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励志”
在书店或是书摊上,近一两年来最好卖的书都是励志类书。如果你是一名正在职场苦苦打拼的小人物,没有读过《没有任何借口》、《成长力》等励志书籍,就会被人嘲笑脱离于时代。在一些人眼里,似乎没有这些书,成功就是一个未知数,无法在激烈的职场中生存下去。人群中强烈的励志需求催生了励志产业,成为中国的又一“特色”。就如同被列为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曲目之一——周杰伦的《蜗牛》歌词中所表现出的内在涵义一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准确折射出了中国式的励志逻辑。
励志产业化
从歌曲到电影再到书籍,目前励志经济几乎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除上海外,试图以流行歌曲“激励”中小学生的还有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在香港,容祖儿的新歌《明日恩典》同样因为积极向上而被中、小学校长所赏识,取代校歌成为每天早会的师生大合唱。
“励志”作为一种强烈的市场需求,还表现在对周星驰电影的解释上。这一两年来,因为星爷个人以及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小人物奋斗史,他的电影被重新解释为“励志影片”。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使“伪书”一词路人皆知。而在当天公布的92本伪书中,励志类图书占了大半。励志类图书的火热与好卖已经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几乎没有哪家出版社和图书公司不曾做过此类书籍。与此同时,针对成年人和职业人士的“性格与励志培训”也日益紧俏,—些企业定期举办此类员工培训班,而另外一些人则投身其中自费充电。有人总结说,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如此密集而且强烈的“励志”。
谁需要励志
著名图书策划人石涛分析:“读励志书的读者主要分三类:职场上的失意者、即将冲进职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缺少主见爱跟着起哄凑热闹的追星族。”曾经策划过数种励志类图书的北京某图书公司编辑吴金岭则表示:“励志书的读者以小城镇、大学教育水平以下的读者为主力。”
没有人不渴望成功,没有人不想拥有财富,在中国这个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的国度里,这一切都正在变得目标明确并毫不隐藏。那些成功者的个人故事在教导并激励着职场的失意者和小镇青年,即便这些成功者的故事很可能是几个同样渴望成功的写手凭空想像杜撰的,但同样会有人奉为成功的圣经。这也是为何精英阶层将这些模式化书籍视为“垃圾”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需要励志
石涛认为,励志书热卖是个社会问题,说明有一个大群体缺乏自信。
事实上,中国人缺乏自信与整个社会激烈竞争带来的强烈的剥夺感和挫折感密切相关。人口的贫富分化、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出身于小城镇的人口构成励志图书主要读者群的重要原因。对于渴望成功的中国人来说,正是现实的生活压力逼迫着每一个人必须“一步一步往上爬”。与其说励志书的读者和励志班的学员渴望通过读书、上课获得成功的秘密法门,不如说他们是在进行心理调节,在寻找自信,在无力面对社会时寻找阿Q式的安慰。精神减压阀正是励志书、励志班、励志音乐、励志电影在这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