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什么是即心即佛呢

发布时间:2022-10-26 10:08:18作者:楞严经快诵网整理

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不明白的,是一定要弄清楚它的意思的,比如常见的佛教用语——“即心即佛”,就是需要师兄们去了解的,具体什么是“即心即佛”呢?

什么是即心即佛呢

即心即佛是惠能南宗禅学的解脱论。这种解脱论主要说明人的解脱,一般不涉及宇宙的生成或构成问题。惠能南宗的解脱论是围绕自心的迷悟而展开的,其修行实践建立在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解脱修行观之上。就惠能南宗对宗教实践的重视和对心的解脱的强调而言,它确实要比佛教的其他一些宗派更接近释迦时代佛教的精神,但又并不是简单地向原始佛教的复归。它的禅学理论与禅行实践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许多与传统禅学相异的中国化的特色。

“心”是惠能南宗整个解脱论的理论基石,而且集中体现了惠能以空融有、空有相摄的禅法特色。在佛教中,“心”一向有多种含义。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在述及心的“名同义别”时,曾将佛教中的心的不同含义概括为最基本的四种:一为肉团心,二为缘虑心,三为集起心,指第八识,四为真心。从《坛经》的有关记载来看,惠能所言之“心”的含义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比较多的是指“妄心”、“迷心”、“邪心”,或“善心”、“正心”等,这些“心”大体上与宗密所说的缘虑心相当,主要指一种心念活动或心理状态,可正可邪、可净可不净。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可正可邪、可净可不净的心,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当下的一念之心,于此心上除却各种邪心、妄心,就叫“净心”。净心以后,心不起任何执著,自然任运,便能“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获得解脱。所以惠能又说:“世人心正,起智惠观照,自开佛知见”;“悟者自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可见,当下的一念之心,同时也是众生的解脱之心。《坛经》中常说的自心迷、自心悟,实际上都是就众生当下的一念之心而言的。惠能所言之心显然既非“真心”也不以“真心”为体性。在她那里,具有真心意义的心,一般称作“本性”或“自性”。对心的不同理解是南北禅宗禅学理论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其他包括修行实践在内的各种差别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

在惠能的禅学思想体系中,真心与妄心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都统一于人们的当下之自心。这看起来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十分相似,细究起来却又有很大差别。《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论,重点在于阐述心真如与心生灭的关系,以说明不变的真如随缘而生万法,真妄和合的阿梨耶识通过熏习而复归清净本心的所谓大乘法门。其立论的基础是真如、真心,众生心实际上是真心的代名词。而惠能则把真心与妄心又拉回到现实众生当下的心念上来,他注重的是当下活泼泼的众生之人格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他关心的是众生当下的解脱而不是真如与万法的关系。惠能的思想之所以表现出与《大乘起信论》的不同,关键就在于惠能用般若实相说对“真心”加以了会通。从传统佛教的心性论来看,惠能所言的当下之心是真心佛性与般若实相相结合的产物。作为真心,它具足一切功德;作为实相,它又不可修,不可守,无可执著。这也就决定了惠能虽然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却是从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解脱论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不是从缘起论的角度来展开对世界的来源或构成的论述。惠能在解脱论上是一个佛性论者,而在哲学世界观上却并不是一个真如缘起论者,这正体现了其禅学理论中国化的一大特点,也表现出他关心人的自我拯救的禅师的本色。

什么是即心即佛呢

惠能在把佛性拉向人心的同时,也把佛拉回到了人自身。他所说的解脱成佛之“佛”不再像小乘佛教认为的那样,只是释迦牟尼一个人的“专利”,也不再是大乘佛教所虚构的那种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神通广大、佛法无边的“神”,而是人心的自在任运,是每个人本来面目的自然显现:“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可见,惠能所说的解脱成佛,实际上是自我在精神上的完全超脱,是人性在自我体悟中的充分实现,是自心摆脱内外一切束缚的自然显现,也就是心灵的自我解脱。

惠能即心即佛、生佛不二的思想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心、佛与众生的解说上。惠能认为,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于自心(性)迷悟的不同:“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这就是说,众生与佛的不二,是以心(性)为中介的。把众生与佛都归于一心,本是佛教经论与天台、华严等宗派共同具有的思想。但惠能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不是就“理”而言,而是就“人”立论的,他的着眼点始终是人的当下解脱,因而他所说的“心”既不是性体清净的真心,也不是具含一切善恶的真妄和合之心,而是直指人们的当下之心。无论是真心还是妄心,都不离自己当下的一念心。起心即妄,任心即真。真心不可求,不可得,本自具有,求之则失。在无念无忆无著之中,清净本心自然显现。就惠能的当下一念之心即具善恶而言,似与天台宗的性具说相近;就惠能的妄心不起,真心即显而言,则又接近了华严宗的性起说。实际上惠能所说与性具、性起说都不同,他主张的是众生自心本性的自然显现:众生依持自心。不假思虑,不假修持,当下即成佛道。在惠能看来,任何对心的思虑或执著都会失却本心;本心者,心之本然也,有本来面目、本来状态之义,任何语言文字的描绘都无法把握此心此境,只有靠个人在行住坐卧之中体悟。一惠能把众生与佛都拉向人们当下的一念之心,认为“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众生与佛本无二,众生本来是佛,离众生别无佛。众生之所以未成佛道,“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而自心的觉悟就是自心般若智慧性的自然显现,因此,惠能特别反对“百物不思”的绝念和种种有所执著的观心看净,强调人心念念相续、念念无著的自然任运,自在解脱。正是由于惠能的“即心即佛”把佛性拉向了人心,把佛拉回人自身,他所说的自在解脱才成为人心的自然任运,人于当下生存中的自性觉悟,而不是传统佛教所谓的“出世解脱”。

惠能即心即佛的解脱论以当下的自在解脱为主要特征,将佛教的修行和理想的目标落实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据《坛经》记载,法海初参惠能,就问怎么理解“即心即佛”。惠能回答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见法海还似懂非懂,就又作偈一首:“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惠能这里强调了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自心的一念之中,自心邪念不起,正念不断,不执著任何幻相,便自然与佛不二。他将即心即佛比作定慧等持,说明“即心即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宗教实践中才能对它有真正的体悟。据说法海“言下大悟”,也以作了一首偈日:“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表明他已明白,要用中道正观来超越二元对立以达到对即心即佛的体认,不再向心外去作任何求觅,以真正实现自成佛道,自我解脱。从即心即佛的自在解脱论出发,惠能南宗在如何解脱成佛、解脱的途径与方法、解脱的步骤与阶次等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佛教相异的思想与主张,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修行观。

什么是即心即佛呢

通过上面的介绍,师兄对什么是“即心即佛”也有了了解了,了解了它的意思之后,可以帮助师兄更好的去领悟其中的含义,从而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给自身的修行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