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药师山·紫雲居士: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下)

发布时间:2024-07-28 05:19:50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药师山·紫雲居士: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下)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下)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药师山紫云居士

(7)水月喻:此段是说明水中月须水清净现月的情形,亦说明清净心现本尊自见面像的情境,若有我相、执着心即无法观之。当月轮显现,本尊渡生于法界。经云。复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于净水。而现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当如是说者。释论云。月在虚空中行。而影现于水。实法性月轮。在如如法性实际虚空中。而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现。又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者亦尔。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得道圣人笑之也。复次譬静水中见月影。扰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扰心水。则不见。以是故。说诸菩萨知法如水中月。持明行者亦如是。由三蜜方便自心澄净故。诸佛蜜严海会悉于中现。或自以如意珠身。于一切众生心水中现。尔时应谛想观之。今此蜜严之相。从我净心生耶。从佛净身生耶。自他实相尚自毕竟不生。何况相违因缘而有所生。又如一切江河井池大小诸器。月亦不来水亦不去。而净月能以一轮。普入众水之中。我今亦复如是。众生心亦不来。自心亦复不去。而见闻蒙益皆实不虚。故当以慧杖搅之。便知无实。不得如彼婴童。欲作方便取之。以为玩好之具也。既能自静其意。复当如如不动为人演说之。故曰持明者当如是说。

◎经云。复次秘密主。如因月出故照于净水。而现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当如是说者:将真言比喻水月,水为清净,月出现将于水中现月。对持明成就者应如是说。此段是说清净心中现本尊,如水中现月一样。

◎释论云。月在虚空中行。而影现于水。实法性月轮。在如如法性实际虚空中:修行者在月轮现本尊于光中渡生时,即如云月于水中现。虚空中现出光中化佛无数亿及各种变化身渡众生。

实法性月轮:月轮现光明渡生。

在如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光中无量化佛渡生。

◎而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现。又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者亦尔:凡夫心具有我相,有我及我所。初修本尊人执着心修本尊,属无智慧人的修行行为。修行成就人不以为然,那是修不成的。此段说明修本尊须由清净心现(如水中月),若有执着心,有我相和有我及我所,即无法有成就。

小儿:初修本尊人。

见水中月欢喜欲取:以执着心修本尊。

大人:修行成就者。

◎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得道圣人笑之也:以人身想见佛性及空性,没有空慧及智种成就想修法。或贪着诸相(此为妄想),此为成就者所不允许。

吾我:空性、佛性。

◎复次譬静水中见月影。扰水则不见:清净水中见月及影,扰乱清净,水则不见。修行者须以清净心修本尊及一切种智,若以妄心是无法有成。

◎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扰心水。则不见:有无明如贪嗔痴形成骄慢、烦恼……会扰乱清净心,如实智慧即不见。

结使:烦恼。

◎说诸菩萨知法如水中月。持明行者亦如是。由三密方便自心澄净故。

诸佛蜜严海会悉于中现。或自以如意珠身。于一切众生心水中现:菩萨及持明成就者保持清净心,以三密加持及诸法、国土。诸佛国土均由此清净心中所现。或自身清净心以宝珠像现,并可加持渡一切众生。

◎今此蜜严之相。从我净心生耶。从佛净身生耶。自他实相尚自毕竟不生。何况相违因缘而有所生︰今本尊之相已成,严身佛身相是由自我清净心生,由佛清净身生。但其他如幻变化身相未现时,即无法完成佛身形。更何况以不如法方式修行,更不会显出佛的变化身形。此段说明须修种智成就、曼荼罗如实成就的佛身相及佛的变化身形。若不如此修则没有此蜜严庄严佛身。

◎又如一切江河井池大小诸器。月亦不来水亦不去。而净月能以一轮。普入众水之中。我今亦复如是。众生心亦不来。自心亦复不去。而见闻蒙益皆实不虚。故当以慧杖搅之。便知无实:大地中大小江河及水池,月亮以明月一轮之光普照大地及水中,水中现明月。修行者本尊若以清净心光明自性,由月轮方式渡众生,与水中现明月一样。而今众生心有垢,但其光明心仍在,如今闻正法得益皆真实不虚,故扰乱清净心,便无法知实相。

众生心亦不来。自心亦复不去:众生垢心,自心光明仍在。

◎不得如彼婴童。欲作方便取之。以为玩好之具也。既能自静其意。复当如如不动为人演说之。故曰持明者当如是说:本尊若只想以方便法,修得自以好玩而渡生,那是不可以的。本尊须清净心,又能证得不动的真心,为人开示。持明成就者应是以渡生修行为主。

