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念佛禅

念佛禅——即东山法门,它起源于道信,完成于弘忍

四祖提倡的念佛禅与我们所说的修净土宗的念佛有所区别。净土宗的念佛是已经选定了一佛,而且在念这一佛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以后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净土。这就是我们修净土宗的一个根本目标。四祖道信禅师的念佛禅,是要我们自己来确定究竟是念哪一佛。你念释迦佛也行,念阿弥陀佛也行,念药师佛也行,念阿閦佛、成就佛都可以。

禅和净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摆脱生死烦恼,解脱成佛。两者不但不存在根本的分歧,而且有很多契合之处,可以相互融通。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体悟真如、实相。净宗所念的阿弥陀佛,梵文原意为 " 无量光 "、" 无量寿 ",是对真如、实相的形象化、人格化。祖师们常说 "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就是说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即是自心本性的心性显现。净宗是从外在的人格化的、形象化的净土入手,以信、愿、行称念佛名,当功夫精纯,念到一心不乱,念而无念时,就能够见到 "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 了。一旦见了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也就必然感应到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了。禅净等持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时代。小乘禅法修行法的 " 十念 " 之首即为 " 念佛 ",后来,禅观与念佛相结合,形成了大乘佛教中的一种重要禅观——念佛禅。在禅、净独立成宗之前,念佛禅的形式就出现了,主要是通过忆念、观想佛而入三昧定境,且佛不仅仅限于阿弥陀佛。最早把念佛禅介绍到中土的经典是《般舟三昧经》。汉代最早来华译经的著名译师之一支娄迦谶,在译介大乘般若学的同时,也译出了数部禅经,其中就有《般舟三昧经》,从而把念佛禅介绍到了中国。《般舟三昧经》介绍了 " 般舟三昧 " 这一大乘佛教重要的禅观,其特点就是与念佛法门相结合。经中指出:" 有三昧,名十方诸佛悉在前立 ",行此三昧,能获得无量的功德,为了得此三昧,经中提出了 " 戒清净,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 " 的修行法。

从禅净到念佛禅

《般舟三昧经》以大乘般若空观来指导念佛,通过念佛而证悟大乘 " 人法二空 " 的佛理。《般舟三昧经》提倡一心念阿弥陀佛,对净土法门在中土的传播有相当的影响,同时,其将念佛与禅观相结合,提倡念佛禅,突出一切 " 无所有 " 的般若性空思想,主张 " 心是佛心 "," 心作佛 ",这对后世的禅宗,影响深远。最早在具体的佛教修行实践中,将念佛与修禅结合起来的,是东晋庐山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是道安大师的弟子,在佛学上主要发挥道安大师的般若本无说,道安大师曾明确指出,戒定慧有机的整体。慧远大师与道安大师一样,非常重视禅修的重要性。慧远大师则循着其 " 宅心本无 "、" 崇本动末 " 的思路,认为要达到解脱境界,离不开禅与智,他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 并指出," 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他还专门请教当时在长安传大乘禅法的鸠摩罗什大师时,问及《般舟三昧经》中的 " 念佛三昧 ",讨论了 " 禅定 " 中所见之佛的真假问题。中国禅宗自四祖道信大师开始,就很重视般若经典中的 " 一行三昧 "。道信大师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文殊般若经》中说:"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专注于无差别的法界,念兹在兹,一心不乱。《文殊般若经》还说,从称念佛名进入一行三昧的方法,即是 " 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是人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河沙诸佛法界无差别。" 系心专念一佛名号,真正念到功夫深切,就可以明心见性,入一行三昧。这样一来,禅境就与净土宗所要求的系心佛名、念念相续的境界相同。净宗念佛达到《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说的 " 一心不乱 ",则当前一念与佛法身融为一体,与禅门的一行三昧无二无别。

