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发布时间:2024-07-22 05:18:21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维摩诘所说经卷下

香积佛品第十

第九入不二法门品,最后维摩诘默然不语。此品因舍利弗日食将至,故思饮食,维摩诘请饭香积如来众香国土以晏嘉宾。但因上方佛土妙香说法,不待言语,而释迦如来于娑婆世界以文字说法调伏刚强难化众生,两相对照,则知众香净土与娑婆染土利益平等,有言与无言功德相同,以证说与无说一样皆能悟入不二法门。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什曰:“舍利弗独发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结业之体、未能无资;二、绝意大方,乐法不深;三、推己有待,谓众亦然。”佛制戒律,比丘非时不食。但日时将至,故舍利弗而正思念,以显入不二法门,不在别处入,而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入。因为入不二法门是真,饮食生活是俗,真依俗显,俗依真立;离俗无真,离真无俗。所以入不二法门品后,香积品来,初即显示舍利弗思念饮食,义即在此。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肇曰:“佛说八解脱,乃是无欲之嘉肴,养法身之上膳,仁者亲受,谓无多求,然方杂食想而欲听法,岂是元举来求之情乎?”窥基大师云:“《阿含经》说食有九种:谓断、触、思、识、禅、愿、念、解脱及喜,应常专念舍初四食,应勤修常业,欣后五种出世间食。”维摩诘最初呵斥舍利弗,为令学人诚心求法;后又允许,以显主人待宾有礼。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维摩诘以大神通力示现众香国土香积如来与诸菩萨共坐而食等事,以使大众有目亲眼共睹此诸胜况。

经中谈到“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此即属于佛平等性智为修道位中地上菩萨大悲所现的他受用身土,所以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因为佛有三身四智皆能各起殊胜妙用。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是为四智。大圆镜智证佛法身及土,现佛报身及土(报身与法身合而为一,是佛真身。报身又名自受用身,是佛亲自受用广大法乐的身体。)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土(他指十地菩萨,也就是佛为欲度化地上菩萨令其受用与佛相似的殊胜法乐和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大悲示现的一种净土,故名他受用身土,又名他报身土。所以《八识规柜颂》云:“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妙观察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善观所度有情根性胜劣,对机施教,广说妙法,以决疑网。成所作智者,成佛所应作之事,即现三类化身度济有情。对地前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而为说法,对资粮位菩萨、二乘、人、天现丈六金身进行度化,对地狱、饿鬼、傍生三涂随类现身进行拔济,如是三类化身,即是成所作智所起的妙用。所以《八识规矩颂》说:“三类分身息苦轮”。而释迦牟尼在娑婆世界示现度生,即属丈六金身的化身佛,故有二乘五百阿罗汉与佛同时出世,为佛弟子。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肇曰:“文殊将显净名之德,故以神力令众会默然矣。”窥基云:“默意有四:一、食以待宾,宾不可往;二、大士求法,不规财食;三、显诸菩萨于食无染;四、彰无垢称神通自在令众欣仰,故妙吉祥咸令默然”。维摩文殊二大士互相调责者,窥基云:“菩萨利物,命进问安,谈谑设座。座虽久设,谈谑次施。为顺世仪,故有尔尔。”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维摩诘以大神通力化作菩萨前往求食,其义有二:一、主人晏宾特以上等佳肴相待,显维摩诘能以微妙大法施于大众。饮食养众色身,法乳育众慧命;色身安养,则体强身健,慧命成熟,则可出世解脱。

二、以上等佳肴相待,显维摩诘以大慈大悲力,为令乐小法的声闻大众回心向大,广弘如来圣教,普度无边众生,所以化作菩萨,命往求食。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化菩萨前往彼处,遵命一一陈述。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肇曰:“彼诸大士皆得神通,然不能常现在前。又其土纯一大乘,不闻乐小之名,故生斯问也。”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香积如来陈述来使化菩萨因由。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众香国土诸大菩萨与香积如来亦极广赞维摩居士的伟大功德。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如来亲手把盛满香饭的众香钵授与化菩萨。

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诸菩萨众。”

上方诸菩萨众俱欲来诣娑婆礼敬三宝。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香积如来慈悲听许,并教诫诸菩萨众一摄身香,二隐妙色,三于娑婆染土勿怀轻贱,四明十方国土皆如虚空。身香者:无量功德之所聚积。妙色者:严持净戒、自利利他之所感招。于娑婆染土勿怀轻贱者:显菩萨行平等大慈,无胜劣想,无我慢心。十方国土皆如虚空者:显染净诸法皆如幻化,无有实体,于中无有实我实法可得。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