此段说明修行本尊须上求佛法,修一切种智,下化众生,修一切渡生方便法,二者皆须最后证得福慧圆满的庄严佛身。以月影形容本尊及空性之关系。

(8)浮泡喻:渡生方法有多种如雨水落下成大小不同泡。渡生时以心量及根器的大小而有不同,如声闻、菩萨是不同方式,最殊胜是入曼荼罗的修行,可以成就佛身,修一切种智成就自证修持。

经云。复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种种变化。当知亦尔者。声闻经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泡为喻。虽实无性。而因缘犹是实法。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今此经譬。意复殊也。如夏时雨水自雨水中。随渧之大少生种种浮泡。形类各异。然水性一味自为因缘。四句推求无别所生之法。是故此泡举体从缘。泡起即是水起。泡灭即是水灭。故以此喻即心之变化也。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还蒙心佛示悟方便。转入无量法门。又以心为漫荼罗。此境与心为缘能作种种不思议变化。是故行者以浮泡喻观之。了知不离自心。故不生着也。释论又云。修定者有十四变化。天龙鬼神亦能作化。如化生光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心灭则灭。是法无初中后。生是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当知诸法亦如是。复次如变化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着。不为罪福所污。诸法亦尔。法性如如实际。自然常净。譬如阎浮提四大河。一一河有五百小河以为眷属。此水种种不净。入大海中皆悉清净。与泡喻意同也。

◎经云。复次秘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种种变化。当知亦尔者:以泡喻指修真言成就时,了知持咒渡生时种种变化(众生各种相状的改变)。

真言悉地:持咒渡生成就。

◎声闻经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泡为喻。虽实无性。而因缘犹是实法。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今此经譬。意复殊也:修声闻法,以自身受为浮泡譬喻,菩萨渡生以泡为喻,菩萨渡生虽属无性,而是因缘生法,仍以实法来看此如幻渡生法。若以十句中的如幻法而不明渡生变化,今以泡喻如幻法渡众生变化之是有特殊意思。

受:自身受,受苦。

般若:菩萨。

◎如夏时雨水自雨水中。随渧之大少生种种浮泡。形类各异。然水性一味自为因缘:如夏日下雨时,随雨大小而生不同泡,形状不同仍是属水的性质。由水的变化成泡。

◎四句推求无别所生之法。是故此泡举体从缘。泡起即是水起。泡灭即是水灭。故以此喻即心之变化也:以四句方式修行无别的方法,因此明白水泡因缘而生,水起泡起,水灭泡灭,如心随境渡生的变化。

◎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还蒙心佛示悟方便。转入无量法门:若修行者以清净心、光明心作佛心,求佛开示渡生方法,即转入修曼荼罗法门成就。

无量法门:指曼荼罗的修行。

◎又以心为漫荼罗。此境与心为缘能作种种不思议变化。是故行者以浮泡喻观之。了知不离自心。故不生着也:曼荼罗是以佛心及渡生心,二者能修出各种不思议变化身,故以浮泡比喻,所有变化身皆不离自性清净心、不可生执着的心。

◎修定者有十四变化。天龙鬼神亦能作化。如化生光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心灭则灭。是法无初中后。生是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当知诸法亦如是:修禅定有十四种变化,天龙鬼神也能变化,类似如幻变化成光,心生则生,心灭则灭。但入空性的幻化法,了知没有前后,来去自如。无所来也无所去,自在无碍。此段说明修禅定的神通变化与佛菩萨空性中的幻化是不同的。

◎复次如变化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着。不为罪福所污:又如一些变化身相是由清净心、空性无染着心而为渡生现,不为众生罪福所染。

◎诸法亦尔。法性如如实际。自然常净。譬如阎浮提四大河。一一河有五百小河以为眷属。此水种种不净。入大海中皆悉清净。与泡喻意同也:诸法亦如此,空性法的性质如实确如此,法由空性自性而出,修行时由凡夫不净心修持入大海的清净心时,即如喻泡之意。

(9)虚空花:此段说明空性是不动,妄念如虚空的花,有生有灭。虚空即空性,空性现光明,无有分别比较,属清净,于空性中现实相,非人的意识心可知。若有烦恼心、业障心是无法入空的。