从禅净到念佛禅

继承道信大师法统的是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以念佛为净心方便,如《传法宝纪》说:" 及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速念佛名,令净心。密来自呈,当理与法。" 以 " 念佛名 " 为方便,成为普遍的禅门修行方便之法。后来,弘忍大师的弟子宣什法师倡导 " 南山念佛门禅宗 "。及至禅门大师百丈怀海制订禅林清规时,规定荼毗之时,称扬弥陀圣号。众所周知,从佛教理论高度系统地融合禅净,倡导禅净等持的,是唐末宋初的禅学大师永明延寿。永明延寿大师是会通禅教、禅净、禅律的集大成的学者,他以万善同归、理事无碍的思想,继承中国禅宗自达摩以来以心为主、注重心性论的传统,立 " 一心为宗 ",调汇、融合佛教各宗,将一切经教纳入 " 一心 ",折中法相、华严、三论、天台等宗派以融合于禅。又融汇、调合、会通禅净,提倡禅净等持,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持戒精严,参禅、行道、念佛,永明延寿大师集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师与净土宗六祖为一身,威望极高,受到吴越王钱氏政权的尊崇礼遇和大力支持,对后世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宋代之后整个中国佛教的基本格局,被公认为是继六祖慧能之后 " 古今第一大善知识 "。

从禅净到念佛禅

禅净等持与念佛禅,引领的要点在禅或在净?佛教界有些不同的说法。我认为,从 " 禅净等持 " 名称看,禅字排前,可见禅法是帅,是引领者。从念佛禅的名称看,名称名的禅,也可见念佛禅讲的是禅法(而非净法)也。禅法是手段、方法,入禅是目的、目标,以此入得三昧,然后,本性彰显,此是依靠内力解脱,是内因。只是,念佛是该禅法的手段、方法而已。因为,佛教是讲因果、讲自救、讲自我主宰的宗教。而同时,念佛,也具有助益促进禅者入禅,感应外力加持之功效,是外缘!从实相与本性上讲,其实,内外不二。而这内外之力、内外因缘一旦结合,禅净等持、圆融共生,则禅道何尝不入、不悟,佛道何尝不入、不成!圆融、共生是佛教特有的重要精神,从禅净等持到念佛禅,是佛教圆融、共生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念佛禅,体现的是禅与净一体同源,相即相入,互摄互融,也是我们中华禅之心灵禅修法门的修证核心。

...查看更多

念佛禅,即东山法门,它起源于道信,完成于弘忍。念佛禅自四祖道信禅师开始弘扬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传承于禅宗北渐一脉。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 。当年弘忍禅师曾叹道: “东山之法, 尽在秀矣”!

什么是念佛禅

四祖道信(580-651)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关键性的人物。道信继承了他以前的各种禅观思想和修行的方法。他的思想很丰富、很重要,是禅宗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道信继承了自达摩以来用《楞伽经》印心的传统,又开启了以《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为修持法门的新绪,直接影响了五祖弘忍“东山法门”的肇启和六祖惠能“曹溪顿教”的崛兴。四祖所提倡的是“念佛禅”,就是《文殊说般若经》里讲的“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实际上是“念佛禅”。

什么是念佛禅

一行三昧的基本要求就是,我们要明白和相信念佛的心就是佛,在此前提下“系念一佛,专称名号”。这与净土宗持名念佛有相同的地方,所不同的是一行三昧没有指定念哪一佛,而修净土宗则专念阿弥陀佛。在“系念一佛,专称名号”的时候,要“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这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面讲的道理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选择一尊佛,并知道这尊佛是在哪一个世界,他的世界是在什么方向。比如说我们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你就选择面向西,端身正坐,并且能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来称佛名号。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可以见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这就是一行三昧称一佛名、念念相续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念佛禅

在这当中,念佛禅也有一些必须做到的步骤。比如说我们要修一行三昧、修念佛禅,首先要“端坐念实相”。什么叫端坐念实相呢?就是通过忏悔我们以往身心的过失、罪过,使我们的身心获得清净,然后进入佛的世界。四祖用《普贤观经》的四句话教导我们“端坐念实相”,将我们的身心来一次彻底的洗刷,使我们真正能够以清净的身心进入到佛的世界。《普贤观经》中的四句话是:“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念实相就是要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缘生而性空”。能够观一切法缘生性空,就可以从根本上使我们的身心净化,因为观到缘生性空、观到诸法实相,我们所有的执着都能够破除。执着破除了,我们就不会继续起惑造业。

...查看更多

念佛禅在东晋名僧慧远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倡导。东晋时,汉代传入的禅有进一步的展开,一代名僧道安和慧远都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慧远是道安的弟子,在佛学上主要发挥道安的般若本无说,但他与道安一样,对禅修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道安曾明确指出,佛教的戒定慧为一有机的整体。“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之干将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之妙医也。”其中尤以定慧之关系更为密切,如慧远所说:“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

