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普贤菩萨与峨眉山

发布时间:2022-10-08 09:21:42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普贤菩萨与峨眉山

  韩廷杰

  普贤菩萨是佛教传说中四大菩萨之一,道场在四川省峨眉山,每年香火不断,游人也络绎不绝。为什么普贤有这样大的名气?他和峨眉山又为什么会有这样密切的关系?现分析于下:

  普贤,梵语音译三曼多跋陀罗。嘉祥《法华疏》云:三曼多云普,跋陀罗云贤。《华严大疏》云: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此约自体说。又云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约诸位说。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此约当位说。又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约佛后普贤。当位普贤,悲智双运,佛后普贤,智海已满。又译为遍吉,遍即普义,吉是从事相立名,贤是从理体立名。普贤与文殊二菩萨同为释迦佛左右二辅,文殊表智,普贤表行。又文殊表智,普贤表理。又文殊表根本智,普贤表分别智。表示修佛法要理智合一,行解相应。《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从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三业,皆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盖此菩萨,从根本智,发广大愿,以万善庄严,一一周遍法界,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名普贤也。

  普贤菩萨之得名、授记,见于《悲华经》。经云: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有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佛号宝藏如来。时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即阿弥陀佛)。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眗(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众(即文殊菩萨),第八王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转轮圣王及诸王子,于宝藏佛前,次第发愿,佛一一授记。第八王子泯图向佛说出了他的誓愿:世尊,我今所愿,要当于是不净世界,修菩萨道。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无有垢秽,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然后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普贤菩萨的誓愿来看,他是修菩萨道的,以教化众生己任,可以随意现形为地狱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天龙、鬼神、夜叉、罗刹、毗舍遮乃至商贾淫女、畜生恶鬼,为他们说法,让他们离苦得乐。还化身千万,向每一世界的佛顶礼赞叹,供养无数。所以宝藏如来很称赞他的愿行,认为他必能教化无量众生,最后终能成佛,并且为他改名为普贤。

  因为他修的菩萨行是利益众生的,引导众生学习佛法,并不急于涅槃,所以很得众生的崇拜,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详细记述了他的愿行,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普贤十愿,现简述如下:

  1.礼敬诸佛。对佛教传说中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都以自身的神通力,同时现前,常修礼敬。

  2.称赞如来。对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都以很深的知己,用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发出无尽的声音、言辞,对如来赞叹其无边的功德,用以教育其余在会的菩萨。

  3.广修供养。对十方三世的一切极微尘数诸佛,都用最好的供品,如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以及各种涂香、烧香、末香用来供养。除此之外,还用最上等的法供养,如说修行法、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劝修善根等诸种法,用以供养。

  4.忏悔业障。普贤菩萨自己思量,曾于过去的无始劫中,由于自身的贪、瞋、痴,发为身、口、意三业,做了很多恶业,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他要在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誓不再做恶业。

  5.随喜功德。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乃至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善根,尽皆随喜,丝毫没有妒嫉诽谤、讽刺打击之类的恶行。

  6.请转*轮。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成等正觉后,普贤菩萨都要前往,以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为众生说法度世。

  7.请佛住世。佛欲入涅槃,殷勤劝请莫入涅槃,多在世间为众生说法。这也是利乐众生的法门。

  8常随佛学。在佛住世期间,发心学习佛法,精进不退,不计财产、王位乃至不惜身命,修习难行苦行,无论何种法会,都随佛参学,没有疲倦。

  9.恒顺众生。对各类众生,人非人等,都承事供养,如敬父母。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者为作光明;于贫困者令得宝藏。还引导众生学习佛法。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佛以众生心而起大悲心,恒顺众生就等于供养如来。

  10.普皆回向。从最初的礼拜诸佛到恒顺众生,所有功德,都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众生恶业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普贤菩萨都愿代受,让作恶业的众生得到解脱。

  普贤菩萨的这十大愿行都发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这十大愿行才尽,而实际上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都是没有尽头的,这十大愿行也就是永无穷尽了。

  在《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普贤菩萨发愿,于后五百岁中,有受持《法华经》的,都为其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如果有邪魔、夜叉、罗刹等恶鬼前来骚扰,普贤菩萨都保护行者。如果有人读诵此经,普贤菩萨就乘六牙象,守护在这人身旁。如果读诵时忘记了某句,菩萨还教给他怎样读诵。这样,实际上就成了《法华经》的守护神,受持《法华经》行者的守护神。