经云。复次秘密主。如空中无众生无寿命。彼作者不可得。心以迷乱故。而生如是种种妄见者。释论云。如虚空者。谓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着如少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又如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曀为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谓不净。此经云。心迷乱者。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种种因缘。其心迷乱。妄见净虚空中有种种人物形相。或可怖畏或可贪着。若得本心时。则知此事生时不染虚空。灭时亦非还净。本来不碍虚空。亦不异于空。行者修观行时。若有种种魔事种种业烦恼境。皆当安心此喻如净虚空。虽于无量劫中处于地狱。尔时意无罣碍。如得神通者。于空一显色中自在飞行。不为人法妄想之所尘污也。

◎经云。复次秘密主。如空中无众生无寿命。彼作者不可得。心以迷乱故。而生如是种种妄见者:空性中只有光明,无凡夫众生及有寿命的概念认知。凡有此认知,仍是以意识心的修行者,无法入空性、修证不可得证。凡夫以意识心认知判别而有各种妄见迷乱,产生各种认知。

◎释论云。如虚空者。谓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虚空即是空性,是一个名的概念,没有实法可说。空性无法以意识心见,只能用修行方式证之。空性内是光明,没有带业众生。若此人修行至无漏,即已具有真实智慧。

虚空:此处指空。

虚空非法可见:空性无法可见。

眼光转见缥色:如同人的眼看远处一些光的色系。

诸法亦如是:修入空时亦如是。

空无所有:空性是没有妄念、无有分别。

人远无漏实智慧故:人修行到无烦恼心,则如已具有智慧。

◎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着如少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若无法证空性实相,会执着有见。如妄想生男女、城舍等杂物。心中执着时,如小孩看青天时说天有色。

◎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又如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曀为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谓不净:有行人入空性,看不到远处边界的无量无边界。空性如虚空,性质属清净,人称阴暗为不净,诸法亦如是,其空性的性质为如虚空般清净,若有淫欲瞋恚等,则人称不净。

◎此经云。心迷乱者。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种种因缘。其心迷乱。妄见净虚空中有种种人物形相。或可怖畏或可贪着。若得本心时。则知此事生时不染虚空。灭时亦非还净。本来不碍虚空。亦不异于空:心乱烦恼是人受疾病及非人等原因,由心乱不净,此妄见在这空中(虚空)所现之人物相,现出恐怖或贪着所现的相,当修证本心时则知虚空似空,自心所现妄念是不染空性(虚空),当自心妄念灭时,空性仍不动。

◎行者修观行时。若有种种魔事种种业烦恼境。皆当安心此喻如净虚空。虽于无量劫中处于地狱。尔时意无罣碍。如得神通者。于空一显色中自在飞行。不为人法妄想之所尘污也:修行时遇魔事、各种业障、烦恼、境界,仍须将心安住本心中,好像比喻净虚空。虽然处在地狱业中,只要将心定住,仍可具有神通。神识本尊自在于某处,于法界中来去自如渡生而不染,不为人的意识心可以了知。

空一显色中自在飞行:本尊在某一处、某一道渡生。

不为人法妄想之所尘污也:不为妄念染着本心空性。

(10)旋火轮喻:此段说明持火转动形成轮相,如同持咒或种子字转动本心,可不染业障并可渡生。

经云。复次秘密主。譬如火烬。若人执持在手。而以旋转空中。有轮像生者。如人持火烬。空中旋转作种种相。或方或圆三角半月。大少长短随意所为。愚少观之。以为实事而生念着。然实都无法生。但手中速疾力。能运一火成无量相耳。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随心所运无不成就。乃至于一阿字门。旋转无碍成无量法门。尔时当造斯观。但由净菩提心一体速疾力巧用使然。不应于中作种种见计。为胜妙而生戏论也。释论无火轮喻。别有影喻。云如影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又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使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又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复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然是影非有物。但是谁眼法。如旋火疾转成轮。亦非实有。喻意大同也。

◎经云。复次秘密主。譬如火烬。若人执持在手。而以旋转空中。有轮像生者:将火把在手转动之,则有轮产生。

◎如人持火烬。空中旋转作种种相。或方或圆三角半月。大少长短随意所为。愚少观之。以为实事而生念着。然实都无法生:人持火把,空中移动形成各种相,如圆三角……随身心变化成各种相。凡夫以为真有此轮或各种相产生,实际是无真正的相。

◎但手中速疾力。能运一火成无量相耳:只是手中快速运转此火把成无量相的原理而已。此段说明若修行者本尊以真心持咒得佛力加持成各种相或轮,可以渡众生。

◎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随心所运无不成就。乃至于一阿字门。旋转无碍成无量法门:修真言本尊相应法的人若以持咒、阿字运转真心,可以自在无碍,构成无量法门。