化菩萨受食而还维摩诘舍,诸菩萨众亦皆随至。

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座其上。

维摩神力化师子座以待嘉宾。

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维摩受食,饭香普熏三千大千世界。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

什曰:“彼国无王,唯五百居士共治国政。今言主,众所推也。”肇曰:“毗耶离国无有君王。唯有长者五百居士共理国事。月盖众所推重、故名主。”

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人天普闻妙香,大众咸入维摩诘舍。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维摩请饭香食,令乐小法者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来为了广度有情,常行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故现此食。但此食者实是如来大悲所熏,切不可以小根小慧自求解脱的心而食此食,应以大悲大愿下济三涂众苦、上成无上佛道之心而食此食,否则,虽食而终不能消。所以罗什云:“食此饭应发大心、建大业,是名报恩,报恩名为消也。”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搏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化菩萨显扬由如来无量功德所熏之香饭无尽,以折伏小德小智的异声闻。海水有竭、香饭无尽。众生所食有量,妙香功德无穷。如井水虽少,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泉深远,故似少而实多。如来所食之余,乃是无尽戒、定、慧等功德所生,故亦如是。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

一钵之食,大众共饱,犹不能尽。如来功德之食,真是不可思议。

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香,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食此香饭,身心安乐,毛孔出香,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功德如是。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上来主人请食晏宾已竟。自下广显主宾互相对扬问答说法。此即最初问答。地上菩萨已证无生法忍,已入不二法门,深明一切法皆是佛法之义,故不待香积如来以语言文字开启,凡见闻觉知,皆能入道。所以说:“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德藏三昧”者:玄奖译为“德庄严定”。然复当知妙香是香积如来无量功德、慈悲愿力之所化现,犹如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众鸟喧说妙法皆由阿弥陀佛神力化现一样。为欲迅速成熟诸菩萨众,故出妙香。问:诸菩萨众为何闻此妙香皆能悟入德藏三昧而修诸功德呢?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妙香亦是有为法,相有体无,如梦如幻,鼻闻香时不可执著,不可分别。《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坛经》云:“常起诸根用,而不作用想,分别一切法,而无分别想。”又云:“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名般若三味。”“般若三昧,”亦即此经所说的“德藏三昧”。因为佛说一切教法的目的皆是为令一切众生在具体的六根对六尘上远离我法执著,而不是执守于语言文字,所以佛在晚年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就说明了这一点,以故地上菩萨深达此理,即能在香树下闻此妙香,而入德藏三昧。《十二门论》说:“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为有法?”既然缘生诸法有相无体,求其实有的我法了不可得,那就在鼻闻香时远离空有两边的分别执著。执著一破,当下即可悟入不二法门,而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无住生心。以故《坛经》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这就是众香菩萨所说的:“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之义。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次问答释迦牟尼以何说法一段,于中有五:一、总问总答,二、显示所说法相,三、赞叹难能可贵,四、显扬此土十种胜利,五、以八种胜因说生净土。此即第一总问总答。法为度诸有情,故应对机宣说。娑婆世界有情染业深重,慧根浅薄,烦恼邪见根深蒂固,刚强劣钝,极难调化,故亦必用能伏刚强语言而行调伏。若无言语则不能度化,言微语轻亦不能度化,一定要大声急呼,苦切叮咛,示以恶趣苦毒,恶业危害,以使生其惧心,或偿其欲乐,然后才能止恶修善而渐证无为。如佛言,造十恶业则堕生三涂,修十善业则上生人天,乃至广谈业果,报应赫然,这不是以刚强之语伏刚强众生是什么呢?言“刚强”者,烦恼炽盛,邪见顽强。言“难化”者,见实相而盲然,闻胜义而无味。所以佛对此类众生用刚强之语以调伏之。什曰:“如来说法,其要有三:一、软善语,二、刚强语,三、杂说。善行乐果,软善语也;恶行苦果,刚强语也;赞善毁恶,杂说也。”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

二、广显所说法相。初示恶果。地狱、饿鬼、畜生谓之三涂;诸难处者,即八难处。三涂及八难处皆是愚迷不觉的众生以无明邪见为根本,而起诸烦恼,造诸恶业之所感招;若无邪见烦恼,则不会堕生三涂及八难处,故曰:“是愚人生处”。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

