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示养德”
有钢骨可不能有傲气,出家人有了戒律的规范就有了威仪,威是威德,仪是仪容,让人一看自然生敬畏和信心。这就需要学戒持戒,持戒能使人生惭愧。真生惭愧才能改变自己,让傲慢也傲慢不起来了,现在你们还没受戒,等以后受了戒自然会有体会。这里把我爱读的一首偈颂给大家说说,是密教朗日塘巴尊者所造:“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卑劣,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说,不管到什么地方,不管与谁在一起,都要谦卑低下,把自己看得不如别人,从内心深处要思维利益他人,不改变谦卑永远把他人尊为最上。书上有这样个故事:密教有位很有名的上师仲登巴,每每出门,衣着朴素,不引人注意。有一次受一寺邀请,于路上遇到一位咒师,咒师把自己的包里给仲登巴背,仲登巴说:“可以!可以!”路过一条河,咒师把鞋子脱下让仲登巴提,仲登巴说:“可以!可以!”就这样,咒师象一位很有修行的人,仲登巴象一个仆人,过河到了对岸时,旌鼓齐鸣,人们来迎接仲登巴上师。这时咒师对仲登巴说:“他们是要迎接谁呀?”仲登巴说:“可能是迎接我吧!”咒师疑惑地看了看仲登巴说:“你是不是仲登巴?”仲登巴回答:“别人这样叫我!”咒师一听连包袱都不要,羞愧地赶快离开了。由此故事告诉我们,不论见到谁都要尊重,千万不要有傲气。
志宜大。“宜”是应该。这就是说我们的骨应该刚,气应该柔,志向应该大。志向就是愿心、目标,我们要发好愿,为什么要发愿呢?就是要以愿导行,你有愿望,才能为此努力。如果漫无目的,连以后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完成什么样的事情,都不知道,最终必将一无所成。所以古人讲,志向一定要远大,但是,你做的时候,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走。人们常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比喻说,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但在行时,要从最基础的开始,一步一步做。所以,你们小众在这儿学两年,就是在上预科班,奠定当比丘尼的基础。大家应该好好立志,这是说志向。
慧宜增。前面讲的那些,都是一个一个顺着来的。先说立,再说行。如果你能够立起来,就能够有所行,然后智慧才能增长。那怎么增长呢?从立行上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闻、思、修三慧入手,听到佛法或看到佛的教,就要去如理思惟,然后依教而行,这就是文殊菩萨教导我们的凡事“智为先导”,久久做去,自然智慧增长。
福宜惜。“福”就是福报。我们应该珍惜福报。这里面有两层意思:首先就是我们今天能在僧团中如法地做式叉尼、沙弥尼,这就是你们的福报;再者就是,我们过去的那点微善,今生能感得住在僧伽蓝内,衣食不缺,这不就是福报?我们应该珍惜。也就是我们一天凡所受用,都应该惜福。如洗脸用的水,只要淹住手就够了,不要过多,多了就是浪费了,浪费就会折福。我们初出家,应该谨记弘一律师对青年人的教诲“惜劳、惜福、持戒、自尊”。这八个字,一生都够用了。大家好好思惟,努力去做。
处同辈宜退让!也就是指我们同学彼此相处应该退让。你们彼此在一个屋里住,你碰我,我碰你。应该互相退让。如果都退一步想的话,地方将不那么点点大了。天也广了,地也阔了。遇到有对不起他人事时,应该向人家说一声“对不起”,这样就不会有矛盾。我们应该回光返照,从内心里面找,我怎么样?我的心发的怎么样?我对待人怎么样?所以说,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想想我们过去所作的一切一切,表现于身口意上的一些行为,真的很可笑!完全背离我们初出家的志向。再退一步想,我和她仅仅三个月,我这三个月,干什么来了?最后我们三个月分离的时候,我结了个冤家。在我们记忆长河里,留下点不愉快的回忆,就没意思了。世间人来讲都没意思,更何况我们身为佛子呢?因此心胸一定要宽大。世间人还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现在我们同学之间都不能融洽相处,就是不能安忍。我们都犯同样的毛病,只求你对我怎么样,而从来不说我应该对别人怎么样。我姑姑从小就告诉我,“你出门去,要忍忍忍,饶饶饶,忍辱不如饶辱高”。她说:“你出去和小孩一块玩,人家打你、骂你,你要忍。你忍了以后,还要让人家。忍辱没有饶辱高嘛!要饶了她。如果他打骂了你以后,你再找哥哥、弟弟帮助再去打,就不好了。所以这个忍最后还应该饶了她。”你们同学之间彼此忍了,就不要我心里记着你,你还记着我。有啥意思嘛!嗔恨心大很障道;嗔恨心大,容易造口业。所以我们同学之间相处应该退让。退一步就天高地阔。故退让后面是一句感叹号。