  有了十大愿行和对《法华经》无微不至的照护,在一般佛教徒心目中,普贤就占有了很崇高的地位。修心佛法有这样好的佑护,怎能不从心底里尊敬他呢?普贤在经中所说的行法有两种,一是十忍法,一是忏悔法。

  在《华严经·十忍品》中,普贤为菩萨提出十忍,若能得此十忍,就能对一切佛法无碍无尽。

  1.音声忍。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教法,都能深信悟解。

  2顺忍。顺菩提正道,趣向最高的无生果位之忍。

  3.无生法忍。能通达一切事物无生无灭的道理,并依此修心。

  4如幻忍。了达一切事物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本来是空寂无物。

  5.如焰忍。了达一切事物像火焰一样似有实无,没有真实存在。

  6.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如梦境一样,虚幻不实。

  7.如响忍。了达世间一切言语声音都是依因缘而生,虚假不实,如空谷回响。

  8.如影忍。了达自己色身由五阴聚合而成,虚幻不实,就像影子一样。

  9如化忍。了达世上事物无而忽有,有而还无,就像幻化的一样不真实。

  10.如空忍。了达世上一切法界一切事物都像虚空一样无形无色。

  这十忍和一般意义的忍辱之忍有很大差别,佛教认为,依此修行可以很快通达佛法,具有很大的功德。

  普贤的另一个行法就是忏悔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普贤菩萨放眉间大人相光,为诸位菩萨说法,先说忏悔眼根法:行者应于诸佛面前,发露先罪,至诚忏悔。因为无量世以来有眼根的原因,贪者诸色,因为着色,所以贪爱诸尘,受女人身。每一世生处,都为色尘所迷惑,色尘伤害眼根,使人成为恩爱之奴,经历三界。所受的这些罪过,都是眼根不善所引起的。所以要皈向诸佛,说明自己眼根的所有罪咎,并向诸佛菩萨、大乘经典忏悔说:“我今所忏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悯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诸菩萨伴。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行者按此法修行,忏悔七日,多宝佛塔从地涌出,释迦牟尼佛用右手亲启塔户,多宝佛现身,为行者证明:“法子,汝今真实能行大乘,随顺普贤眼要忏悔。以是因缘,我至汝所,为汝证明。”行者又向普贤请教忏悔之法,普贤又分别讲了忏悔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之法。每忏悔一根,都有佛为行者证明,赞叹普贤行法。最后行者听到空中发微妙声音说:“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没,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算是为忏悔法门说出了最后的真谛。

  可以看出,普贤能为别的菩萨说法,说明他的功德、修行高于一般的菩萨。《法华经·见宝塔品》中记载,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祗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每至有人宣讲《法华经》时才涌现其前。行忏悔法门就能感多宝佛涌现,可见行忏悔法门具有很特殊的功德。

  普贤菩萨的愿行以救度众生为主,其行法又有很殊胜的功德,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在佛教中占有很高的位置。这些原因合在一起,使他受到众多佛教徒的崇拜。近代佛学大师弘一法师曾赞叹:“愿得普贤真愿行,常乐利益诸众生。”作为一个印度菩萨,曾陪侍佛祖的西方圣贤,他何时与中国发生关系,又怎样在四川峨眉山定居了呢?

  根据旧的《峨眉山志》记载,汉明帝时甲子年间,里人蒲公采药,见到麋鹿的足迹像莲花一样,就向当时在峨眉山修行的一位高僧千岁宝掌和尚请问,这位高僧也不敢确定,就让他到洛阳请问摩腾、法兰二位尊者。法兰告诉他:《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有文,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者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所谓贤胜,就是普贤。蒲公回去后,就建普光殿,供养普贤菩萨像。普贤在峨眉山示现就始于这个传说。只见麋鹿足迹像莲花就断言这里住着一个菩萨,未免过于武断。印光大师在《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中对此也提出了质疑:经中只载普贤又名遍吉,未载贤胜之别名,法兰断言贤胜就是普贤,令人生疑。释迦牟尼讲《华严经》在印度摩竭陀国,经中所说光明山在西南方,而中国在印度有震旦之称,位于印度东方,西南和东方正好相反,怎能相提并论?汉明帝时的甲子年,即汉明帝七年,才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到西域寻求佛法,摩腾、法兰在汉明帝十年才到中国,而蒲公在汉明帝七年就去向他们请教了。按《传灯录本传》千岁宝掌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才来中国,汉明帝时的蒲公怎能去向他请教问题呢?