次显身、口、意三种恶业因果。

以下详明身三、口四、意三共为十种恶业因果。

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

三、显十恶业道因果。窥基云:“此恶业果,名各有四:一、异熟果,由造下品十恶业生畜生,中品生饿鬼,上品生那落迦。二、等流果,谓从恶趣没后生人中,由杀生故短寿多病,不与取故乏少财物,欲邪行故妻不贞良,虚诳语故多被诽谤,离间语故亲友乖离,粗恶语故恒闻不如意声,杂秽语故言不威肃;由贪欲故贪转猛盛,由嗔恚故嗔转猛盛,由邪见故痴转猛盛,诸邪见者,痴增上故。三、增上果,由杀生故一切外事乏少光泽,不与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诸尘坌,虚诳语故多诸臭秽,离间语故高下险阻,粗恶语故其地咸卤硗确秽恶,杂秽语故时候乖变,贪欲故果实堪少,嗔恚故果味辛苦,邪见故果味辛苦或全无果。四、士用果,令相应,俱有二法增长。或更无别体,即此三果,五蕴假者之所感得,无多别相,所以不说。”

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

四、显能障碍六度的六种恶业果报,悭吝障布施,毁戒障持戒,嗔恚障忍辱,懈怠障精进,乱意障禅定,愚痴障智慧。

以下有九对,对说善恶,令知取舍。

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

佛为度斯下劣刚强有情,则以语言文字方便显说,何是戒律,怎样才是持戒,又怎样就是犯戒等等。善业应修,即应作;恶业应断,即不应作。烦恼邪见是障碍,就该断除;无漏功德是不障碍,应该勤修。造十恶业堕三涂是得罪;修十善业生人天,是离罪。无执无著,内心安乐是净;烦恼邪见,颠倒妄执是垢。由烦恼而造业,由业感果,流转三界,是有漏;断除烦恼,出世解脱,永离三界,是无漏。邪道即八邪道,此是所断;正道即八正道,此是所修。缘生诸法,无常生灭,是有为;法性空理,真如实相,是无为。生灭无常谓世间,无为寂灭为涅槃。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以治众生八万四千心病,应病与药,对症施治。因为众生的心如猿猴,如意马,极难训伏,所以佛则说有世间、涅槃、杂染、清净的若干种法,以制众生的若干种心,心得制御,然后才能彻底解脱。肇曰:“以其难化,故示罪福之若是也。”