衣取蔽形。莫贪齐整。
为什么要说到衣呢?因为衣,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是居首的,这就是说,出家人在生活上,衣服能遮挡住这个身体就可以了,不要求好。那种挑高级衣料的作法,我不赞成。而且你们小众一来,有多的好东西都应该布施,这就是培养你们,听不听在你们自己。衣物是修道的外缘,如果你们能从这个上面起警觉的话,就不会起贪心。人被物累,东西太多了,就会累心。好多人在往生时,都是放不下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平常时,就要注意把东西搞得整整齐齐的,尽量少一些,够我们的日常所需即可,多余的就不要了,这样就会少累少忧。“莫贪齐整”,就是说不要贪着好的。这个“齐整”是指的“好”。在我们百众学戒条里说的“齐整着衣,”是指衣服要着齐整。这儿的齐整是指贪图好的,这是两个意思,要搞清楚。
食取克馁。
对于吃东西,我们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可以啦。古人说:“黄叶菜,用盐炒,只要撑得肚皮饱”。这个肚子饱了就好了。肚子也不会分别,不就是第六意识分别的这个香,那个不香嘛。我原来常给你们讲车的比喻“是身犹如车,好恶无选择。香油与臭脂,等同于调滑。”这个身和车一样,它既不懂香,也不懂臭,你给车上油,拉上就可以跑。人也一样,把肚皮撑饱,然后就让它干。我们要这个色身干什么?如果你不假借这个色身修行的话,那么这个色身就只是一个造粪的机器。
“馁”就是饥饿,“克”是能够,“食取克馁”就是饮食能够治我们的饥饿就可以啦。
莫嗜美味。
“嗜”是喜欢,特别的爱好。“美味”就是香的东西。意思就是不要专挑好的、香的东西吃,不要贪着饮食。当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
就是让我们好好地反省此世此生。我现在成人,在这里乃至前生,作了什么功德呢?可坐享檀施。
可以来享受檀越所布施的这一切东西呢?“檀越”,就是以布施而越过贫穷的苦海。施主的布施是有所求的,欲通过僧人的受用而获得福报,从而使其能越渡贫穷的苦海。如果我们对于施主布施供养来的东西,不好好用,对施主来说,就不会达到他们的要求;对自己来说,就属于欠债,所谓“五观常在金易化,三心不了水难消”。十二时恒检点身口意业,善多耶?恶多耶?无记多耶?堪消四事耶?不堪耶?
“十二时”指昼六时,夜六时。“恒”是不断。“检点身口意业”,就是要看我们的身做了多少坏事?口说了多少坏话?心里想了坏事没有?是善多呢?恶多呢?还是无记多呢?“耶”是疑问语气词。“无记”就是不善不恶。想一想,我们每天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这就是让我们每晚在临睡前好好地反省,我们一天当中所作的一切,哪些做好了?哪些做错了?我们所做的是善多?还是恶多?还是不善不恶的多?首先要惭愧,今天过去了,这一天我没做什么事情,修行上没有长进,在任何方面都做得不够好。其次是忏悔,而且是向十方三世佛求忏悔,向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求忏悔。求完忏悔后,再想,这一天哪些事做好了,所作好事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众生;哪些事做错了,所作一切恶都忏悔掉。如果我们的善多才能消受四事之供养。四事指我们的衣服、歇食、卧具和医药。我们要根据自己每天的修持来衡量能否消众生的四事供养?“堪”是能的意思。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