\

  总的看来,旧志所载的这段故事过于牵强附会,难令人信服。佛教内部也有人对这种说法持批评态度,清代居士蒋虎臣修山志时有《志余》一卷,其中有言:“世人竞称文殊在五台,普贤在峨眉,此是俗见……菩萨神化,周遍法界,何尝以某处为我道场,某处为彼道场耶?”在我们现在看来,这只能看作是佛教的神话传说故事,并无确实证据。但位于峨眉山绝顶的普光殿历来被人看成是菩萨示现之所,吸引许多僧俗人等前来拜普贤。后改为相光寺,明时洪武帝重修,覆以铁瓦。清巡抚张德地又捐俸重修。相光寺成了普贤在人间的示现之所,不复容人怀疑。

  因为有了普贤,很多僧人来峨眉山礼拜菩萨,求菩萨佑护。最早的记载是魏晋年间中印度僧人宝掌来峨眉山礼普贤。可见这时普贤道场在峨眉山已有定论。

  晋隆安三年,慧远之弟慧持来峨眉山,依普贤修法,居龙渊精舍,讲经说法,为时人所重。

  唐朝赵州从谂、黄檗老人、南泉老人、澄照大师均是禅门大德,都曾先后来礼普贤。其中澄照大师对普贤最为恭敬,每日六时礼普贤。

  宋行明禅师,入五台礼文殊,入峨眉礼普贤,均感二菩萨随心应现。

  明宝昙国师,受明洪武帝之命,重建相光寺,覆以铁瓦,又铸普贤菩萨金像。后于此寺十年,教化徒众。

  明归空和尚在礼普贤时行叩通天苦行,并燃一指以供普贤。

  其他居峨眉山修行的高僧也代有人出,有成就者不乏其人。

  因为峨眉山影响很大,很多皇帝也有敕赐,以提高自己善行的声誉。最早的是唐僖宗敕建黑水寺,赐额永明华藏,又赐住持慧通禅师无缝袈裟一领。

  宋朝太祖、真宗、仁宗都曾先后敕赐万年寺,赐物有金珠、璎珞、袈裟、金银瓶、御书、钵、铜钟鼓锣等法器。仁宗嘉佑七年还颁赐经藏。徽宗也曾赐旙、幢等物。万年寺是传说中蒲公拜佛修行的旧址,宋代皇帝对此寺特别偏爱,简直要把它当作御用寺院了。

  明英宗于天顺四年五月初四日颁旨赐灵严寺大藏经一藏。

  明神宗对峨眉山敕赐最多。赐海会堂千佛袈裟、佛牙等物。敕赐圆通庵慈宁宫皇太后手书佛号绣金长幡、九层沉香塔等。万历二十七年赐白水寺大藏经一部。万历四十年赐慈延寺大藏经一部。万历四十二年赐永延寺藏经一部。先后共有五次之多。

  清朝康熙帝于康熙四十一年春在北京赐伏虎寺僧照裕、光相寺普震《药师经》及手书大字。同年秋又派人到峨眉山赐照裕经书、诗轴,又赐善觉寺元亨、大峨寺僧常舒、白龙洞僧祖元、毗卢寺僧德敬、雷洞坪僧慧植、铜殿藏经阁僧照乾、卧云庵僧照玉诸人《金刚经》及御笔手书等物。

  由于历代高僧的推崇,历代皇帝对峨眉山的多次敕赐,使峨眉山是普贤道场的传说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普贤的行愿及地位受人尊崇,在信奉佛教的古代,人们希望把他留在中国,成为有形的可见之人,不愿意他“遍周法界,应化无数”,就给他找个安身之处。二是峨眉山幽远偏僻、雄伟壮观,景致又幽雅安静,适于僧人避世修行,也适于骚人墨客游览赏玩。再加上有传说故事“作证”,一拍即合,峨眉山就成了佛教圣地,再不容改变。在现代社会,又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也许这是初始在这里建造寺院的僧人所始料未及的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