◎尔时当造斯观。但由净菩提心一体速疾力巧用使然。不应于中作种种见计。为胜妙而生戏论也:此时是因清净菩提心快速转动,才有此现象,不要在此过程中作种种分别比较,为此殊胜妙用之境而生妄论。

◎释论无火轮喻。别有影喻。云如影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以火轮喻实无火轮相,火轮与影不同,影像可见但摸不到,诸法亦如是,只能觉知,意识心是不可得空性及渡生的法。

◎又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使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有光则有影现,无光则无影现。业障烦恼遮蔽了自性光明,由此有我相法相。此段说明自性光明空性因受业障烦恼而生我相法相等一些妄相,此为意识心之现象。

◎又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复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又如影,虚空(空性)中任何留不住,所以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空性光明常住不动,众生过去现在依善恶业影住世,所以果报依业不断。罪福因缘成熟时则显现。

◎然是影非有物。但是谁眼法。如旋火疾转成轮。亦非实有。喻意大同也:业影非物,如何消业,只要用咒,快速转动本心成轮后,可除业障,以影及火焰比喻皆同。

但是谁眼法:但是用什么方法可除业障。

如旋火疾转成轮:以咒语快速转动本心,即如手持火炬快速旋转,如此可以消业障。

(二)六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大乘生句):若本尊依三密加持,有十缘修行过程后,如法修持必有成就。以六句说出成就的赞叹!

秘密主。应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渐次大乘生句者。梵音谓句为?昙。义如前释。此十喻皆是摩诃衍人甚深缘起。非声闻缘觉安足之处。故名大乘句。心之实性。更无一法可以显示之者。亦不可授人。但如是深观察时。障盖云披。自当证知耳。故名心句。如来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过上。故名无等。而心之实相。与之函盖相称间无异际。故曰无等等。若以十缘生了知心处。则安住其中。故曰无等等句。诸佛以此十缘生义。必定师子吼说如来性心实相印。若有能信解者。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诸魔。皆化身作佛说相似般若。亦不能变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是。故曰必定句。以此中道正观。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即是心佛显现。故曰正等觉句。以深修观察故。如入大海渐次转深。乃至毘卢遮那。以上上智观。方能尽其源底。故曰渐次大乘生句。当知如是六句。次第相释次第相生也。

◎秘密主。应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渐次大乘生句者。梵音谓句为钵昙。义如前释:

六句分别为1.大乘句2.心句3.无等等句4.必定句5.正等觉句6.大乘生句。

(1)大乘句(大乘法)

◎此十喻皆是摩诃衍人甚深缘起。非声闻缘觉安足之处。故名大乘句:十喻是菩萨道的大乘法修行,不是小乘声闻缘觉能修的法,故名大乘法。

(2)心句

◎心之实性。更无一法可以显示之者。亦不可授人。但如是深观察时。障盖云披。自当证知耳。故名心句:可证心的实相,没有其他法可如是证,亦不可私自传授,内观时因业障盖障除去,自可证菩提本心,故名心法。

(3)无等等句:无上密法

◎如来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过上。故名无等。而心之实相。与之函盖相称间无异际。故曰无等等。若以十缘生了知心处。则安住其中。故曰无等等句:世间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如来智慧,故名无等法。真心空性的实际相的显现是无有分别、不可分开,故曰无等等。若以本尊持咒修三密,经十缘过程,了知真心且能安住空性中,修无上密法,故曰无等等句。

(4)必定句

◎诸佛以此十缘生义。必定师子吼说如来性心实相印。若有能信解者。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诸魔。皆化身作佛说相似般若。亦不能变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是。故曰必定句:佛以十缘义理,佛有威力,说出如来藏性、心实相及密印,若能信此修行,十方法界魔即化身如佛说般若智慧之法,也不能改变修行之心,最后佛身相与魔相是不同,故曰依佛法修必不成魔,一定为成佛故,为必定句。

必定师子吼说如来性心实相印:佛有威力说明如来藏性、空性、实相及法印。

般若:智慧。

(5)正等觉句

◎以此中道正观。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即是心佛显现。故曰正等觉句:以正道观之,离开有为三界,入无为的空性自性,现佛身光明,入佛界光明,即是心佛显现,此为正等觉句。

以此中道正观。离有为无为界:以三观(假观、空观、中观)修持,最后以中观方式,内观本心外观本尊方式,修正完全无三界因果并入空性自现佛身的修行方式,是真正修成佛的成就。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6)渐次大乘生句:入毗卢性海修一切种智并将佛身以变化身入各处渡生并圆满成就。