禅与念佛禅

魏晋以前,中土神仙方术盛行,小乘安般禅由于其倡导的禅定修习,许多方法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吐纳养气等道家方术相似,因而得到了更多的流行,而大乘佛教义学与禅学却不发达。到魏晋时,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禅与智的关系日益有所了解,不仅义学之士迫切地希望能系统了解禅,而且禅的发展本身也对“慧”有了进一步的需求。这样,禅智双运便成为时代的要求,大乘般若学借助于玄学而得到了繁兴,东汉末年即已传入的大乘禅法也重新得以兴盛。

禅与念佛禅

把大乘义学与禅观结合起来理解的重要佛学家,首推释道安,他以自己所理解的般若学来会通禅数之学,使自己成为汉代传入的大乘般若学和小乘禅数之学两大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弟子慧远则循着其“宅心本无”、“崇本动末”的思路,进一步提出了“反本求宗”、“统本运末”的思想。慧远认为,要达到理想的解脱境界,离不开禅与智,所以说:“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他要求以“反本求宗”、神游法性为目标来指导禅观,并通过“洗心静乱”、无思无为来使般若智慧“深其照”,认为禅智双运,就能“统本运末”,达到一种“心不待虑,智无所缘”、“不灭相而寂,不修定而闲”的自然任运的状态。

禅与念佛禅

慧远承汉魏以来的传统,也是从止观两方面去理解禅定的。他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但他与其师道安不同,他所倾心的是大乘念佛禅。在他看来,“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当他闻知鸠摩罗什在长安传大乘禅法时,曾致书通好,并问及《般舟三昧经》中的“念佛三昧”,讨论了“禅定”中所见之佛的真假问题。慧远的念佛属于观想念佛,这与后世净土宗提倡的称名念佛有所不同,但由于慧远在倡导念佛的同时,还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共同发愿期生西方净土,因此,他仍然被净土宗尊为初祖。值得注意的是,慧远倾心于念佛禅并不仅仅是为了期生西方,而是重在“洗心”、“御心”以达到“冥怀至极,智落宇宙”,这与他“反本求宗”的般若思想是一致的。在慧远看来,心无常规,其变多方,因此,要通过禅观,“齐彼我以宅心”,宅心才能御心,御心才能反本求宗以统本,统本才能运末,统本运末便能任运自然,这就是慧远禅智观的基本思路,它对中国禅宗思想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值得重视的。

...查看更多

念佛禅的根据和要求

四祖所提倡的是“念佛禅”,就是《文殊说般若经》里讲的“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实际上是“...
https://m.lengyanks.com/otgopic/jndfc/48227.html

念佛禅与佛七的区别

行念佛禅能够少花气力,长时间念佛,很快地得到法喜充满,很方便地实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https://m.lengyanks.com/otgopic/jndfc/48228.html

实践念佛禅的体会

念佛禅与佛七最大的不同,在于无相或是有相。佛七,要求感应、要回向愿生西方净土,可以观像念...
https://m.lengyanks.com/otgopic/jndfc/48229.html

念佛禅:一行三昧

四祖道信(580-651)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关键性的人物。道信继承了他以前的各种禅...
https://m.lengyanks.com/otgopic/jndfc/48230.html

禅与念佛禅

四祖禅的思想很丰富,如果逐条拿来讲必然会抓不到重点,没有特色。四祖所讲的禅法,大家一听可...
https://m.lengyanks.com/otgopic/jndfc/48231.html

什么是念佛禅

道信禅师根据《观无量寿经》的教诲阐述了心与佛的关系,直接了当,完全把中介物都排除了,使我...
https://m.lengyanks.com/otgopic/jndfc/48232.html

从禅净到念佛禅

念佛禅,即东山法门,它起源于道信,完成于弘忍。念佛禅自四祖道信禅师开始弘扬至今已有一千三...
https://m.lengyanks.com/otgopic/jndfc/48233.html

结语

念佛禅自四祖道信禅师开始弘扬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传承于禅宗北渐一脉。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 。当年弘忍禅师曾叹道: “东山之法, 尽在秀矣”!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