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江西有一位俞良臣先生,博学多才又聪明过人,十八岁就是秀才,每次参加府州县考试必定名列前茅。
到了壮年却非常潦倒,年岁老大,家境也不好,靠着教书为生,学生也不多。在这个时候,他与同学十余人,共同设立「文昌社」,实行“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教训,来作心灵改革,期能改变命运。
明、清时代的读书人,普遍重视「文昌帝君-阴骘文」及「太上感应篇」这两篇文章。当孩子或学童在七、八岁时,家长及老师就会教他背诵此文,因这是家庭品德教育的基础,能背诵此文,在做人处世上,确实有很多防微杜渐的好处。
自受果报非天谴
再说身为秀才的俞先生,过了很多年,经过七次的考试,始终都没考上举人。他有九个儿女,其中儿子有五个, 四个夭折了,剩下最聪明的老三, 八岁那年,在外面玩耍,却失踪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除了失踪的儿子之外,眼前就剩下一个女儿了,他的妻子在这种悲痛的情况下,两眼都哭瞎了。
每年腊月三十,是民间习俗祭灶神的时候。灶神爷将返回天上,把这一家人的善、恶都向玉皇大帝报告。所以,从前供养灶神的对联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俞先生常自反省,好像没有做过什么大的恶事,为什么老天爷给他这样重的惩罚?似乎上天都没有保佑他,以致他的家境越来越困难。故每到腊月三十,他便写一篇疏文,焚香祝祷后,火化疏文委托灶神爷带到玉皇大帝那里。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感应。
灶神化身示其过
直到四十七岁那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他正与妻女枯坐凄凉无奈的时候,忽然有人敲门。他点蜡烛开门,看到一个穿着黑色袍子,像修道人一样打扮的人,年岁大概是将近六十岁,很有礼貌,向他一打躬作揖就坐下来,之后就介绍自己姓张,是从远路而过,听到府上有愁叹的声音,特地进来慰问。
俞先生见到这个陌生人,心里也觉得很奇怪,但是看看他的仪表谈吐,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对他非常恭敬。心想在这种潦倒的时候,那里还会有朋友来慰问?尤其是腊月三十除夕的晚上,家家都团圆,又有谁有空闲到自家来慰问呢?所以内心是非常的感激,当然对他也就很恭敬。然而有才学的俞先生,确实是满腹的牢骚,至今这么大的年岁了,仍然功名不遂。因为那时的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功名,有了功名之后,靠国家的俸禄才能养家活口;如果考不取功名,只得在私塾教书,学费却是由学生依自己家里的经济情况,随力供养老师,故夫子有「穷秀才」之称。 清苦的俞先生,再加上遭遇到的种种不幸。他就说出自己生平读书与善行,好像都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为什么到现在功名不遂,妻子不能保全,儿女夭折的那么多,衣食不继,生活也成问题。同时又说,这些年来,每年除夕都在灶神爷前焚疏,自己所写的疏文都还记得,并把疏文的意思也说给张先生听。
张先生说:「我对你家里的事,知道得很清楚已有很久了,你不必再告诉我。」又说:「你的坏念头太重,读书积行专务虚名,每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的疏表,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词句,没有一点悔改的意思,这是亵渎上天!可能老天爷给你的惩罚不止如此,恐怕还有更重大的灾难在后头呢!」
俞先生自揣生平所为没有别人晓得,这个陌生人怎么会知道?心里很是惊讶!但他很不服气的说:「我听说冥冥之中,都有鬼神监察,即使很小的善行,鬼神也知道,我设立文昌社这么多年,与同学们立下目标,力行善事。文昌社里订的规条,就等于法律一样,大家都要遵守,我也是遵照奉行,没有违犯。难道这些都是虚名吗?」
