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既然愤怒和其他负面情绪是受控于诸业因及外缘等,而非在我们意念控制之下所生,那为什么我们心里会直接产生那些想要修炼「慈爱─温柔」和其他正念的想法?
答:关于此点有个比喻,那就是无知乃相当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年岁增长,但仍处于无知状态;然后藉由教育和学习,我们才获得知识而摒却无知。
另一方面来说,若我们一直昧于自己所处的愚痴状态而没有自觉地吸收知识,那就没办法去除无明了。在此情况下,当我们谈及无明,就不是指佛教中所谓的无明,而是指一种缺乏知识的状态。所以,若我们一直放任自己、不努力对抗无明,那么各种相反的负面力量,当然就会像蔓草般滋生了。同理,愤怒或憎恨虽然是由内心自然出现,但为了要克服或摒除此负性力量,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做决定,然后刻意培养诸如爱和慈悲等正面力量来抗衡。因为我们能从这番修为中获取正面力量,所以更应致力于此。
在佛教的词汇里,「涅槃」即指解脱或个由,此语常被形容为「彼岸」或「胜境」,而仍流转于轮回的未开悟者,则称为「在此岸」。这个词还有另一层意义,指的是未开悟的个人只看得见其眼前和周遭那些显而易见的事物。同理,这道理指的是,许多负面情绪、心识的妄念、情绪化的伤人想法等等,都是我们个人苦难的肇因。它们存在于轮回中,就某种意义而言是属于「此岸」,所以它们发生得相当自然。然而,大部分我们需要的人格特质却属于「彼岸」,超越的「对岸」,是在解脱、自由和涅槃彼岸之物。因此,除非我们刻意培养这些特质,否则它们是不会自然生起的。
如果我们能成功「超越此岸」,就能站在一个更超然的角度来看待世间存在的诸多负面习性,那时,心识的妄念等不良倾向就成了「彼岸」之物。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