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时佛门中很重要的禅师,在生活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去修行。就是我们多加去修行神秀的经典和事迹,这样能更好的去修行,同时我们还要多加去了解神秀的偈语,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神秀的偈颂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佛陀当年是在菩提树下证得菩提,故以菩提树为喻,形容佛陀圆满的一切功德。我们的身体就像菩提树。一个觉悟者,他的慈悲智慧都是通过行为或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身体,这些功德又如何得以彰显?
“心如明镜台。”心是什么样子?平常是看不到的,因为能看到的都是妄想。你想到这个磬、这个杯子、这个话筒,会知道心在想什么。除了所想的东西外,你看不到真正的心是什么样子。佛经中往往以镜子来比喻真心。当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转过来,就是我们的真心,为大圆镜智,就像一面巨大无比而圆满无瑕的镜子。但这只是取镜子能够照物的作用为喻,不是指镜子的形状,而是说,心具有镜子那样的能够映现外物的功能。
我们看镜子时,会发现镜子中有你的影子。当你看到镜子中的影子,注意力往往是在影子而非镜子上。如果你能直接看到镜子本身,就知道其中那个你只是影子。如果你看不到镜子本身,就会把那个影子当作是你,反而看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坐在这里,如果心里没有任何妄想,我所讲的,你一样能听到;眼前这一切,你一样能看到。虽然听到、看到,但你并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任何动摇。那么,它为什么会看到?为什么会听到?就因为心本身具有照物的功能。所以,“心如明镜台”是比喻真心像明镜那样,能够照见一切。
“时时勤拂拭。”这是告诉我们,妄想、杂念、习气种子,像尘埃一样堆积在我们心中。只有一点点去除这些杂念,才能见到明镜台,见到心的本来面目。其中,色声香味触是外在的色尘,概念则是内在的法尘。比如你觉得这是幸福的、那是痛苦的,这是荣耀的、那是丢脸的,诸如此类,这些概念同样是一种尘埃。修行用功的人,必须先舍弃这些色尘和法尘,才能转迷为悟。这个过程有快慢不同,利根者一下就明白了,但钝根者则要循序渐进。一旦放下内外六尘,就离本来面目不远了。
“勿使惹尘埃。”神秀此偈以明镜为喻,说明心具有照物的作用。问题在于,他并没有看到镜子本身,所以会在意镜子上的灰尘。一旦真的看到镜子,直接就没有灰尘了。因为镜子本身是无尘的,灰尘是后来沾上去的。或者说,即使沾上去,镜子本身还是没有灰尘,只是灰尘在那里,呈现出有灰尘的样子而已。如果这里有面干净的镜子,再把灰尘洒上去,你会发现,镜子中也有灰尘的影子。因为外面有灰尘,所以镜子就照见了灰尘的那个“相”。我们的心能够照物,自然也能照见六尘。如果看不到镜子本身,就会认为它惹上了尘埃,需要通过“时时勤拂拭”来保持清净。
事实上,镜子是镜子,灰尘是灰尘,就像说白马非马,“白马”其实是两个概念,一是白,一是马。同样,镜和尘也是两个概念,灰尘在镜子上,还是在哪里,其实和镜子本身并没有关系。神秀错就错在这一点,其实,我们也和他错得一样。常常有人说:“我妄想很多!我烦得不得了!”其实,你从来就没有妄想,也从来就没有烦过。那些你认为的妄想,你认为的烦恼,只是一些缘起的事相在你心中呈现出来。如果认为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把尘和镜混为一谈,还是凡夫的见地,所以五祖的评价是:“如此见地,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摘自《永嘉禅讲座(中级)》
以上就是对神秀之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就是我们在学习北宗禅的时候,我们就是要坚持用心和虔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获得成功。除了学习这些,我们还要多去了解佛门的经典和智慧,让师兄获得更多。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