张公就在文昌社规条里,举出几桩事实来说明。张公说:「既然立敬惜字纸以维护文以载道之精神,就应当依法奉行;然而你们还是将一些旧书或写的字纸,用来糊窗子,这是大不敬。」由于过去的字纸与现在不同,从前的书籍都是木刻版本,若非真正「文以载道」的有价值文章,是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金钱去刻一本书的!「字」是一个一个「雕刻」而成的,没有现代方便的活字排版、照相制版等印刷术,可见从前刻制一本书,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既是书都是好文章,尤其是圣贤经典,书破了要修补;实在是破得不能用了,才恭恭敬敬的将它焚化,一点也不敢亵渎,目前寺庙对佛经仍一值保有修补经书的工作,这即是重道。又能「敬」才有福;亵渎、草率就是折损自己的福报。不知道的人,天天在折福!明理的人,切勿如此去做。
现在用字纸糊窗的事是没有了,但是用字纸包东西倒还常见到。若是包东西,应尽可能不用字纸、报纸,应当要用牛皮纸或包装纸之类的。如今在桃园县龙潭乡,即保有敬惜字纸的一级古迹--圣迹亭,目前为台积电(股)公司认养保护。
张公又说:「当你看到朋友或学生用字纸糊窗包物的时候,你从来没有劝告他们一声,也没有一次阻止!只不过是在路上遇到字纸,捡去焚化。这不就是做给外人看的吗?这不也就是图务虚名吗?」
恶念消福何有福
张公说:「凡行善事,都要真诚的从心地发出来。
如果别人提倡这样做,你就跟着去做;如果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如此是真心想行善吗?不!这只是看到别人做,心里欢喜,随喜一点;别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于真心!而在团队中也没有尽到力量,团队合作是要尽心尽力,才有功德;没有尽到心力,就没功德。所以,你并没有真实善心之念;在外面还标榜着--我是个仁慈之人!实际上心里毫无仁慈。」俞先生平日为人能言善道,但说话讽刺刻薄,有辩才且好胜心强,故强词夺理不肯输人,又因有才学,所用的词句都非常巧妙,即使无理的事也能把它说成有理,所以一般人都能被他的言语折服。但一个人言行如此自满自大,鬼神见了都厌恶;唯自己不知道,还以「简厚自居」,认为自己很厚道,是个好人。殊不知如此起心动念,莫不是罪!
非分之福是祸源
又俞先生虽然没有做邪淫之事;但却有这个心,只不过是无缘而已!所以张公叫他自己认真的反省,如果因缘凑合,你能不能像鲁男子一样呢?
「鲁男子」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人,某夜山中独返,忽然大雨滂沱,避雨于空屋内;不久恰有一女亦来避雨,叩门求入,鲁先生掩门不视,告请另避隔屋,如此确确实实做到不动心,这才是真正的「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张公肯定的对他说:「这点你也是没做到,内心仍然有邪念,这又是自欺欺人。」
「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鬼神天天在考察,找不到你有善念,只看到你虽然没有恶行,但是有恶念,并有嫉妒、褊急、傲慢的心。修行乃重在“修心”,心地纯净了,言行自然合度;心地不纯,言行也就伪装不来。过去你就只在身、口上伪装,意念上则丝毫没有改变。然神明的鉴察特别着重在“意念”,所以你受报应是理所当然,哪里还会有福报可言呢?」张公说:「这些都是你们文昌社订的规条,你都做不到了,其余的更不必说!由此可知,专务虚名确实不假。」一条一条列举出来,使俞先生无话可说。又说:「你每年所写的疏文,灶神爷确实帮你送到天上,呈交给天帝。」
这位陌生人,对俞先生心底隐藏的恶念,知道得这么清楚,都把它说出来了。俞先生听了,确实害怕,伏在地上,流着眼泪,苦苦哀求说:「你既然晓得这些幽微之事,一定是神仙,绝不是普通人,求求您!救救我!」。这就是他可以改过自新的一线生机。
他是个读书人,通晓道理,唯善根不厚,烦恼及不良习惯又太重。他的毛病就在习染太重,又没有信心、耐心、恒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
当时读书人,每月都有固定轮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及《感应篇》等修心改性的书。这样的讲座,在中国向来非常普遍,可惜现在反而没有了。过去常常讲、常常劝,人心还不一定能挽回,要是整个社会都不讲了,岂不是无法无天!如果没有品德作基础,只是学习高深的学问,不过是炫人耳目,好听而已!这跟俞先生一样,好高骛远,专务虚名,不切实际,坏的念头还是改不掉,碰到大劫难来时,不知将凭什么福德来避免?