譬如象马栊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众生刚强难化,则如来婆心教诫,苦切叮咛,不惮烦劳,大悲殷勤进行调伏、摄受,以使其趣入正位。什曰:“有五种:第一见鞭影即时调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锥剌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彻骨乃伏。众生利钝亦有五品:第一但见他无常,其心便悟;第二见知识无常,其心乃悟;第三见亲戚兄弟无常,其心乃悟;第四见父母无常其心乃悟;第五自身无常,极受苦恼,复加以苦言,然后乃悟也。”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三、赞叹难能可贵。众香国土诸菩萨众闻说赞叹,首赞释迦如来,次赞娑婆世界诸菩萨众。善根微薄,恶业深重,又无圣财法,是名贫穷众生。释迦如来功德巍巍,不可思议,为欲成熟下劣众生,故意隐蔽无量自在神力,而现一忍苦娑婆世界化度众生。所以罗什云:“晦足迹潜明,自同贫乞;自同贫乞,则与相接;接则易邻,故为贫所信乐也。”菩萨大慈大悲,精进勇猛,度诸有情始终如一;特别是对刚强极难调化的众生乃能堪任劬劳,不觉疲倦地与以度化。因为凡是在娑婆世界示现的诸大菩萨皆是为了协助释迦牟尼圆音说法、大悲不舍世间、利乐有情才来生此国土的,而不是无原故的,所以经言:“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众生愈刚强,而菩萨悲心愈大;环境愈恶劣,而菩萨信心愈坚;烦恼愈深重,而菩萨道业愈隆。俗谚云:“茅屋出公卿”。因为娑婆世界苦多乐少,最易使人回头,发心解脱,发心出离,只要有善知识引导,便能勇猛修行,而豁然觉醒,彻底解脱。所以经言:“于此修行一劫,胜过它方国土修行百千万劫”。以故《大阿弥陀经》说:“娑婆世界修六波罗蜜一昼夜,胜过极乐世界为善百岁。”即是此义。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四、显扬此土十种胜利。此娑婆世界染土有情有贫穷、毁禁、嗔恚、懈怠、乱意、愚痴,六度才显其用。要有八难,才说除八难法;要有小乘,才说大乘,令其舍小向大;要有未种善根的无德有情,才以种种善根进行摄受;要有恶法有情,才需四摄进行成就。如是一切十方净土诸有情者皆无有此。因为净土有情福德善根已自具足,而菩萨威德不显,悲愿无处可施,所以修百千劫行,不如娑婆世界修行一世。经云:“菩萨难行苦行,拨济众生,而不见我于彼有恩,转见有情于我有恩。所以者何?令吾功德早圆,资粮速满,急证菩提故。”谁说娑婆世界修行不如净土呢?应该说:十方净土修行而不如娑婆世界修行。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五问以几种净因生于净土?上已赞说染土功德,此段赞说净土生因。在娑婆世界度生是造生净土的因,净土有情是净业所感的果。故从慈愿度生则必入娑婆,依此胜业,则必生净土。若不入娑婆度化有情,则不能速积净土之因;若不生净土‘超然解脱,则亦不能感果以酬因。出世又能入世,利他还须自利,因果规律,法尔如是。什曰:“深行菩萨非所疑也。今浅行者处不净国,恐其行浅功微,未能自拔。譬如少汤投之大水,亦如少力之人入水救溺,未能兼济,则与彼俱沦。故问以何为法,得生净国也。”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次答以八种净因生于净土。一、菩萨广利有情、普作善事而不望报。只觉众生于我有恩,而不觉我于众生有恩。《金刚经》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若贪著福德,希求果报,则属有漏,而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亦不是真正的真实菩萨。故度众生应安住在法性真如之中,行无缘慈,运同体悲,一心清净,而不贪求,如是行持,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所以说:“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二、菩萨代诸众生受一切苦恼,所作福德尽皆回向、施与众生。菩萨不舍有漏世间,不舍生死苦海,为了度济有情,常常备受诸苦。《严华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菩萨正是以这种大悲精神应化世间、不住涅槃,而代诸众生受一切苦恼的。三、菩萨以大慈大悲虚怀若谷的善心等视大众及诸菩萨同于如来。若执有我为能度,他为所度;我是出世圣者,他是世间凡夫。果有如是之见,则二执自起,烦恼遂增,此一辈人,自度不能,岂能度他。菩萨为了彻底摧伏骄慢执著,所以虚怀若谷,大悲摄受一切众生,而平等视为如来,以达到真正无滞无碍,自他双利。四、对甚深微妙大法闻之不疑。《金刚经》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能于如是言说章句能生信心,以之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因为菩萨志大根利善根深厚,对于从未听闻过的经典,闻了不但不疑,而且还能深生信心,依教奉行。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菩萨不同于二乘,更不同于凡夫,所以能于未闻的经典闻之不疑。五、与小乘声闻不相乖反。既然菩萨对一切大众等视为佛,当然对于二乘亦能平等摄受,方便教化,令其舍小向大。因为大由小起,高以下基,只要二乘能回心向大,广发上成无上佛道、下度无边众的菩提大愿,同样可以转大***,续佛慧命,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能弃舍二乘,而与彼相违呢?所以说:“不与声闻而相违背”。六、于他人利养不生妒嫉,于自己利养不生高慢。菩萨常常一心禅寂,安住正念,了知心外之物皆非究竟,无常变化,故于别人的名闻利养心不妒忌,于自己的名誉财物心不高举,平等持心,无贪无嗔。七、常省己过,不讥他非。《坛经》云:“常见自己过,没论他人非”。菩萨大肚包容,不与他诤,对自己严格要求,恒审己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他人隐恶而扬善,恶则引以为戒,善则为我效法。古人云:“君子隐恶而扬善”。所以菩萨但求功德,利济众生,故不论彼短,常省己过。八、恒以一心求诸功德。菩萨恒以一清净心,精进勇猛努力度化众生,以期福慧双修,悲智等运,圆满功德,而成无上正等正觉。肇曰:“垢尘易增,功德难具,自非一心专求无以克成。”

具此八法,自然善法日增,恶法日减,资粮速备,功德早成,则行无疮疣,而终生于净土。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总结此品,大众闻法,皆得殊胜义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