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他是清朝官宦人家都想结交的文人墨客,而他却不慕功名隐居于世

发布时间:2024-01-05 05:16:34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他是清朝官宦人家都想结交的文人墨客,而他却不慕功名隐居于世

导语:欢迎来到国娥说事,他是清朝官宦人家都想结交的文人墨客,而他却不慕功名隐居于世!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明末清初的一位文人墨客,历史上璀璨的文化的一颗明珠,李渔!年少时的成长环境很好,父亲是药贩子,帮助了很多病患,名声在外人送“冠带医生”,由于名声好听生意自然差不了,从村里迁到了城里,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家里人为了让他好好学习,特意在老家李堡镇建了一座“老鹳楼”来让他安心学习不受打扰,搁现在的话说就是家里有矿啊。

李渔马上就要考取功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父亲突然离世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失去了精神支柱的他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回家务农,在积攒了一些财产后,为了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初次参加童子试,没想到随便写写就拿了第一名的成绩,29岁胸有成竹子走进乡试,却名落孙山。对于这四年的努力作诗“才亦犹人命不遭,词场还我旧时豪。携琴野外投知己,愤多姑缓读《离骚》。落榜的事对他打击很大,在此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再在这条路上行走了。

黄景仁作为他的后辈曾说的那样“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开始自我创作,一生也留下很多诗文。他最有名的两部作品是《芥子园画谱》和《闲情偶寄》。说到将“兴趣爱好与工作赚钱结合”这回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值得尊敬的。首先,你得有一个明确的爱好,这个爱好是值得花上一生的时间去经营的,它是你的源动力。其次再是通过营销和商业策略,将爱好经营成手艺。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目前他们的生活还不阔绰,但不影响他们精致得生活。

李渔主张的,生活讲求细节,不尚贵而尚巧。丰俭得宜,简单雅致。崇尚自然,无需过多人工雕琢,就算是雕琢,也是为了更好地呈现自然。在全盛时期,他的作品可以说是誉满天下、家家都要诵读的。要知道,在那样一个消息闭塞的年代里,文化信息的传播尤为缓慢,而他竟然能在短短数年之内做到举国沸腾,令仕宦吏民争相与之结交。这样看,李渔也算得上是一个异才了他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得必然,就算他不出现也会有王渔,刘渔的出现。

长期以来,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国传统道德的教育标准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早已貌合神离。上溯春秋下至两汉,所谓正身明礼、戒骄、戒嗔、戒色、戒饮等等各种对名流望族形成的一整套严苛的道德规范已经再难驾驭社会发展的斑斓色彩,这套支撑着士子们熬过远古战乱和贫瘠年代的第二法律正在逐渐消退它的人格效力,而后世之所以还要虔诚地膜拜它,恐怕多半是因为它已经沦为统治阶级笼络读书人的精神吗啡,用一纸功名换一生安顺。

李渔来说,这是一种痛苦的思索,要抛弃十几年已经侵入血液之中的固有观念无异于重新投胎换骨,普通的读书人大概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而作为商人之子的李渔,显然已经看到了时势悄悄发生的变化,墙外的世界人来人往、沸反盈天,到处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欢乐和喧嚣,而我为什么不能出去呢,为什么不能直接向墙外的世界、热情的路人请教安身立命之道而非要拐一个弯儿先背熟这些条陈纲理再问其出处,为什么除了科举我就不会有其他的出路了呢?

李渔怀着那这些人的出路在哪里?这样的想法和疑问,并在他的心中深深地埋藏了下去,伴随着他的两次科举考试,伴随着他的举家北迁徙,最后终于发芽、突围。遗民这个特殊群体,一方面见证了他们所不满的政权的覆灭,另一方面也见证他们所坚守的文化遭到的破坏。他们在心理上的痛苦,既根植于当时忠义气节的固有价值观和天下亡之而不能挽的政治现实,也根植于圣人之道不能传的文化现实。这些迫使他们在生死这个问题上,有着超越前朝的认知和感触。

本文由国娥说事原创,想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取心灵的感悟,就请关注国娥说事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