知过能改即是善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想要回转就相当困难。所以,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转机的第一步。灶神爷-张先生,把俞先生的毛病,一桩一桩指出来。俞先生不能不服! 俞先生向来做事态度,并未尽心尽力、脚踏实地、认真去做。故上天没有降福给他,他就责怪老天爷,求天神降福给他。想想:如果俞先生的田地里,种的都是荆棘,却指望将来收到好的稻米,您想会有这种道理吗?这是与因果不相符的。
起心动念善相继
刚开始一般人行善的时候,心力都非常勇猛,时间久了就懈怠,所以不能成就。古人常说,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初发心,那就没有一个不成佛的。可见保持初发心的动机,即是包含了真心、清净心、勇猛心、精进心。无论是在顺境或逆境,矢志不改,久久功德自然圆满。又不可以自欺,就是不能欺骗自己。欺骗别人很容易;欺骗自己则是罪业极深,人要做到不自欺,没有不成就的。所以,必须天天读诵启发良知的心性之书如:「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等,这些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每天早晚都可以照一照我们的良心,如果能长久做下去,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验。
还好俞先生对于灶神爷很相信,对祂很尊敬,初一、十五晓得上香、上供,这才感应灶神指点迷津,教导勉励他赶快修持,方可扭转命运,可见命运是可以改造的。张公对俞先生说完此番话后,就进到屋里,走到厨房里就不见了!此时俞先生才晓得:「张公是灶神爷示现的!」
改过自新在净意
俞先生是在腊月三十--除夕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他就从这一天起,改过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现在改成「净意」,称「净意道人」:提醒自己要把「净意」这两个字,从心地做到。
以前的读书人,为了对治自己的毛病、恶习,常有自取「名」、「号」,以提醒自己来加强改善;今人不知,取名往往经由算命之法来命名,且又只重在笔划之吉利与否而已。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向来是:「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他供奉的正是观世音,于是就在菩萨前,磕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存,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从此他每天早晨求佛菩萨加持,念佛号一百声,声声虔诚。然而一般人所念的恐怕只是有口无心,即使念上一万声,也抵不上他一声的效果。常云:「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能转凡心」,故不论是念「观音菩萨」或念「阿弥陀佛」,都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护佑,主要就是以敬、以诚。
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转变命运的关键之所在。「举头三尺有神明」,真是一点也不假,无论在何处,都有鬼神看着我们;就像现在的银行或便利商店所装置的摄影机一样,对店里的顾客行为,无所不录。若有这个警觉心,当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了。
心念既转变了,身口的行为就跟着转过来了,从此以后,凡是有利于他人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忙或闲,别人知道与否,都无所谓,俞先生都一定去做,如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事无不办。
三纲五常为基础
俞先生修正心行之法,以实践下列五点为主:一、敦伦: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敦睦于: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等五伦关系中,人人各尽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这就是「敦伦尽分」。一般人都知道: 「父母大、天地大、老师大」,所以「不孝」、「逆天」、「背师叛道」者,通常到后来也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故改恶修善,从「孝亲」、「敬天地鬼神」、 「尊师重道」开始。
二、勤学:努力读书,专读好书,勤读善书。
三、守谦: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有很大的功德。
四、忍辱:凡事忍耐,一切福德,得成于忍。
五、因果:阐述因果报应的道理,恳切地劝导众人。
他仍然每个月向灶神爷报告一次,把这一个月当中,心里所想、所对人说过的话、所做过的行为,样样报告。他求灶神爷监督他,以让自己有一个督促的力量,若是不做,到了月终,他就没有法子给灶神爷交差了,这个效果真是不可思议。家里若有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圣像,可在佛菩萨面前具疏以告,这也是值得学习之处。
千日之功中进士如是三年,持之既熟,竟有千日之功:「静则一念不起,内心清静无限,动即万善相随,外竟仁者无敌。」我们想一想,他过去的业障那么重!经过三年就转过来了;同时代的袁了凡先生,过去转命的时候,也是三年就见到效果了。