◎以深修观察故。如入大海渐次转深。乃至毘卢遮那。以上上智观。方能尽其源底。故曰渐次大乘生句:如此深入内观,转轮妙法入毗卢遮那佛国,修一切种智之成就,方能找到佛如幻变身之源,及渡生成就之源。故曰渐次大乘生句。

深修观察:深入内观。

如入大海渐次转深:安住于空性中。

上上智观:一切种智成就。

◎当知如是六句。次第相释次第相生也:当知上述六句,依次第修持时现出之次第相状。

(三)十缘修持最后成就有四大项,强调本尊修持三密加持及渡生时受佛力加持,以净菩提心(清净心),由此修证种智成就而修成佛的不可思议法。

1.具足法财,渡众生所需不匮乏,此段是檀波罗密,属布施、福成就。

2.遍知一切心相,渡生种智成就,了知法界众生界,并幻化入各处渡生,因众生心不同、不同法、不同相,修一切种智成就的方法,属慧成就。

3.十地修行成就者阿阇梨说出以本尊真言修持三密加持,与小乘苦修是不同方式成就的。修成佛身须以大乘法如是修。

4.悉地法成、悉地果生成就来自清净心(净菩堤心)的修持成就。如是修可以修成佛身,佛国净土成就即福慧圆满成就。

毘卢遮那即以此十缘生句不思议法界。作无尽庄严藏。从十世界微尘数诸法界门。常出生根力觉道禅定解脱诸宝。遍施众生犹尚不匮。故曰具足法财。一切如来智业由此具足。故曰出生种种工巧大智慧。若于一念心中。明见十缘生义。则上穷无尽法界。下极无尽众生界。其中一切心相。皆能了了觉知。以皆从缘起。即空即儗即中故。故曰如实遍一切心相。阿阇梨言。行者初修观行境界现前时。由内因外缘力故。自然有缘起智生。不同常途习定功力苦至而后通彻也。梵本中云。自此以后。次说真言者持诵次第。如法悉地。如法果生。此是传法者所记。故不于经中具出其大意言。已说净菩提心诸心相竟。从此以下。明进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

(1)具足法财:渡众生所需不匮乏。此段是檀波罗密成就(布施、福成就)。

◎毘卢遮那即以此十缘生句不思议法界。作无尽庄严藏。从十世界微尘数诸法界门。常出生根力觉道禅定解脱诸宝。遍施众生犹尚不匮。故曰具足法财:毗卢遮那以十缘法,入不思议法界修持无尽庄严佛身相。由此入十法界各诸法门,开示修行解脱之法及渡生之法,使众生所需不虞匮乏,故曰具足法财。

常出生根力觉道禅定解脱:解脱法。

诸宝:渡生方法。

(2)遍知一切心相,渡生种智成就,了知众生界。因众生心不同,以不同法、不同相,修一切种智成就的渡生方法,属慧成就。

◎一切如来智业由此具足。故曰出生种种工巧大智慧。若于一念心中。明见十缘生义。则上穷无尽法界。下极无尽众生界。其中一切心相。皆能了了觉知。以皆从缘起。即空即儗即中故。故曰如实遍知一切心相:由此才具足渡生种智,由此出生渡生方便大智慧于一念心中,明白十缘之义理。上至法界下至众生界,自在心中了然,是以清净心觉知一切。由十缘起,以空观、假观、中观如实了知,觉心一切相。

(3)本尊三密加持,与小乘苦修不同。修成佛身成就须以大乘法如是修。

◎阿阇梨言。行者初修观行境界现前时。由内因外缘力故。自然有缘起智生。不同常途习定功力苦至而后通彻也:十地阿阇梨说修行者修三观时,当此境界现前时,是修行者内心有渡生愿,外有佛力加持,使有智慧面对修行过程,知内因外缘而引发。此法与修定力苦修是不同的。

(4)悉地法生、悉地众生成就,来自清净心(净菩堤心)的修持成就。如是修可以修成佛身、成就佛国净土。

◎梵本中云。自此以后。次说真言者持诵次第。如法悉地。如法果生。此是传法者所记。故不于经中具出其大意言。已说净菩提心诸心相竟。从此以下。明进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修真言次地持诵如法心成就,如法次地修行成就。此为传法者应证实,故不于经中随意说。应说净菩提心时各心所显之相状。从此以后,明白进修方法及渡生方便法,及成就果地修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