧到脚底了,眼看就要堕落下去的众生,一称佛名就能火焰化红莲。如果这句名号没有功德,没有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怎么能够灭地狱之火,怎么能够脱离地狱甚至脱离三界?这就表示虽然是白纸黑字的佛号,只是一个声音而已,可是这不是一般的六个字,这个声音是不同凡响的声音,它是蕴含佛的功德的,可以说这个声音、佛的名号,跟佛本身的功德、本身的功能,甚至佛的本体是一体的。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