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嘎玛仁波切: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二分法

发布时间:2024-09-05 05:20:19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嘎玛仁波切: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二分法

执着,来自“我”的心。比如好看和不好看,是由“我”的心决定的,现代人喜欢苗条的女子,唐代却以胖为美。不同时代、世界各地的审美观都不尽相同,举例来说,大多数人看到花朵会觉得美丽,感到欢喜,但在非洲有些地方,人们觉得花是诱惑人的恶魔象征。仔细想想也有道理,将鲜花折下放上十几天看看,再好看的花也会枯萎发臭,并不美好了。其实花本身没有善恶的差别,是人的心对它下了定义。

有个故事,说韩国的一个大师曾想到中国取经,历尽千辛万苦,走到半路的时候,他没吃又没喝,忍饥挨饿,在一个夜晚昏过去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听见了小河叮叮咚咚地淌水声。他揉揉眼睛,看到隐隐约约如星星闪烁般的美妙光芒,原来正是救命的湖水。大师喝了一肚子甘甜的湖水,心满意足地躺下睡着了。第二天早晨,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却闻到恶臭扑鼻,仔细一看,湖里漂着一具腐烂的死尸,被开膛破肚,血淋淋的一大片,尸体里的五脏六腑在湖中若隐若现。大师看到后,一阵恶心,不停地呕吐起来。当他吐完之后,用定力一观,发现早晨的恶心和昨晚的甘甜,都来自于“我”的分别心。他当下就顿悟了。

佛陀在《金刚经》、《心经》等经文中,向我们描述了佛的空性境界,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禅思偈语,对大部分人而言,也都只停留在粗浅的理解文字上。无论你多么会背诵这些美妙的经文,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在的你依然会认为花香好闻,屁臭难闻,是我们的分别与欲望造就了一切。人们都喜欢听好话,有些自认为修行好的人,张口闭口修忍辱、谈空性的人,当听到不好听的语言时,负面情绪就会爆发,从“我”的心中,会产生反感,甚至产生嗔恨、傲慢、疑心病等不善的心念,无明造下很多恶业,引发烦恼与痛苦。

在藏区,寺庙里、佛学院里的喇嘛们经常辩经辩论,辩佛教的真理,辩对错是非。如果你们去到那里,发现一群喇嘛在哄堂大笑,那绝对不是在讲笑话,也许他们正在挑某个师兄的毛病,把他最严重的缺点挑出来供大家“欣赏”,这种“大家来找茬”是没有任何恶意的,当事人会有很多机会认识“我”的心,这其实是大益处。“理不辩不清,话不说不明。”都憋着伪装自己,都虚着假情假意,谁也没办法进步。

海螺到底是白色还是黑色?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维方式:多角度看问题。一个物体本身的颜色,不代表它永远都是这样的颜色。海螺是白色的吗?如果你很肯定地回答“是”,那我把海螺染成红色的呢?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二分法,不是只有黑和白,还有很多中间的思维,这就是中观。佛教阐述的这种逻辑非常好,可以让我们清楚了解一个事物的来龙去脉,明白无常,并且不执着于眼前的变与不变,不执着于“我”的心。

眼前的苦难,就算你真切感受到,并痛苦难捱,但这些并不究竟、也不永恒,只要打破了它的来源,痛苦就会消失。所有痛苦的根源,是由自我的业力而产生。业有善种子,有恶种子,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让人生起负面情绪的就叫恶业,让人生起正面情绪的就叫善业,有一种是不善不恶的,叫做无记的状态。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人在用心闻思,结合自己,深深体会。有些人却不能专心去看,只是快速浏览一遍,或许心里还想着等下打扫家里的卫生,上班,或者出门要化妆、穿漂亮衣服等等,这些想法其实也不善、也不恶,这就是无记的。

如果你想着:“我为了别人看到我时感到和善,化化妆吧,穿着得体一些吧。”这也叫善事。如果你想:“我一定要穿得光鲜亮丽,一定要化个比别人漂亮的妆,吸引很多异性的目光。”这个想法就不好了。如果你只是化了个妆,什么也没想,那就是无记的状态。

佛教要做的是什么呢?把所有负面的情绪,我们称为“毒”的贪嗔痴嫉妒傲慢疑心病等等,用跟随具德上师闻思修佛法的方式,认知它,培训它,击破它,转化它,让“我”的心不在“毒”中浸泡,这就是在学习离苦得乐的过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