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内容包含许多方面,其中就有三藏十二分教。其实三藏十二分教当中蕴含着许多知识和智慧,所以师兄可以对这方面有些了解,这样能有不少收获。只是何谓三藏十二分教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世间学问,第一须要知道世间书籍的种类,所谓经、史、子、集;第二要知道世间书籍的体裁,譬如《书经》有典谟训诰,《诗经》有风雅颂,文学有诗词歌赋等。研究佛学当然也是如此,第一:佛经的种类即是“三藏”,所谓经藏、律藏、论藏。第二:佛经的体裁即是“十二分教”,所谓长行、偈颂、重颂、方广、希有、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授记、自说、论议。
佛教的学问,总括起来只有三种,第一是戒学,第二是定学,第三是慧学。修行的次第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三藏之中全都是讨论这三种学问,但是各有偏主。经藏是以定学为主的。何以呢?佛经都是直接彰明法的本体,目的在使修学的人能安心正念的。律藏是以戒学为主的,这是明显的了。论藏是以慧学为主的,因为论中是详细解释一切法的义理,令修学的人能明白了知的。所以修学三藏的次第,是应当在严格持律之下,先研究经,后研究论。可见三藏之中,经、律二藏是根本,论藏是枝末。经、律二藏之中,经为本,律为末,经是“化教”,律是“行教”,经是令人集善的,律是令人离恶的。单就论藏之中也有二种,阿毗昙为本,摩得勒伽是末,阿毗昙是演绎经的,是泛释法相的,也是化教;摩德勒伽演绎律的,是辩宣行仪的,也是行教。
当佛在世的时候,不过到处演讲,并无记载,佛涅架之后,诸大弟子召集一千阿罗汉共同纂集佛的遗言,成为经、律、论三藏。这叫作“结集”。结集三藏的主持人是迦叶尊者。结集经藏的提出人是阿难,结集律经的提出人是优婆离,结集论藏的提出人有说是阿难,有说是迦叶,这是指小乘经典而言;至于结集大乘经的主持是文殊师利菩萨,提出人是阿难等。其后小乘经过数次的整理,所以在印度小乘经有一个有系统的藏:其中经藏即是《四部阿含经》,律藏即是《五部律》,论藏即是《六足发智毗婆沙》等。大乘经典多是各部单行,始终未曾合并整理,所以在印度统指大乘经典为“方广经论”。至传来中国以后,所有佛教经典不在四部之内,经梁、隋、唐诸代帝王国家的整理,总汇大小乘经、律、论编纂目录刻板流通,而成为《释藏经》。
三藏是一般最普通的分类法。但是还有其他的分类法。第一,总括起来都名叫“内典”。第二,就两门来分即是大乘经与小乘经,大乘经是“菩萨藏”,小乘经是“声闻藏”。第三,就三门来分类有三不同:一即是经、律、论三藏;二是就三乘来分作“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三是分“圆、渐、顿”三藏,圆即是小乘经,渐是由小乘进人大乘的,顿是直谈大乘的经。第四,就四门来分有两种:一是于经、律、论三藏之外又加“杂藏”一种,二是于声闻、缘觉、菩萨之外又添“人天”一种经。第五,就五门来分,即是于经、律、论、杂之外单辟一分菩萨藏。第六,就六门来分就是大小乘各分经、律、论三藏。第七,就八门来分,就是大小乘各分经、律、论、杂四藏。虽有种种的分类法,还是分三分为最普及而合法。
十二分教即是佛经的体例。古来叫作“十二部经”,因为“部”的名字太含混,所以唐玄奘改称十二分教。十二分中前三分是就文体说,中六分是就事情说,后三分是合体、事说的。前三分中就是文与诗。第一是文,就叫作“长行”,普通用梵文译音,叫作“修多罗”;第二是“偈颂”,就是韵言,偈是梵音,颂是汉语;第三是“重颂”,是在长行之后重述的韵言;第四是“方广”,就是谈论高深玄理的;第五是“希有”,就是叙佛的神通感应,而世间所未曾有的;第六是“因缘”,就是叙述说法的因由;第七是“譬喻”,借浅近的事来显明真理;第八是“本事”,是说弟子或他人过去生中的事实;第九“本生”,是佛说自己过去生中的事迹。以上六门是就所说而分的。第十“授记”,是佛叙述弟子等将来的成就,成佛的状态;第十一“自说”,是不经弟子请问而佛自说的;第十二“论议”,是为第子等分别法相的。以上三门中授、自、论即是文体,记、说、议即是事实,所以是体、事合论的。十二分教之中,本事、本生是说过去事的。授记是说未来事的,方广所说是不属于三世的。其余九分是通三世的。一部经之中,可以具足一分,以至于十二分全有,是不一定的。
至于大乘经有几分,小乘经有几分?这个解释是各家不同。可以有三种不同:第一家说:大乘经总名叫方广,所以只是一分。小乘经谈的理浅所以是其余十一分。第二家说,大乘经只有九分,即是除去因缘、譬喻、论议三分;小乘经也只有九分,即是除去授记、自说、方广三分。第三家说大小乘经各各都有十二分。三说之中以第三说为合理。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