俞先生五十岁那年,乃是明朝万历二年,地方举行会试,主持这一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当朝宰相张江陵。考完之后,张宰相想在同乡中选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来教导他儿子,此时乡里的人都推荐俞净意先生。由于从前没有学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间书房,请一位老师,这就是「私塾」。家里的孩子以及社会上清寒的子弟,有聪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来跟老师一起读书。俞先生应聘在宰相府中作了少爷的老师,生活环境当然就改善了,不至于再像过去那样的穷苦潦倒。接着感应也来了,他带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张宰相非常敬重俞净意公的道德学问,所以也帮他报名,申请入「国子监」大学。
当时国家所办的大学,不像现在的大学有这么多;那时国立大学只有一所,而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是预备作官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学府。万历四年,俞先生赴京乡试,终于登科中举,次年又中进士,得了进士,功成名就。「进士」是古代的最高学位,相当于现代的博士学位。
失而复还因善聚俞先生有一天去见杨公,杨公是太监,所以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是义子,也就是干儿子,都是从外面找来的,他养育这些孩子,乃是为了养老。所幸干儿子都很孝顺,他叫这五个儿子,齐来拜见俞净意先生。
其中的一个孩子,十六岁,俞公一见面,就觉得很面熟,好像是从前认识的。问他籍贯,他说是江右人,「江右」包括了现在长江以南,江西、江苏、浙江这一带,当时都称之为江右,而俞先生是江西人。
这小孩仿佛还记得家乡及自己本来的姓氏,自诉小时候游玩时,误入人家载粮食的船舱,船开走了,小孩也跟着船被带走了。俞净意公一听之后,非常的惊讶!命脱左足鞋,双痣明显。俞先生大呼说:「是我儿呀!」原来这孩子,就是他遗失多年的儿子。
这个时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儿子,真是奇迹!太监杨公人很不错,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先生的儿子,立刻欢欢喜喜的就送还给他了。俞先生很快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他的夫人。
二十四孝再添一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哭,子捧母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改过迁善之报,奇迹如是。试想:眼睛瞎了,现代眼科这样进步,也不容易恢复,以袁了凡先生之力行改命转运,使短命都能够延寿,至于疾病,怎么会不可能痊愈呢?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唯有诚心改过矣!
常云:「境随心转、万法唯心造」,眼前所有的境界,都是我们心里所变现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自己心里变现的。所以,「感应道交」是有理论依据的,凡道理上能讲得通,事相上就可以办得到,当理论与事实相符时,自然能转变境界。
至于他的儿子,也是非常难得的孝顺,忽然遇到了失散多年的母亲,使得母亲喜极而泪流满面,竟能「捧母之面而舐其目」,故感动天地,使他母亲因此双目复明。
世事无常几时修此时俞先生一家团圆,俞净意公知道:「是这三年改过迁善,德荫之故,正如灶神爷跟他所说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果报,果然应验了。」这个时候对于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就不愿意作官了,故辞谢张宰相,准备回到自己的老家。
然俞先生既中进士,就有服务公职的资格。从前读书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将来谋个一官半职;而这个机会到来,俞先生却放弃了,准备回家乡去。所以,张宰相认为他是一个义人,张宰相为感谢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赠他贵重的礼物,送他回家。
晚年俞先生的寿命也延长至八十八岁,他的七个孙儿,书都念得很好,书香门第,个个成名。由此可知,他的福报与长寿,完全是他自己从四十七岁以后修持来的,而不是命中所有。
持盈保泰教后代俞先生因遇到灶神,经灶神一番开示之后,才改过自新,到晚年就有这样的效验与果报。于是就把自己一生改过自新之事,毫无隐瞒的写出来,教训他的后代子孙,并告诫他们:「年轻时若发达过早,容易迷惑颠倒,多造罪业。」
所以,年轻的时候要多修福、培福,把福德留到晚年再享受,这才是懂得造福、享福的人。因为,晚年所享的福报,才是清净之福;年轻人享福,易偏染恶习,老实说绝不是福。 所谓「在家学高尚之士」,这正是一切后人的最佳榜样!乡里大众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报,没有一个不说他是力行善事,改变了自己命运的。
后记最后您可能会问,现在大家都不用灶而改用瓦斯,那么还有没有灶神呢?事实上,不管我们对祂奉祀与否,祂都是有的。例如很多人都知道,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萨,周杨慧卿女士(前考选部政务次长周邦道先生的夫人)就以自己真实的经历,撰写一篇「遇地藏菩萨记」。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